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7月14日,美國「新視野」號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掠過冥王星的探測器,中國有科學家羨慕NASA,抱怨國內太空項目資金難尋。但實際上對於NASA來說,送「新視野」號去冥王星容易,但向民選國會要錢可要難得多。
中國人通常以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只是一個科研機構,但NASA其實也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個行政機構。每個財年NASA的預算,是整個聯邦政府預算的一部分。在2000年「新視野」號(New Horizons)項目正式組建時,NASA的預算佔整個聯邦預算的0.75%,而到了2015年「新視野號」近距離飛掠冥王星時,這一數字下降到了0.50%。
NASA人可能會無比羨慕20世紀60年代:在1964年,NASA消耗了3.52%的聯邦預算;在1965年,則是4.31%;在1966年,NASA一共花了59億美元,考慮通貨膨脹,這筆錢在2015年將值435億美元,而2015年NASA的預算不過只有180億美元。相比起「太空競賽」的黃金時期,如今NASA手頭可要緊得多。
和其他行政機構類似,NASA通常會未雨綢繆,為2年後的預算做打算。例如,倘若NASA想制定2016財年(2015.10.1 – 2016.9.30)的預算請求(Budget Request),他們會從2014年春天開始,一直忙碌到2016年初。
NASA會先在內部協調匯總全美各分中心各部門的預算請求(春季、夏季),再將這些請求提交給白宮管理與預算辦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夏季),OMB協調包括NASA在內的所有行政機構預算請求(秋季),再將修改後的預算請求回傳給NASA,NASA要考慮到底是接受修改還是找白宮的人商量(秋末),最後NASA把最終版預算請求提交給白宮(冬季)。
在行政分支中,白宮是NASA的「頭兒」,NASA的政策,就是白宮的政策。NASA的預算請求,需要獲得白宮的支持。2004年,喬治•W•布希宣布開啟「星座計劃」(Constellation program),計劃2020年載人重返月球,並登陸火星。該計劃包括一個新的宇宙飛船「獵戶座」(Orion),一個新的火箭發射系統「阿瑞斯」(Ares)。但由於資金一直不足,2010年2月,歐巴馬向國會提交了2011財年預算請求,決定以不給予任何預算資金的方式幹掉「星座計劃」,而以此為補償,白宮將在總預算請求中增加NASA的總預算資金。
人們對1970年NASA科學家的回信《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宇宙》(Why Explore Space)應該耳熟能詳,但卻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只有民選的國會,才有資格批准政府能花多少錢來探索太空;獨斷專權的花錢探索,並不配稱為探索。換句話說,「太空競賽」時期,美國政府花錢是正當的,蘇聯政府就是不正當的。
還是以2016財年為例。經過了2014年3月-2015年1月的博弈與妥協,NASA最終在2015年1月向白宮提交了2016財年的預算請求。不過流程也才走了一半。根據美國法律,「掌控錢袋子」是民選國會這一立法分支的職能之一。2月,白宮將匯總包括NASA在內所有行政機構的預算請求,提交給國會;3月-4月,國會進行聽證;4月-9月,國會參眾兩院討論消除分歧,並通過統一撥款法案;10月左右,總統籤署該撥款法案。要指出的是,在2015年3月,國會正熱火朝天聽證2016財年預算請求,與此同時,NASA內部馬不停蹄地開始了2017財年預算請求的準備。
國會討論的核心恐怕非撥款委員會莫屬。眾議院和參議院都設有的撥款委員會,而每個撥款委員會下屬都有12個小組委員會,NASA的預算隸屬於「商業、司法、科學小組委員會」來管轄(Commerce, Justice, and Science (CJS) subcommittee)。例如,2015年5月20日,眾議院撥款委員會通過了CJS小組委員會2016財年的開支法案(spending bill),該法案決定減少NASA的2.65億美元的地球科學(Earth Science)計劃預算,增加將近2億美元行星科學(Planetary Science)計劃的預算,特別提高了探索木衛二的預算。
2015年6月11日,參議院撥款委員會通過了CJS小組委員會的開支法案,給NASA的2016財年開出183億美元的預算,這比起歐巴馬政府的預算請求和眾議院提交的開支法案削減了2.8億美元。但該委員會斥巨資,對空間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SLS)增加5.44億美元,達到了19億美元,NASA一直希望SLS系統最終能被用於「火星任務」。接下來,參眾兩院分別通過的開支法案需要調和分歧,形成統一撥款法案,交由總統籤署。
由於國會535名議員(435名眾議員,100名參議員)來自不同的選區,他們需要對各自選區的選民負責到底,因此白宮提交的關於NASA的預算請求可能會在國會遭到重重阻擊。例如,歐巴馬政府決定廢止布希政府開啟的「星座計劃」,就引起了許多議員的憤怒。「星座計劃」中的宇宙飛船「獵戶座」與火箭「阿瑞斯」兩個項目,已經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等地提供了數千個就業崗位,前太空人、佛羅裡達州參議員比爾•尼爾森(Bill Nelson)為本州7000名「星座計劃」的僱員奮鬥了一年,最終保住了其中的「獵戶座」項目,而「阿瑞斯」項目被SLS項目取代。
歐巴馬政府和被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都十分贊成「火星任務」(Mars Mission),但雙方對前往火星的方式上有著巨大分歧,分歧焦點在於前往火星的敲門磚——「小行星轉向任務」(Asteroid Redirect Mission, ARM)。這項飽受詬病的任務旨在利用探測器,把一顆小行星回拖到圍繞月球運行的一條軌道,然後派太空人前去探訪。共和黨眾議員約翰•庫伯森(John Culberson)在2013年說,「我愛NASA,但是推動一顆巖石繞著月球轉,絕不是卓有成效的利用時間和稀缺資源的方式」,和其他共和黨人一樣,他更支持布希的「星座計劃」。2015年2月,歐巴馬政府提交2016財年預算請求,NASA總體預算略有增加,但和「小行星轉向任務」相關的項目預算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削減。
儘管是非營利組織,某種程度上,美國行星學會(The Planetary Society)拯救了探索冥王星的任務。在「新視野」號之前的探索任務是「冥王星快車」號(Pluto Express),2000年10月,NASA宣布取消該任務,因為「預算無法承擔」、「國會指定削減該預算」,美國行星學會向國會山的議員遞交了超過10000封信,表達民眾支持任務的意願,2000年12月,NASA恢復冥王星任務;到了2001年2月,布希政府提交預算請求,再次取消冥王星任務,預算請求到達國會,由此美國行星學會常務理事和董事長開始經常往國會跑,進行聽證,2001年7月-9月,參眾議員分別增加了冥王星任務的預算;2011年11月,「新視野」號開始進行方案挑選和設計。
但到了2002年4月,小布希政府再次決定無限期推遲「新視野」號,美國行星學會再次請求各路人馬到白宮和國會進行遊說,並組織10000名民眾籤署請願書,促使「新視野」號獲得2003財年1.1億美元預算,並申請2004財年1.3億美元的預算;但到了2003年,眾議院又試圖削減「新視野」號5500萬預算,美國行星學會再次向國會施壓,國會最終在2003年9月通過2004財年全額的1.3億美元預算。正如美國行星學會博客所說的那樣,「如果不是美國行星學會及其會員以及支持者的努力,冥王星和它冰凍的衛星只會在接下去數十年裡繼續保持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