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農村到底有多少地主?

2021-01-16 騰訊網

圖註:1940年代,美國飛虎隊隊員拍攝的中國南方農村

導語: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民國農村似乎存在著嚴重的土地兼併,地主與佃戶之間的關係也相當緊張。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民國時期究竟有多少地主,哪些人該屬於地主哪些人不該屬於地主,農民的普遍貧困是不是土地兼併的後果……等等,都是需要重新考量的問題。

一、調查顯示,民國農村大地主極少

通常認為,中國歷史上存在一條「土地兼併-農民起義」的周期律:王朝越到末期,土地越集中到部分地主手裡,農民越沒活路,於是揭竿而起。近代「土地革命」的正當性,也建築在這一周期律之上。但考之史料,至少自北宋以來,這個周期律是不存在的——自北宋到民國,中國農村地權變化的大趨勢,不是越來越集中,而是越來越分散;大地主數量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

1、到明清兩代,中國農村的大地主就已經基本上消失了

之所以將討論限定在「至少自北宋以來」,有兩個原因。一是北宋之前留下的資料很少。二是北宋之前,朝廷經常搞「均田制」改革,即便存在所謂的的周期率,也會被改革打斷。自北宋開啟「不立田制」、「不抑兼併」的先河,放任民間土地自由買賣,此後各朝大體沿襲成例。按「常理」,土地既然可以自由買賣,兼併理當愈演愈烈。但事實卻相反。北宋時,地方政府登記在冊的佔地400畝以上的「一等主戶」為數尚且不少,但到明、清兩代的黃冊和編審冊裡,這類規模的地主卻已很難看到。以河北獲鹿縣為例,據該縣編審冊統計,佔地百畝以上的「大地主」佔農戶總數的比例,康熙四十五年只有1.19%,雍正四年只有1.54%。考慮到這些「大地主」大多幾代未曾分家,其人均佔地數與平常農戶間的差距只會更小。正如臺灣學者趙岡所說:「對明、清農村從事實證研究的學者都同意,到了明、清,大地主已經消失,田產是分散在自耕農及中小業主的手中。」

進入民國,農村土地這種「越來越分散」的趨勢仍在繼續。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鐵」)是日本為侵略中國而設立的特殊企業,其重要業務之一是對中國國情做細緻的實證調查。1935年,「滿鐵」調查了華北453個村落的土地分配狀況,並記錄了每個村莊最大地主擁有的田畝數。其中,佔田千畝以上的地主只有兩個,2/3村莊的最大地主佔田不超過200畝。同期,南方土地的分散狀況更嚴重,據安徽、浙江的土地冊檔顯示,各地最大業主佔田都在百畝以下。1939-1940年代「滿鐵」還調查了江蘇南部4縣11村,結果顯示,這些村莊裡,「地主戶」有173戶,「佃戶」卻只有159戶,平均每戶「地主」只出租4.92畝地。換言之,民國時期,中國農村的大地主已經非常之少(劉文彩這類特殊的官僚軍閥地主,不在本期專題的討論範圍之內)。一個佔田200畝的10口之家的「地主」,和一個佔田20畝的3口之家的「自耕農」,區別其實沒多大。把前者劃歸「大地主」,把後者劃歸「自耕農」,不過是政治意義上的文字遊戲罷了。

2、人口激增導致「土地兼併」越來越難,已不具備產生大地主的土壤

上述事實會引發兩個疑問。第一個疑問是:為什麼政府「不抑兼併」,放任土地自由買賣之後,土地兼併不是愈來愈烈,反而越來越緩?大地主不是愈來愈多,反而越來越少?地主平均佔地規模不是愈來愈大,反而越來越小?

