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勿忘國恥!

2021-01-15 騰訊網

簡介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背景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敗,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清朝國際地位一落千丈。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日益高漲。

與此同時,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霸清朝。

帝後嫌隙

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啓超等推行戊戌變法,因與守舊派對立而失敗。慈禧鎮壓維新運動,軟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臺。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為山東省學習武術的團民組織,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之用。後由外國所迫,派袁世凱到山東取締,團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

當時,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可以用來藉助排外。慈禧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因此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團民則沿途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西方列國交涉

1900年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國聯合照會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締義和團。

1900年2月1日,山東高密群眾圍攻德國鐵路公司,相持數日,並破毀鐵路。至14日,德軍揚言要以武力鎮壓。1900年3月13日,帝國主義列強在渤海舉行海軍示威,顯示要用武力幹涉大清帝國。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會清政府,限兩月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水陸各軍馳入直、魯兩省,代為剿平。

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羅斯帝國公使就提出鎮壓,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

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佔據上風。

侵華過程

戰爭前驟

列強調兵

1900年5月,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平亂。5月20日,公使團會議,提出調兵來北京。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1900年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

1900年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英、美、法、俄、日、意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聯軍達2000餘人。

聯軍在北京使館區設立路障

1900年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京。

聯軍進犯

1900年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徵華計劃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進攻中國的戰爭爆發。

1900年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

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3000人,當中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英使館內更有小馬150匹可供食用。

1900年6月11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2000多人強佔火車由天津駛往北京。帝國主義的徵華戰爭,激起義和團堅決抵抗。

1900年6月12日,義和團與清軍董福祥、聶士成部聯合作戰,切斷侵略軍與天津的聯繫。

1900年6月14日至18日聯軍被義和團群眾包圍在廊坊、落岱、楊村一帶,面對用近代槍炮武裝的聯軍,義和團奮勇殺敵,視死如歸,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搏,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愛國熱情,打死打傷敵軍300餘名,西摩爾潰不成軍,被迫沿北運河退回天津,義和團粉碎了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

大沽口之役

1900年6月中旬,侵華帝國主義海軍在沙俄海軍將領指揮下,聯合進攻大沽口炮臺,遭到守軍堅決抵抗,清軍共擊傷擊沉敵艦6艘,斃傷敵軍200餘名。正當戰事激烈時,守將羅榮光中彈犧牲,清軍失去指揮,大沽炮臺失守。同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發出解散義和團民的上諭。但一天後慈禧接到手下守舊派大臣偽造八國出兵實際是要求她退位讓光緒復位的情報後,憤怒之下讓守舊派統領義和團。

戰爭導火索

1900年6月後,日本使館書記生在前往永定門接應西摩爾聯軍時被清兵當作間諜處死,德駐華公使克林德在東單牌樓被守軍擊斃。

實際是日本人代表各國去清廷總理府衙門要求保護使館區的情況下途中被清軍神機營軍官恩海伏擊殺死,導致戰爭真正意義上爆發。

21日,清政府向各國「宣戰」。並且在北京貼出賞文懸賞殺洋人。

清政府「宣戰」

大沽口失陷後,俄、英、德、美援軍數千人,闖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對天津城及其外圍發動猛攻,義和團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

董福祥率義和團一部進攻老龍頭火車站,斃傷俄軍500餘名(一說112人),數度佔領車站。張德成率義和團及清軍一部圍攻紫竹林,以「火牛陣」踏平雷區,衝入租界。聶士成部清軍堅守城南海光寺一帶。

油畫: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

1900年7月,八裡臺一戰,聶士成身中7彈,腹破腸流仍堅持戰鬥,直至血竭而亡。

14日,聯軍付出傷亡900餘人(一說882人)的代價,並發射毒氣炮後,攻陷天津。但實際上守將聶士成一直與義和團有矛盾,認為義和團是拳匪,認為他們只會禍國殃民,導致義和團在聶士成死守天津時偷襲其後方。1900年8月中旬,聯軍2萬餘人由天津進犯北京。8月中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由印度人組成,還包括香港及威海衛華人)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組成),奧軍五十人,意軍五十三人。

