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剛修復的大堂
近日,有網友在網上發帖說,滎陽老城近期要拆遷,認為老城中的滎陽縣衙是歷史見證,如果一同拆掉十分可惜。網友「流年or往昔」說:周末去老城偶遇了一九十歲高齡的老人,聽說老城快拆了,老人非要他女兒帶他來看老城的老縣衙看看。有些東西我們覺得拆了就拆了,但對於這些老人來說,卻有著不一樣的感情,老縣衙是滎陽歷史的見證人,它的存在可以讓我們回憶起滎陽的過去。
滎陽縣衙真的要拆嗎?3月21日,記者為了查證此事,專程趕到了位於滎陽老城北街的滎陽縣衙進行查看,發現這裡正在進行封閉施工。在工地上值班的滎陽市文物管理保護中心主任劉其山說,他們在這裡施工,並不是要拆除縣衙,而是在對縣衙進行整體的修復。
△被埋在地下的柱基和砌在牆裡的柱子被扒出。
衙內建築坍塌嚴重大多成殘垣斷壁
3月21日上午10時,記者在正對滎陽老城北街上,找到了被施工圍擋圍起來的滎陽縣衙。此時,工地大門緊閉,門前的圍擋上,扯著「傳承保護老城歷史、塑造老城文化特色」的紅色條幅。敲開工地大門,正在裡面 指揮工人們施工的滎陽市文物管理保護中心主任劉其山,聽說有網友質疑滎陽縣衙要被拆除的事後,笑著說:「目前衙署類古建築本就稀缺,怎麼 可能會拆除?我們不僅不會拆掉滎陽縣衙,今後還要加大保護力度呢!」
在劉主任的帶領下,記者進入滎陽縣衙的施工工地,首先映入眼帘的 是剛剛修復的滎陽縣衙大堂。大堂前面帶有卷棚,卷棚前是縣衙月臺,呈方形結構,四周都用大條石圍砌,中間有青磚鋪設。卷棚與大堂雖然相連 ,但屋頂彼此分離,兩處屋簷的滴水處下方,是縣衙內供排水的一道地溝 。
除了新修復的大堂外,院內的其它建築均破敗不堪,有的屋頂坍塌, 有得只剩下殘垣斷壁,只能從那些裸露的青磚和腐朽的木柱雕梁上,依稀能看出古縣衙內原有建築群的風貌。
△昔日縣衙的書房,被改成了教室,牆上的黑板還清晰可見。
劉其山告訴記者,根據史料記載,北魏太和十七年(493)朝廷設立了滎陽郡,治所設在大柵城,即今天的滎陽老城。因其為郡,所以滎陽縣衙的規制較高,衙署坐北向南,核心建築主要有照壁、大門、儀門、大堂 、二堂、三堂、內宅、後樓,兩側有獄房、書房等。建國以後,縣衙內的建築被挪作他用,僅保留下來大堂和少量清代建築,但衙署內的基址未遭損壞,整體格局還在。
△縣衙的二堂被改成了教室,如今房頂坍塌,破敗不堪。
根據縣衙內原來的布局,前面有照壁、大門、儀門,大堂後面是二堂 、三堂、內宅和後樓。而記者在現場並沒看到照壁、大門和儀門,二堂、 三堂已被改造成了學生們的教學樓和老師的辦公室,內宅和後樓被改造成了學生和教職工的宿舍。此外,兩側的獄房、書房等,有的被改成了教室 ,有的被改造成了食堂,原來的古建築,有的門被封住,柱子被砌進了牆內,有的牆被打掉重新加蓋。許多建築青磚、青瓦、土坯、紅磚、紅瓦混 合摻雜,顯得不倫不類。
△破舊的後樓
「解放前和解放後的一段時期,滎陽縣衙一直做為縣政府的辦公場所在使用。後來,這裡就改成了滎陽衛校。當時學校為了方便教學,對原有的建築進行了較大的改造,把一些較小的房屋進行了擴建,並在院內加蓋 了一些房屋,比如學生餐廳、洗手間等。」劉主任說,衛校搬走後,雖又有單位進駐,但到目前為止,滎陽縣衙的格局還是保留著衛校時期的的樣貌,許多房間內的牆面上,還留有黑板。為了保護古縣衙,滎陽市政府經過多方協調,終於使古縣衙重獲「自由」。
△破舊的三堂
在後院的一棵樹幹上,記者看到了索河路辦事處今年3月9日貼的一張通知,上面寫著:「根據市政府2018年重點工作部署,按照《滎陽縣衙二 期文物保護維修方案》,即將對滎陽縣衙二期工程維修復原,遵照文物保 護屬地管理原則,凡在縣衙區域內種植菜園的居民,請於3月12日前自行清理乾淨,逾期將強制清理。」據了解,自從幾年前滎陽縣衙被騰空後, 周邊有一些居民見這裡有空地,便在裡面建起了菜園子,使縣衙內顯得更加雜亂。
△工人們正在挖地尋找以前的地基石