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口的增長。自1072年到1950年,人口從1億左右激增到超過5.5億,人均耕地也從5.45畝降到了1.74畝。一方面,地少人多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普遍,農民對土地越來越珍惜,除非萬不得已,輕易不願出賣田產。清代同治年間編纂的《黃縣誌》裡記載:山東黃縣「地寡人眾,惜地如金……雖有豪強,無由兼併」,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另一方面,農戶儲蓄剩餘財富的速度,因人均耕地的減少而變慢,土地價格則因人均耕地的減少而上漲。這一降一漲的雙重壓力,使農戶越來越難以擴充田產,在清代晚期,往往需要經過幾十年或幾代人,一個中產之家才有可能買進幾十畝地。人口的增長,正是導致「兼併」越來越難、地主規模越來越小的主因。

另外,假設某中產之家用20年的時間順利使耕地佔有量翻倍,它也很難循著這一財富積累模式變身為大地主,因為它馬上還會面臨著一個諸子分家的問題。該中產之家若只生一個兒子,其戶均田產會翻倍;若生了兩個兒子,戶均田產會維持不變;若生了三個兒子,戶均田產就要減少了。明、清以來中國人口激增,平均每戶人家的育子數量遠不止兩名,諸子均分家產的傳統,破滅了許多中產之家的「大地主夢」。

3、民國農村的普遍貧困,與「兼併」沒多大關係,也不是單靠土改能解決的問題

第二個疑問是:既然晚清民國時期的農村土地分配不存在兼併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反而有平均化的趨勢,為什麼民國政、學兩界的有識之士,當年又都在大談農村的衰敗與破產呢?農村沒有嚴重的兼併,為什麼會普遍衰敗?難道這些人所見的農民的普遍貧窮,不是事實?

其實,把農民的普遍貧窮歸因為土地兼併,進而以「打土豪,分田地」為藥方,仿佛只要「均貧富」,即可挽救農民的普遍貧窮,本身就是一種認知誤區——財富均分與普遍貧窮,並不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普遍貧窮往往還會促進財富均分。當人均耕地和人均耕種所得降到很低的程度,而農民又很難有其他行業的出路,只能繼續呆在土地上時,土地分配不會產生兩極分化,只會越來越平均。對民國農村的普遍貧困,紅色經濟學家薛暮橋瞭然於胸,1932年,他以無錫禮社鎮為考察對象,寫了一篇《江南農村衰落的一個索引》,其考察結論是:「中等地主之能收支相抵不致淪入債叢者,亦已寥若晨星。……留居鄉間之中小地主,日漸沒落,其自身反受高利貸之壓迫。今年農民、新華兩銀行之抵押貸款,幾全以地主為其對象,且所借款項,無一投資農業,多用於還債、押會及各種消費事項。」連「中小地主」都普遍破了產,可見當時農村衰敗的境況;更可見這種衰敗,與地主的「兼併」沒有多少關係。

當時的學者如胡適、張元濟等人,其實已經分析總結了民國農村衰敗的三大原因:1、工商業極不發達,龐大農村剩餘勞動力只能被困在土地上;2、受西方經濟衝擊,中國農村粗疏的主、副業無力抵抗;3、政局動亂,剝削太苛,搜刮太苦,負擔太重。因為第二條的緣故,當時已有很多學者注意到:民國農村的衰敗,遠甚於清代。在這種全面衰敗下,「土改」(尤其是暴力土改)作為一種新的財富分配模式,在短期內雖可獲得掙扎在貧困線上的農民的擁護,但長期看來,仍解決不了農村普遍貧困的問題,因為問題並不出在分配環節——以蘇維埃所在的江西、福建兩省為例,如黃道炫所言,「佔人口一半左右的農村貧困階層,其人均佔有土地不足一畝,……而如果人人均分土地,當時閩、贛農村人均普遍能達到兩畝左右」。從一畝到兩畝,不能說當年的土地革命對底層農民沒有吸引力;但僅僅從一畝變成兩畝,也絕不能說土地革命足以解決農村的普遍貧困。

圖註:蘇區反圍剿的紅軍戰士。土地革命沒能解決蘇區農民的普遍貧困,1933年前後,「擴紅」已相當困難。

二、而且,當時一般地主和佃農的界限也往往很模糊

如果進一步深入到地主與佃農的互動當中,還會發現:因為種種特殊契約關係的存在,地主與佃農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地主並不能始終保持對佃農的剝削優勢,有時候甚至地主還想要變成佃農。看完下面這個「永佃制」的例子,即不難理解一二。