次日,進抵北倉,受到清軍馬玉昆、呂本元等部及李來中所部義和團頑強阻擊,再次施放毒氣,才攻佔北倉。但聯軍付出死傷635人(一說400餘人。其中日軍近300人)的代價,毒氣炮(「列低炮」)也被擊毀。

1900年8月13日,聯軍進至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英軍率先由廣渠門破城竄入。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8月15日晨,西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聯軍入城後,解除了義和團對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的圍攻,義和團被迫退出北京,轉往外地堅持抗擊侵略者。慈禧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發布徹底剷除義和團的命令。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派兵四處攻城略地,擴大徵伐。9月,俄軍在攻佔秦皇島、山海關同時,集中龐大兵力,分五路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佔領。

10月中旬,德軍統帥瓦德西率兵3萬來華,攻佔保定、張家口等地。但法、德聯軍在侵犯井陘、娘子關一帶時,受到清軍劉光才部的頑強阻擊,付出重大傷亡後敗退。

議和與談判

1900年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奧以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等十一國公使聯合向奕劻、李鴻章遞交《議和大綱》十二條,清政府於27日同意接受。

1901年1月15日,奕劻、李鴻章在《議和大綱》十二條上正式籤字畫押。

1901年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強要求處死的十二人名單,即載漪、載瀾、載勳、英年、趙舒翹、毓賢、啟秀、徐承煜、徐桐、剛毅、李秉衡、董福祥等;到4月,列強要求嚴懲的地方官員,共達142人之多。

1901年5月11日,奕劻、李鴻章照會列強公使,接受四億五千萬兩賠款總額的要求。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電召瓦德西回國,並轉告各國政府取消他所擔任的聯軍總司令職務。5月26日,清政府照準各國賠償四百五十兆兩,四釐息。1901年8月8日,八國聯軍從北京撤退完畢。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

1901年9月7日,總理外務部事務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和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帝國主義籤訂了《辛丑條約》十二款及其十九個附件。

條約規定:中國賠銀4億5千萬兩;北京使館區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交由外國駐軍;禁止中國人民組織反帝組織等。《辛丑條約》保住了清政府權位,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統治,清政府由此成為帝國主義的傀儡。

俄軍入侵東北

義和團運動發生後,列強各國都乘機對中國出兵,進行大肆掠奪。消息傳到俄羅斯,沙皇政府認為是侵略中國的大好機會,除積極參加八國聯軍之外,

1900年7月16日,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幾乎全部被俄軍慘殺,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日-21日,俄羅斯侵略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被趕入黑龍江淹死,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羅斯軍隊佔領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壽山自殺殉國;9月22日,佔領吉林,28日,佔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瀋陽)。俄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1900年11月,俄羅斯脅迫奉天將軍增祺籤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企圖把軍事佔領合法化,企圖把俄羅斯獨佔東三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因遭中外反對而作廢。俄軍利用軍事佔領的機會,大肆掠奪中國東北的金礦、煤礦和森林資源。

聯軍暴行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德軍、俄軍、法軍有濫殺、強姦、搶劫、燒毀等非人道暴行。

時局圖

在北京,以樊國梁為首的教士們發出「布告」容許天主教徒在8月教堂解圍後八天之內搶奪生活必需品,規定搶奪不滿50銀兩的,不用上繳;超過50銀兩的,應負責償還,或交教堂處理。

法國媒體曾刊登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幹的。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教士們做我們的嚮導。我們進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我們把店掌柜抓了當僕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背著運到北堂去了……」。

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的揭露,僅在河北任丘縣一處,美國基督傳教士梅子明以「用人頭抵人頭」為口號就殺害了中國無辜農民680人。

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方面

清政府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國家主權。華北大亂之際,東南各省督撫自行宣布中立,從此清中央政府權威低落,漢族權臣抬頭,從客觀角度上來說,八國聯軍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其中英、日、荷三國將庚款餘額修改償付辦法。這一方面間接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另一方面加強了列強對中國的控制。另外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部分的庚款餘額,蘇俄也在1920年宣布放棄。

《辛丑條約》的籤訂,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還損害了國家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經濟方面