針對滎陽縣衙亟待修復的情況,2015年8月,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委託鄭州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滎陽縣衙一期大堂維修設計 方案》和《滎陽奎星樓維修工程設計方案》並通過省市專家組評審。後經 過多方努力,爭取到上級資金後並對該項目進行維修招投標,中標單位為河南裕達古建園林有限公司,2016年3月19日正式進駐施工現場,修繕方法採用傳統工藝實施。在修繕期間,省、市有關專家多次到現場指導,並按照專家們的提出要求,採用與原構件相同的材料和施工工藝進行維修。 2017年10月26日,滎陽縣衙一期大堂本體維修工程,順利完工並通過專家組的驗收。隨後,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配合鄭州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 究院有限公司編制滎陽古城(縣衙二期)文物保護維修方案。9月通過專家組的評審。縣衙二期包括二堂院、三堂院(包括東、西偏院)、內宅院、 後樓院和東花園的修復施工,目前剛剛啟動。
△在這扇老牆中,還能清楚地看到過去特製的土坯。
滎陽縣衙將按清朝的布局進行修復
據介紹,滎陽縣衙是滎陽市目前僅存的衙署類建築,格局保存較為完整,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但傳統風貌建築部分存在較大結構安全問題,如:局部坍塌、牆體歪閃、開裂等。多時期建築、近現代建築和臨時搭建 建築「混搭」,與縣衙建築形制不符,嚴重影響了縣衙氛圍和縣衙建築整體風貌。此外,院落雜物堆積,圍牆多為後期改造,周邊環境較亂等,均存在較大問題,保護維修工程亟待實施。
「古縣衙原來的地面,都是用青石鋪就,後來被使用單位鋪上水泥地面,尤其是大堂前面的被修成了柏油馬路,如今我們要想恢復原貌,需要挖地三尺,把原來的青石給全部挖出來,才能找出原有建築群的具體尺寸和方位。」劉主任指著大堂前被挖開的地面告訴記者,古建築的修復是一項細緻繁瑣的工作,需要慢工出細活,所以工程進展比較慢。目前,工人 們已經挖出了大堂前路面鋪設的青石,還有幾塊原先立在堂前的石碑。此外,工人們還從一些扒開的牆體中,找到了原來房屋的門柱、大堂立柱、 門窗門階石等,以此才能大致確定原來房屋的構造布局。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了一幅乾隆時期的縣衙布局圖,這是《滎陽縣誌》中記載的乾隆十一年繪製的布局圖,圖中顯示縣衙內的建築分中路、 東路和西路。中路包括大門(有譙樓,上石勒「中州名邑」四字)、儀門 (東西兩角門)、戒石亭、大堂(三間,順治五年,知縣周維新建)、書吏廊房(大堂兩側,東西各五間)、二堂(大堂後,知縣董勸修左右耳房 。雍正二年,知縣紀世祐重修,改題曰「寶訓堂」)、內宅門、退思堂(在宅門內,康熙十六年,知縣顧天挺復改建,額曰「裕寧庭」,有古柏兩株)、後廳。
東路包括典史廳(大堂東)、石庫樓、八角亭。西路包括土地祠、寅 賓館、獄、縣丞廳、馬號、索亭驛。
劉其山主任告訴記者,為了更科學合理的再現縣衙完整的歷史格局, 中路建築以現存大堂為設計依據,通過史料記載,並參考周邊縣衙,結合當地民居細部構造對中路建築和朵殿、左右廂房等建築進行復原設計。此次對滎陽縣衙的修復,將會按照乾隆時期的布局圖分中、東、西三路進行 復修。中路從南至北依次為月臺、大堂、二堂院、三堂院(包括東、西偏 院)、內宅院、後樓院和東花園。其中二堂院和三堂院為核心辦公區,其 它院落均為生活區。二堂院較為寬敞,包括二堂、東西廂房,三堂院較為狹窄,設東、西偏院,內宅院包括內宅正房和東西廂房,東廂房為過廳可 通往書房院,書房院前的開闊場地即為東花園,東花園設一望耕亭,後樓 院僅後樓一棟建築。院落之間依次通過院門相連。
據劉主任介紹,國家對於文化遺產保護和發掘非常重視,對於保護歷史文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要求,保留歷史建築是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趨勢。目前,施工單位正在加班加點進行施工,預計明年上半年,滎陽縣衙中路上的主體建築將全部修復,東路和西路的建築群將在2020年期間修復。屆時,大家就能領略到古縣衙整體的恢宏氣勢。(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