原標題:合肥智慧閃耀中國科技
2017年12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令人驚喜的是,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其中有五個發生在合肥,或者和合肥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合肥智慧閃耀中國科技。
光量子計算機誕生上榜
2017年5月3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宣布光量子計算機成功構建。潘建偉團隊構建了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實驗測試表明,該原型機的取樣速度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通過和經典算法比較,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這臺光量子計算機標誌著我國在基於光子的量子計算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
我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於2017年5月5日14時許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C919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誌性工程,凝聚了國內最優秀的設計人才和工程人才,針對先進的氣動布局、結構材料和機載系統,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包括飛機發動機一體化設計、電傳飛控系統控制律設計、主動控制技術等。
對於國產大型客機的首飛,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段澤民帶領團隊參與研製,貢獻了合肥力量。
「人造太陽」裝置創造世界新紀錄
位於合肥科學島上的國家大科學裝置——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一重要突破標誌著,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東方超環也被稱作「人造太陽」,是合肥科學島的地標裝置。該成果將為未來ITER長脈衝高約束運行提供重要的科學和實驗支持,也為我國下一代聚變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的預研、建設、運行和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量子通信「從理想王國走到現實王國」
2017年1月18日,我國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圓滿完成4個月的在軌測試後,正式交付使用。2017年6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等帶領的團隊宣布,利用「墨子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於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於9月29日正式開通。結合「墨子號」衛星,我國科學家成功與奧地利實現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用潘建偉的話說,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終於「從理想王國走到了現實王國」。
「悟空」發現疑似暗物質蹤跡
2017年11月30日,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首批探測成果在《自然》雜誌上刊發。「悟空」測量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4萬億電子伏特(TeV)能量處的異常波動。這一神秘訊號首次為人類所觀測,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取得了一項開創性發現。如果後續研究證實這一發現與暗物質相關,將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成果,人類就可以跟隨著「悟空」的腳步去找尋宇宙中5%以外的廣袤未知,這將是一個超出想像的成就。即便與暗物質無關,也可能帶來對現有科學理論的突破。「悟空」投入相對小,在「高能電子、伽馬射線的能量測量準確度」和「區分不同種類粒子的本領」兩項關鍵技術指標方面世界領先。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不僅成功研製出「悟空」核心分系統BGO量能器,為高效獲取高質量的科學數據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且還深入參與到「悟空」在軌探測和科學數據分析工作,為這一開創性發現作出重要貢獻。
記者 楊賽君
(責編:關飛、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