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籤訂《辛丑條約》為終。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這樣巨額的賠款是緊接著《馬關條約》向日本賠款白銀兩億兩之後,可謂雪上加霜。

八國聯軍封鎖街道,逐戶進行搶劫

中國這時戰爭不斷,內憂外患,早已國庫空虛,國民總產值低落,要付清4.5億的戰爭賠款只有分期償還,並且還向有關各國銀行借債還貸用以支付賠款),被稱為庚子賠款。為了從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條約》規定,以海關稅及鹽稅作為償還賠款之用,但這兩項稅收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項財政收入。控制海關就基本上能夠左右中國財政。

賠款要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國在後來的幾十年中的經濟跌入低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翻不了身,經濟實力極度落後。

《辛丑條約》的賠款數額比較特別,列強要求賠款4億5千萬兩,當時中國人口4億5千萬,用意就是要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發生過反帝鬥爭的城鎮,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巨額賠款使中國社會經濟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貧困。中國因而徹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文化方面

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搶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國珍貴文物、大量的文史資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樂大典》)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損失無法估計!其中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繡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這也是聯軍劫掠北京的鐵證。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1403—1408)210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以遭破壞,後來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裡,1900年被八國聯軍大肆損毀丟棄,甚至將《永樂大典》書冊用於修建工事之用。

《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36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種古籍,共79309卷,全書共7套,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冊數萬。翰林院內收藏了許多珍貴圖書、孤本、宋版書籍、文史資料和珍貴書畫,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裡還有《永樂大典》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和文史典籍。

生活方面

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北京,當時是中國近代史上首次全城禁止隨地大小便。這種全城禁止,純以武力威懾為後盾。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曾見到「另一國人士為了宣揚他們清潔的信條,射殺任何在公眾場所便溺的人。

對東北亞的影響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激烈爭奪和瓜分中國,造成中國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這種危機感促成了人們的覺醒,救亡圖存成了當時最緊迫的要求。

戰爭也引起了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在戰爭中,俄國出兵侵佔中國東北全境,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日俄兩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及朝鮮利益上矛盾的激化升級,這也為日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對遠東局勢來說,1900年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鬥的本質。

對各國的影響

1900年,亞非拉各殖民地政府響應英國召喚,協同八國聯軍北伐中國。在此期間,澳大利亞聯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國之戰不僅是澳大利亞殖民軍的首次亞洲之戰,更是澳大利亞聯邦的首次海外軍事行動。

八國聯軍侵華

1899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風起雲湧,迅速佔據各國媒體的主要版面。但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六個英屬殖民地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即將水到渠成的聯邦成立。

經過多年的政治角力後,1900年3月,澳大利亞各殖民地代表齊聚倫敦,進行聯邦成立前的最後磋商,聯邦憲法草案隨即於7月份提交英國議會審核。

此時,北京形勢迅速惡化,作為列強中的帶頭的老牌帝國,英國此時面臨兩難選擇。遠東局勢糜爛如此,為維護英國利益和權威,其勢不能不出兵,但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此時卻無兵可調。

因為英軍的主力部隊被牽制在南非,正在那裡與荷蘭人鏖戰,史稱「布爾戰爭」。布爾戰爭也牽扯了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兩千五百人的常規部隊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

作為英國最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軍隊也已被大英帝國調往世界各地,以填補英軍主力開赴南非後留下的防衛空虛。此時東亞告急,英國只能轉向其它殖民地(或類殖民地)挖掘軍事潛力,連剛剛組建不久的威海衛「華勇營」,也被徵召前往京津地區參戰,與香港軍團、新加坡軍團及若干印度軍團一道,組成英軍主力,參與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戰鬥。

評價

清政府向來都不關心國家和人民,只顧自己享樂,卻不關心百姓的死活,清朝的軍隊大都軟弱無能,貪生怕死。在武器上,跨入20世紀的清軍早已在此方面實現了近代化,甚至部分軍隊的武器優於聯軍。

