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到廟觀中的信眾或遊客一定會發現,道長們每每在做完科儀法事前都要焚化一個四四方方的紙筒,裡面還好像裝了一張寫滿了字的紙,紙筒焚化後,香菸繚繞,焰燼冉起,仿佛徑達九霄之上。
實際上,這個過程,也就是道教科儀法事中常見的「上表」。
「上表」,也稱為「進表」、「打表」等,那個四四方方的紙筒叫做表筒,裡面寫滿字的紙就是道教疏文,又稱文疏。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上表」就是道長們憑內修外煉等將信眾所祈求之事稟告給上天,而表筒就仿佛是公文袋,那張文疏也就是公文。
上表科儀
在道教中,「上表」所用文疏的要求和禁忌很多,記得小編春節期間值殿時,有信眾想請份太歲文疏,卻誤會了文疏的含義,而直接問我「請問在哪裡請太歲文殊菩薩?」
一秒疑問和尷尬後,我領悟到,很多對我們道士或者道教內部習以為常的小知識點其實正是我們日常最需要反覆向信眾普及的道教基礎。
拿「上表」所用文疏來說,不同事由、不同宮闕、不同神靈寫法都不一樣,主要分表文、疏文、符文、官文等格式,通常都在道教科儀中隨金箔焚化呈給神明,以示恭敬。
據傳,「上表」最早起源於東漢正一盟威道時期,但目前上表科儀大致從明代沿襲下來,有悠久的傳承歷史,道樂優美,罡步精湛,節奏跌宕起伏,因此,除卻道教信仰層面還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
上表科儀
不過,我們也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依靠道教科儀法事中「上表」途徑來祈求神靈解決,不少人對此都有種誤解,認為自己出了香火錢,請道長們做場科儀上個表解下厄便能萬事大吉,以俗世中所謂「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來妄圖與神靈交易,這是極不正確的想法,若真能如此,那豈不天下大亂?
道祖老子在《道德真經》中開示眾生:天道無親,唯與善人。當我們向神明申文奏表之後,更需要時刻審視自己言行,結交善緣、多行善事,一者答謝神恩,二者積累福報。須知,大凡災厄降臨,多半皆與自身德行虧損有關,所以,僅向神明表達祈福解災的願望,而不願身體力行積功累德,就算能解當下之急,過段時間仍會重蹈覆轍,也正如《太上感應篇》中所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