1、「永佃制」下,地主擁有田地的所有權,佃戶擁有田地的使用權

所謂「永佃制」,顧名思義,就是說佃戶享有永遠租佃耕種地主田地的權力。具體說來,就是將傳統的土地產權分成兩份:地主一方享有田地的所有權,稱為田骨;佃戶一方享有田地的使用權,稱為田皮。田骨和田皮,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呼,如田底與田面、大苗與小苗等等。這是一種從從中國農村底層自發產生並發育成熟的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地主和佃戶都享有獨立自由處分其產權的權力,佃戶可以自由買賣、贈予、典押自己擁有的田皮,地主也可以自由買賣、贈予、典押自己擁有的田骨。

國民政府土地委員會曾調查過各省「永佃制」所佔的比重,結果發現,江蘇、浙江、安徽、察哈爾、綏遠這幾個省份,「永佃制」的比重相當高。具體數據如下:

圖註:資料來源:土地委員會,《全國土地調查報告綱要》,1937年

2、不區分「田骨」和「田皮」,往往會錯判土地兼併的嚴重程度

「田骨」和「田皮」分割之後,地主名義上還是地主,佃戶名義上還是佃戶,但實際上二者平分了土地的所有權,都是土地的實際佔有者。這個時候的「租佃」,已只是一種單純的土地經營方式。

不了解這一點,常常會錯判土地兼併的嚴重程度。舉個典型的例子,顧炎武曾在《日知錄》裡記載:「吳中之民有田者什一,為人佃作者十九」。結果,這句話被許多「土地兼併論者」解釋成江蘇吳中地區90%的土地集中在10%的地主手裡,這顯然是非常高的土地兼併率了,當地百姓應該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實際情況是,當地90%的佃農是永佃農,他們名義上是佃戶,實際上卻擁有其租佃土地的永久使用權,這些農民生活得有可能比地主還滋潤。——時人筆記裡常有記載:擁有「田骨」的地主破產,苦苦哀求擁有「田皮」的佃戶將土地還給自己耕種,但終究不能成功。

3、佃戶拿「田皮」往往更划算,許多地主情願賣掉「田骨」換「田皮」

一塊地被分割成「田骨」與「田皮」兩項獨立產權,各自的價值該怎麼計算?自晚清以來,官方雖然承認這種民間自發的產權分割,但卻從未給出過任何價值分割的官方標準。其結果就是,「田骨」與「田皮」的價值,最終都由各自獨立的市場來決定。

一般來說,在自由市場上,「田皮」要比「田骨」更加搶手。原因很簡單:1、「田皮」的交易手續簡單,不像「田骨」交易需要走許多政府程序(因為政府只認田骨主人為課稅對象),只需雙方籤署有效契約即可;2、佃戶可以把「田皮」再次轉手給「二佃戶」,自己做「二地主」,「田骨」則不行;3、「田骨」的收益是固定租,而且常常因為「田皮」轉手頻繁,找不到最終的「田皮」所有者,而導致收不到田租。相反,「田皮」所有者的收益卻很有保障。其結果,往往導致作為「二地主」的田皮所有者獲取的地租收益,要超過作為「大地主」的田骨所有者。譬如道光《寧都直隸州志》記載,江西寧都某佃戶租種了50畝地,「歲可獲谷二百石,以五十石為骨租,以七十石為皮租,佃戶自得八十石」,這裡頭,給「大地主」的骨租是固定的,給「二地主」的皮租,則取決於「田皮」的市場價值,是浮動的。後者大於前者,導致許多「地主」情願賣掉田骨,轉而買入田皮,成為「永佃制」下的新「佃戶」。這種時候,地主和佃戶之間的區別,已經徹底模糊掉了。