總理衙門改組的外務部

楊村戰役之後,西方各報紙來自前線的消息已被封鎖,因為遭到聶士成率領的聶軍抵抗之頑強,甚至有記者認為「這場戰爭已經無法取得勝利」。

俄國記者揚切韋茨基在其《八國聯軍目擊記》中描述天津戰役時寫到:「整整五個小時聯軍都被中國人的炮火壓在泥裡動彈不得」。所以武器的落後並非失敗的真正原因。

清朝的所有軍費大都被慈禧用來幹其他的事情,而並非發展軍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守將大都逃跑,慈禧也向西安逃去,致使守城官兵大都未開一槍,棄城而不顧,致使北京城淪陷。

值得注意的是,袁世凱的萬餘新編精銳陸軍在整場戰爭中並未參戰,甚至隔岸觀火。南方各省亦聯合與列強籤訂「東南互保」條約,致使整場戰爭變成了北京的皇族勢力與列強之間的較量。

相關焦點

  • 網警闢謠:「狂歡夜的由來是八國聯軍侵華的紀念日?」謠言!
    「聖誕節」、守「狂歡夜」的由來是八國聯軍侵華的紀念日?謠言!謠言截圖如下:最近朋友圈裡瘋傳這樣的信息,謠言文章裡「一本正經」得「胡說八道」說道:「狂歡夜的由來是1898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打到遼寧省丹東市!這天晚上是他們的所謂狂歡夜!」
  • 歷史上真正的八國聯軍
    那麼,真實的八國聯軍,最終一國是哪國呢?哈哈,那就是我國了,除了外國七軍以外,還有一支戎行,那就是我國大軍,看到七個國家的戎行來了,許多我國人自覺地給他們供給幫助。給日本兵送水,給英國兵送肉,給俄國兵領路,乃至送地圖,當守軍潰散時,這支「我國民兵」蜂擁而至,哄搶故宮的文物。所以說真實的八國聯軍是:英俄日法好心奧「中」。
  • 歷史拾遺:聖誕節和八國聯軍侵華
    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在二十世紀的1900年5月28日,當時大英帝國和美利堅合眾國為首的歐洲八個國家。對中國大清帝國發動了武裝侵略戰爭。                 由此可見,聖誕節的誕生要比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時間早的許多年。
  • 平安夜是八國聯軍的「狂歡夜」?「愛國謠言」信不得
    最近幾年的聖誕節前後,朋友圈總是會冒出一兩句「12月24日是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日子,所以他們將這一天定為狂歡夜。」更有甚者會演變成「是中國人就不過聖誕節」之類的言論。嗯,愛國沒錯,銘記歷史也沒錯。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建立在正確的認知上?
  • 歷史上的今天,中國天津被八國聯軍攻陷,勿忘國恥,砥礪前行
    1990年7月13日,也正是歷史上的今天,八國聯軍攻陷天津。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天津從一座繁華熱鬧的城市轉眼間變成一堆堆廢墟,到處都是人們的哭喊聲,慘叫聲。許多居民被侵略軍打死街頭,屍體堆積成山,聯軍還搶走幾百萬的白銀和武器彈藥,破壞了無數的藝術珍寶。
  • 一座碑坊成為中國國恥,有人還想讓中國人因此一千年抬不起頭?!
    其中,有一個國恥堪稱是國恥中的戰鬥機,不僅讓每個中國人付出了金錢代價,精神上的貶損,更是登峰造極。這個國恥就是清朝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八國聯軍侵華,以及隨之而來的,光緒二十七年(西元1901年),八個強盜迫使清政府籤訂《辛丑條約》。
  • 七七事變紀念日:勿忘國恥
    七七事變紀念日:勿忘國恥枯木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爆發了盧溝橋事變,從而開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今天,是七七事變八十周年紀念日,我們隆重紀念為抵抗日寇犧牲的所有中國同胞!隆重紀念被日本殘酷殺害的國民同胞!隆重紀念為抵抗小日本拋頭顱灑熱血的中華志士!  我們要警惕小日本,不管到了任何時候都要警惕!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當年火燒圓明園的八國聯軍都是哪些國家,現在怎麼樣了
    但也不得不承認的是當年入侵中國的八國聯軍現在還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就好比現在的社會階層固化一樣,富人永遠都是富人,窮人都是窮人一樣,除非出現重大變故一樣。富人淪落成窮人,而窮人經過打拼成為富人。不是沒有,只是概率很低。
  • 勿忘國恥,寫在九月十八
    有多少生命獻給戰爭戰爭使我們的國土成為焦土戰爭使我們的城鄉變成廢墟戰爭使我們的孩子無家可歸戰爭使我們的妻女遭受蹂躪戰爭使中國成為苦難的海洋……我們不要戰爭行嗎我們想要和平能嗎歷史告訴中華民族軟弱就是挨打被欺豺狼的食物就是弱者八國聯軍侵略者燒殺搶奪肆無忌憚
  • 國家公祭日 | 勿忘國恥,砥礪前行
    1937年12月24日,南京淪陷後的第十天,拉貝在日記中寫到:「但是我要親眼目睹這些殘暴行徑,以便我將來能作為目擊證人把這些說出來。對這種殘酷的暴行是不能沉默的!」 這本記錄了侵華日軍暴行的日記,一直靜悄悄地躺在拉貝兒子居住的閣樓裡。直到半個多世紀後,才正式走進人們的視線。
  • 1900年農曆陽曆表 1900年日曆表查詢
