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壟斷,實現國內首次新突破,此核心技術來自交大

2021-01-12 中國教育那些事

1月7日,在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軌道交通新型供電制式車輛與車載儲能技術"的支持下,採用非接觸感應原理實現電能傳輸的新型無線供電制式城軌車輛在中車唐山廠成功下線,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城軌車輛供電制式由"有線"到"無線"的突破,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城軌車輛無線供電制式的技術壟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西南交通大學何正友教授帶領的團隊作為項目核心技術團隊並主持了課題——"軌道交通非接觸供電技術",發明的大功率高效無線供電技術及其系統方案得到成功應用。

國內首臺無線供電制式城軌車輛

何正友,西南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交通大學(交通)能源網際網路研究中心主任。何正友教授團隊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講師/博士後13人,團隊致力於電氣化交通-電網的交互融合,軌道交通無線供電技術等領域的理論創新、技術攻關與裝備研發。主持國家重大科研儀器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8項。

何正友教授團隊參與無線供電城軌車輛調試

無線供電技術可能取消傳統軌道交通依賴於"弓網"受流取電的供電"辮子",大幅提高軌道交通供電的靈活性和安全性,是城市軌道交通未來理想供電方案之一。從2010年開始,在中國工程院錢清泉院士的指導下,西南交通大學團隊在國內率先提出並開展了軌道交通大功率動態無線供電技術的創新研究,突破了大功率/動態無線供電中基於組合式逆變器的功率提升技術、動態耦合調諧技術、分段供電平穩切換技術、魯棒穩定控制等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了從10kW小功率/靜態無線供電到500kW大功率/動態無線供電及其原理樣機研製;

2013年10月,成功研製國內首臺40kW動態無線供電軌道原理樣車;

2017年中央電視臺進行專門報導,多次接待國鐵集團、四川省領導等蒞臨參觀並試乘。

經過何正友團隊十餘年堅守大功率無線供電核心技術攻關,團隊在大功率動態無線供電技術領域取得豐富研究成果,出版學術專著《軌道交通無線供電技術》,授權發明專利40餘項,發表IEEE transactions 論文30餘篇。正在致力於高速鐵路無線供電的前瞻性基礎問題研究和大功率無線供電技術在磁懸浮交通、港口AGV、特殊場景需求等領域的應用研究,為大功率動態無線供電的持續引領而不懈努力。

在此次新型無線供電制式城軌車輛開發工程中,西南交通大學承擔了"軌道交通非接觸供電技術"課題的核心理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任務。歷時三年多,完成了城軌車輛無線供電系統的頂層設計與核心技術突破,突破與掌握了城軌車輛無線供電系統的功率提升、效率優化、分段供電平穩切換、長距離能量傳輸等核心技術,於2020年1月完成了國內首套500kW動態無線供電系統的原理樣機研發,在15cm間隙下,實現系統傳輸效率大於90%。西南交通大學聯合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進行工程化設計,成功實現了城軌車輛無線供電裝備研製與運行調試,其中,車輛和地面供電系統的技術方案由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學院提供,包括能量發射系統、分段供電系統、能量接收系統、高效電能變換系統等。

突破"有線"束縛,解鎖"無線"自由!實現國內新突破的背後,都離不開交大人的堅守。走在交通強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未來還將有更多的創新篇章等待交大人去書寫!