民國年間,「永佃制」盛行的地區,本村人不願成為「田骨」擁有者,已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譬如1940年嘉定縣薛家埭的549畝土地中,有479畝的「田骨」產權賣給了外鄉人;蘇州郊區和太倉縣土改時的調查發現,木瀆鄉的「田骨」產權全部賣給了商人陳陸順和蔡治德,白洋鄉的「田骨」產權全部賣給了虎丘的小商人,太倉縣璜涇區和利民鄉的「田骨」產權則全賣給了太倉、沙溪等地的商人。以當時的政治標準來定性的話,這些擁有「地皮」的本地村民都是佃戶,那些擁有「地骨」的外地商人都是地主,這些鄉村90%以上的土地都被極少數經商地主給「兼併」掉了,村民們都生活在地主們水深火熱的剝削之中。但這樣的政治定性,真的只是荒唐的文字遊戲。

4、總體來說,民國時期的佃戶遠少於業主和自耕農

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曾花費了很大的力氣去調查民國時期各省的租佃率,並於1937年公布了調查結果。可惜的是,他們沒有將「永佃制」因素排除在外,那些「田皮」的所有者,也一併被算成了佃戶。趙岡對該數據進行了修正,將「永佃戶」單獨抽取出來,得到了這樣一份「民國時期各種經營方式農戶比重」數據:

圖註:民國時期各種經營方式農戶比重(單位:%)。資料來源:趙岡《永佃權研究》。

從表中不難看出,單獨而論,沒有一個省份的「普通佃戶」比例超過50%;集中而論,全國的「普通佃戶」更要遠遠少於「業主和自耕農」。該數據是否準確,可以參考梁漱溟的個人調查——梁氏說:「我所曾從事鄉村工作之河南山東兩省地方,大地主雖亦恆有,但從全局大勢論之,未見集中壟斷之象。特別是我留居甚久之鄒平,無地之人極少。我們在鄒平全縣所進行之整理地籍工作,民國廿六年上半年將竣事,而抗戰遽作,今手中無可憑之統計報告。但確實可說一句:全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土地,不過有些人的地很少罷了。這情形正與河北定縣——另一鄉村工作區——情形完全相似。」——梁氏認為山東、河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土地」,而表中數據顯示,兩省「普通佃戶」比例不過9%,可謂完全一致。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山東兩省,正是延安時期「土地改革」的重心。

參考資料:趙岡,《中國傳統農村的地權分配》,新星出版社;趙岡,《永佃制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黃道炫,《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結語

雖然不可能就民國時期的地主總數得出一個具體的數據,但大致的輪廓是可以理清的:當時大地主已經很少,中小地主規模和普通自耕農區別不大;農村土地佔有狀況非常分散,因田皮、田骨等複雜因素的存在,許多時候地主與佃農的身份是模糊不清的;「兼併」也不是民國農村衰敗的主因。