    導讀:1900年是一個平年,是農曆庚子年(鼠年);1900年也是清光緒二十六年;日本明治三十三年;越南成泰十二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這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場痛徹心扉的災難,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德軍、俄軍、法軍有濫殺、強姦、搶劫、燒毀等非人道暴行。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被美團標註為「休閒娛樂好去處」,勿忘國恥!
    近日,美團軟體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標記為放鬆身心、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引起網友熱議。2021年1月2日,有網友突然在美團購票軟體上發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下方赫然標註著「放鬆身心、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不僅如此,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所也被標註了「燒烤」、「無肉不歡」的字眼,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被標註了「室內玩樂」,萬人坑遺址陳列館被標註了「室內玩樂」。
  •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時,老百姓在幹啥?歷史學家:扶梯子,運彈藥
    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城。佔領天津後,聯軍公開對天津城進行了洗劫,「首當其衝的是當鋪、金店、銀號,然後是再搶其他商店和大戶人家,各衙署也都被搗毀。」經過討論,八國聯軍決定8月4日作為向北京進攻的日子。
  • 【國家公祭日】勿忘國恥 銘記真相
    今天,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82年來,曾經的苦難和血淚,不敢忘,也不能忘。82年前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獸行暴虐,曠世未聞。 六朝金粉,十朝古都,就此淪陷!
  • 勿忘國恥吾輩自強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
    1937年9月19日,日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下令對南京等實行「無差別級」轟炸。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明文規定可以在戰爭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為目標實施空襲,突破了戰爭倫理的底線。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12月13、14日(南京被日軍佔領第一、二天):全程轟炸。
  • 勿忘國恥 珍愛和平
    勿忘國恥 珍愛和平「九一八」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國恥日,今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89周年紀念日。全國大部分城市在9月18日,進行防空警報試鳴活動,警醒廣大市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有的城市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防空警報試鳴活動。
  • 勿忘國恥!但請記住,今天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193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慘案開始的日子。每年這天,上午10點,南京全市都會長鳴防空警報,紀念在1937年那場慘案中逝去的30萬名遇難同胞,而每一位南京市民,都要放下手中所有事低頭默哀。到今年,已經82個年頭了。
  • 八國聯軍聖誕節火燒圓明園,這句話錯在哪?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直撲圓明園。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英國司令格蘭特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國人之物件。」命令一下,圓明園中立刻形成了一場「有組織劫掠」。18日,英軍指揮官、八世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卜魯斯下令,將圓明園付之一炬。
  • 九一八,勿忘國恥
    今天是2020年9月18日,天氣雨。窗外淅淅瀝瀝的雨點不斷貼上眼前的玻璃,透過朦朧的雨幕思緒一下飛向89年前的那個夜晚。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 清末入侵中國的八國聯軍,一國消失一國強盛,5國走向衰弱
    八國聯軍侵華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恥辱 近代中國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由於清王朝閉關鎖國,與世界發展脫離了軌跡,導致處於全面弱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