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直是以農耕為主,農民們性情質樸,很多俗語都是農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話。親戚是和自己關係親密的人,並且帶有血緣關係,同在一個村的親戚聯繫便非常緊密。所以有很多俗語是講親戚之間的關係。
有這樣一句老話在農村經常被提起:「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那麼這句話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呢,不在農村生活的人基本連字面意思都看不懂。但是可以發現這些句子裡都帶有親戚的名稱,接下來就給大家具體講一下這句話的含義。
首先是「姐死門檻斷」。在農村,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各自成家之後,還會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比如姐姐嫁出去了,兄弟和妹妹們平時還是要和姐姐聯繫的,自然就和姐姐那一大家子的人關係熟絡。但是如果姐姐不在了,和姐夫他們也就慢慢的聯繫少了,甚至不怎麼相處。這就意味著,親戚之間聯繫的紐帶斷了,也就不再密切來往。
後面的哥哥和舅舅也是同樣的道理。哥哥在的話,侄子可以說是非常親近的人了,過年過節都會給壓歲錢。但哥哥不在的話,女方一般會帶著孩子改嫁。當孩子跟著母親重組家庭之後,和原先父親這邊的親戚就不經常聯繫了。
總之,這句俗語就是說隔代以後的親戚關係並不算很親密的親戚關係。農村還有類似這樣的俗語,比方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見了」。現實生活中確實如此,隔代的小輩長大工作成家以後,通常都是各奔東西。不僅血緣上沒那麼親近,住的地方又很遠;大家完全不在一個生活圈子裡,怎麼可能關係親近呢。
我們通常會說「遠親不如近鄰」,好多時候距離會讓兩個人的關係變淡。家中父母雙親在的話,即使相隔再遠也會帶著晚輩在過年的時候回家看看。如果父母不在的話,大家就會各自生活在各自的地方,過年也不再回去。這就導致有些隔代的親戚可能連面都沒見過,因為親戚之間最重要的橋梁沒有了,親情自然會疏遠。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大家平時工作壓力比較大,沒有時間刻意見面。不過現在的網絡科技發達,親戚們平時可以通過微信聊天的方式相互聯繫。畢竟親戚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真要遇上一些大事情親戚們還是會挺身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