作者:諶旭彬 出品:騰訊今日話題歷史版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的地主老財,是窮兇極惡的惡霸還是勤勞致富的守財奴?
    地主,本是一個褒義詞,指的是東道主,如「地主之誼」。但是解放前後,地主成了農村裡擁有大量土地,靠壓榨貧苦農民為生的腐朽階層。這些地主長期以來被文學影視作品塑造成了窮兇極惡、欺男霸女的惡霸形象。圖為民國時期被批鬥的地主。
  • 民國時期的「一萬大洋」,到底有多少購買力?可換算多少人民幣?
    在進入民國以後,民國政府開始學習西方採用「元」的貨幣單位來進行衡量,其中銀元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貨幣。相信大家對「袁大頭」這個稱呼都不陌生,而這就是民國時期典型的銀元,原來也將其稱為「大洋」。在人們的印象中大洋總是非常值錢的,因為在很多影視劇中,一塊大洋往往能夠換取非常多的東西。那麼,在戰亂不斷的民國時期,一萬大洋到底有多值錢?它又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 民國初期的1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看完想去民國
    在民國的時候非常流行現大洋也就是銀元,當時都被稱作袁大頭,因為上面印著袁世凱的頭像。在葉聖陶所寫的,多收了三五鬥那部課文裡面就提到,農民伯伯們辛苦了一年,把糧食賣出去。當時奸商們給他們紙幣的鈔票,但是農民伯伯們不願意,想要現大洋,也就是袁世凱,當時那幫奸商們還譏笑農民伯伯們。民國初期一塊大洋抵現在多少人民幣?
  • 地主是否都是十惡不赦之輩?真實的地主是怎樣的?
    自然是當時的土地主,分土地則是分地主的田地,這些人利用權力低價購置大片土地,而後僱傭沒有土地的農民為其工作。而這群土地主自然坐享齊人之福,羨慕一群沒有土地的老百姓,遠的不說,就民國時期鼎鼎大名的土地主,如:周扒皮(原名周春富)、劉文彩便是擁有土地近萬畝的大富之人,用富可敵國形容這兩人也不為過。
  • 如何評價民國黃金十年?
    答:在三十八年光怪陸離的「中華民國歷史」裡,一樁常至今「圈粉」的建設成就,當屬「民國黃金十年」。民國黃金十年,即1927年至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治下的「中華民國」,那叫多少「民國粉」仰慕不已的十年高速發展時期。
  • 民國的「黃金十年」:都市舞廳紙醉金迷,農村裡卻餓殍遍野
    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他方面,也多有進步的建制。」後被臺灣史學界廣泛應用,強行為黨國找回一點面子。 客觀地來說,這十年的中國確實取得了一些進步。政治方面,國民政府完成國家統一,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在政治上有了凝聚力。在法治上制定「六法全書」。
  • 這個川西小鎮藏有諸多以「館」著稱的瑰寶,讓你穿越時光回到民國
    這個以「館」著稱的古鎮,生活節奏非常舒適,除了保留了較完整的民國生活風貌,中西方結合式建築皆有那個年代的質感。安仁古鎮雖看似平常,卻擁有著許多民國時期的深宅大院,近百座博物館,既有抗日戰爭與汶川地震這樣的宏大歷史主題,也收藏著許多細小而生動的民間生活記憶。也因此成為很多民國劇天然的拍攝地,最出名的就屬《偽裝者》了。
  • 民國「黃金十年」的真實面相:農村陷入「總崩潰」
    這種說法認為,這一時期中華民國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以及軍政建設各方面均有新的取向和建樹;但現代化工業的推進及其成就,無疑構成其所謂「黃金十年」的根基。經濟史學者的研究提出,1912—1936年間,中國工業年增長率9.4%。僅就工業化或者現代化建設成就而言,「在抗戰前達到了舊中國經濟史上的最高峰」(王玉茹、劉佛丁、張東剛)。
  • 理財-民國二十三年銀元價格是多少民國銀元價格一覽
    而「民國帆船幣」,可謂是中國近代機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那麼,民國二十三年銀元價格是多少呢?民國二十三年銀元價值分析:民國銀元的直徑比「袁大頭」銀元的小,所以市場上還稱次為「孫小頭」。民國二十三年銀元價格比其幣值已經上升了很大的幅度,但是由於市場上現在還存有很多的同類銀元,價格的漲勢受到了牽制,相信在時間的推動下,民國二十三年銀元價格還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的。
  • 民國時期排名前幾的大城市,看看和如今有什麼變化
    軍閥混戰的民國,正是中國城市發展最為畸形的時期。一方面,最廣大的農村地區,官僚、地主、土匪、地痞、軍閥部隊橫行,普通農民食不果腹,民不聊生。而另一方面,少數幾個大城市卻因為流民的湧入、列強的租界等種種原因,畸形的繁榮起來。
  • 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作為民國時期的「硬通貨」,「大洋」在民國不同年月,購買力也有差異。若論「民國初期」,那值得說說的,就是北洋時代(1912—1927)。「北洋時代」的「一塊大洋」有多值錢?經典民國劇《大宅門》裡,就有生動呈現:作為老北京土豪的男主角白七爺「縱驢行兇」,放任自家毛驢吃了包子鋪八籠包子,氣的包子鋪老闆哇哇大哭。
  • 口述歷史|民國十八年,西北大年饉中的閃光人性(1)
    甘肅,  全省64個縣有58個縣受災,災民達250萬,僅僅蘭州的災民就達11萬。有6萬人口的定西縣,災難過後只剩下了3000人……(白文怡《話說民國十八年(1928)的大饑荒》)    雖說那些莊稼大多都是地主的,但有的時候對窮人來說也是個指望,因為地主如果能收上一點,多少會給窮人借一些的。如果連地主也沒了,窮人的指望就徹底沒了。  看著地上的冰疙瘩和亂七八糟的莊稼很多人都哭了,認為日子沒法兒過了。  那場冰雹是我長這麼大再也沒有見過的,有的甚至有雞蛋那麼大,我還聽說有幾個人被打死了。
  • 理財-2017民國紙幣值多少錢民國紙幣圖片及價格一覽
    那麼,2017民國紙幣值多少錢呢?隨小編來看看民國紙幣圖片及價格吧。民國紙幣價值分析:作為當時的法定貨幣,中華民國紙幣對穩定民國時期的經濟以及社會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對於我們而言,現在中華民國紙幣的價值主要還是體現在收藏方面,但是對於很多新手而言,中華民國紙幣值錢嗎這樣的疑問難免會出現。
  • 河南省洛寧縣: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農村社會情況調查
    鳳翼山大觀亭1935年洛寧社會調查 (節選農村部分)一、土地與人口1、根據土地清丈處五萬分一圖計算,該縣面積為一二00二方市裡。2、據二十四年調查,該縣人口,計男109496人,女101825人,人口密度,每方市裡17人。
  • 民國錢幣,民國25年十元紙幣值多少錢?
    民國到現今已經過去百年有餘,能留在歷史長河記憶裡的,唯有那些書籍、民間傳說、人物傳記等,當然還有藝術珍品。後世的我們從這些古時珍寶裡能徹頭徹尾的了解民國之時的風土人情、人物軼事。同樣在收藏界也潛藏著一枚藝術珍品,它便是民國25年十元紙幣,那麼,民國25年十元紙幣值多少錢?
  • 長鼻子地主
    嘆了一口氣就往地主家借糧去了。沒打算那麼容易,地主問明了他的用處以後滿口答應道:「好!好!等明天你來拿吧!」 當天晚上地主對老婆說道:「挖出半鬥高粱。」地主老婆把嘴一噘說:「不許你往外借糧。」地主伸過頭去對他老婆說道:「你知道什麼,今春借給他半鬥高粱,秋天就要他那五畝地。」地主老婆說:「你就想好事,秋天人家打下高粱,人家還你高粱,還能給你地!」
  • 2019年民國九年袁大頭價值多少
    作為民國軍閥銀幣中的領頭羊,袁大頭錢幣的誕生,不僅是特定歷史時期和政治環境下銀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袁世凱為了解決軍費開支,提高個人政治地位所採取的措施之一。由於「袁大頭」銀幣設計精美,幣型統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定,剛一面世便受到了社會認同和接受,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
  • 民國100萬銀元能建立多少軍隊?來看看北洋軍閥總數量,就知道了
    民國100萬銀元能建立多少軍隊?來看看北洋軍閥總數量,就知道了 民國,是很多人喜歡的時代,畢竟,在那個時代,有大師輩出的時代,也是商界大佬雲集時代。這兩天,我看到一個帖子,非常喜歡,給大家分享一下。 民國可以很浪漫。
  • 民國八年袁大頭價格是多少銀元價格及圖片一覽
    那麼,民國八年袁大頭價格是多少呢?袁大頭收藏價值:袁大頭的四個不同版本中,「民國三年」、「民國九年造」及「民國十年造」經常被看到,尤其是「民國三年」版本最多,存世量最大,「民國八年袁大頭」卻很罕見,究其原因,是由於當時的幣制整理決定所影響的。
  • 理財-最新民國銀元價格是多少2017民國銀元價格表一覽
    我國於1890年開始正式鑄造銀元,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如今,最新民國銀元價格是多少呢?下面我們來看看2017民國銀元價格表吧。民國銀元收藏價值:目前,市場常見的民國銀元「袁大頭」最多的三個品種是民國三年、九年和十年鑄造的;民國八年鑄造的「袁大頭」存世量略少些,為不少集幣愛好者所看好;甘肅省鑄造發行的標有「甘肅」字樣的「袁大頭」存世量已經很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