素材來源西南交通大學

相關焦點

  • 央企「殺手鐧」 | 瞄準「卡脖子」技術,中國製造實現新突破!
    央企「殺手鐧」 | 瞄準「卡脖子」技術,中國製造實現新突破!今天,小新推出「央企「殺手鐧」」系列文章第二期——《瞄準「卡脖子」技術,中國製造實現新突破!》,一同了解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船舶集團、中國電科、哈電集團等企業在工業製造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認識中央企業的「殺手鐧」技術。
  • 突破技術!繼紫光國芯後又一晶片實現突破,中國芯終於迎來好消息
    燒了1550億,終於看到曙光日媒前日報導國內的長江存儲已經成功地實現了192層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的技術突破,如果為了更好地保證質量過關,可能會到下半年就開始實現量產。很多人可能不是很清楚這是怎麼回事,或是有啥意義,就像中興實現7nm的5G基站晶片商用的時候,不少吃瓜群眾表示沒啥用,又不是手機晶片,關於這個話題咱再論,先說說快閃記憶體晶片吧。
  • 華科創智實現納米銀線技術突破!打破關鍵材料「卡脖子」難題
    這是一家從香港科技大學實驗室技術起步的公司,因為看到內地關鍵材料行業被國外廠商「卡脖子」的現實,通過悉心研究替代材料技術,實現納米銀線技術的突破;並通過6年多的探索,初步探索出一條把新材料實驗室技術嫁接風險投資、實現產業化市場化的「技術孵化」之路。   未來已來,「屏連萬物」,希望關鍵材料「卡脖子」的現象一去不復返。
  • 從打破技術壟斷到彎道超車,中國發展電動汽車的邏輯關乎國運上升
    從中國的角度出發,新能源的出現,幫助了我們在汽車領域實現彎道超車,間接打破了歐美日長達100多年的技術封鎖,實現了產業自主。打破封鎖在燃油車時代,歐美日在汽車領域對於我們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可謂瘋狂。以我們都非常熟悉的ABS防抱死技術為例,它對於駕駛過程中的緊急制動安全性意義重大,歐美很早就立法規定ABS必須標配。但是ABS技術被博世、大陸等少數幾家廠商壟斷,主機廠採購價格一直居高不下。2000年,國家在十五規劃將ABS列為重點發展項目,清華大學與浙江亞太集團合作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獲得了技術突破。
  • 疫苗搞壟斷?發達國家從中作梗,企圖用疫苗控制世界
    發達國家從中作梗,試圖壟斷雖然歐美國家研製出來的疫苗效果並不完美,甚至還有一些明顯的副作用。可歐洲某些領導人卻試圖掩蓋疫苗缺點,誇大疫苗的功能性。這還不是最匪夷所思的事情,讓人更為震驚的是歐美幾家製藥集團竟相繼被發達國家統統壟斷。而一些發達國家搶購的疫苗,其國內民眾根本使用不完,其供給遠遠超出需求。
  • 順德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敞開門」向社會徵集
    瞄準「2+4+4」產業集群,此次核心技術卡脖問題徵集方向重點聚焦在智能家電、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智慧機器人、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等區主要產業,圍繞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領域進行技術提升和突破。 徵集要求,各單位提交的需求必須是目前制約區內主要產業創新發展的重大瓶頸和核心技術難題,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示範作用。
  • 「生命科技高端裝備第一股」華大智造:國產替代打破歐美壟斷
    打破歐美壟斷,完成國產替代生命科技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前沿領域,作為生命傳承和調控的核心物質,基因在其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而基因測序儀則是生命科學研究和生命產業發展的決定性設備,作為讀取和分析基因信息的核心工具,其為基因檢測、基因編輯、基因合成等多領域的研究應用提供了底層支撐。
  • 西安交大一大批好成績來啦!
    1西安交大又獲批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牽頭項目近日,由西安交通大學牽頭,聯合國內優勢單位共同申報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面向城市群的區域生態環境智能感知技術與系統示範」項目獲批立項,項目財政撥款兩千餘萬元。;從多尺度感知、多粒度融合和多維度認知3個方面突破環保物聯網系統關鍵技術;構建貫通「感、融、知」一體化平臺,為關中平原城市群和長株潭城市群示範區提供綠色生態城市一體化綜合管理系統服務,助力空氣品質、流域水質和生態指標的持續改善。
  • 中國打破日德壟斷,實現量產!德國立馬購買600公斤!
    現今,我國不再是以前那個造不起航母的國家了,而且在建造航母技術研究方面更是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因為大家都知道,航母的體型是非常巨大的,這在鋼鐵材料的使用上一般都是數額較大的。航母是作為海上行駛的工具,海洋具有腐蝕的作用,所以這對鋼材的要求就高了,不僅要耐熱,還要耐腐蝕。
  • 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新論)
    面向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科技工作者應特別注重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當前,我國在若干核心關鍵領域仍然面臨著「卡脖子」問題。改變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切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迫切需要完善我國的自主科技創新體系。要健全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再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布局。
  • 2020年交大人的「高光時刻」!
    讓我們一同回顧師生校友共同投票評選出的年度十大新聞,在新時代展現新擔當,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在新徵程開創新輝煌!2020年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西安交通大學西安交大11項成果獲得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其中一等獎1項,實現「0」的突破,二等獎7項。
  • 「新四化」來了,2019是自主晶片奮起之年?
    眾所周知,我國半導體晶片市場嚴重依賴進口,晶片領域的「大頭」目前主要由跨國零部件廠商及科技公司把控,但在以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為代表的「新四化」趨勢下,政府及行業越來越多地意識到晶片的重要性,重視程度提升,國內企業也在晶片研發上取得了一些突破。
  • 恆溫核酸檢測技術新突破——SM@RT
    中美貿易戰和專利壁壘,讓RPA和SHERLOCK技術無法成為中國科研機構和醫療系統放心引進和利用的技術,同時國外供貨也成為問題,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可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這就需要國內的科研機構和企業自主創新,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
  • 全球5G網絡三分之一來自中國技術,北鬥三號衛星核心部件全國產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提到,自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開通以來,衛星核心部件的國產化率達100%,全球範圍定位精度優於10m。  2020年是5G規模建設的關鍵之年,5G網絡部署進入快車道,目前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過48萬個,5G網上終端連接數已超過1億。
  • 聚石化學:致力於成為新材料技術的引領者及標準制定者
    ,力爭把聚石化學打造成一家「技術驅動、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新材料專業製造商,實現公司經營業績的持續穩步增長。經過多年的創新和積累,已擁有包括無滷阻燃劑化學合成與復配應用技術、阻燃改性塑料製備技術、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技術等多項核心技術,系國內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高性能塑料及樹脂製造商之一。公司自設立以來,通過持續研發創新,形成現有「改性塑料助劑+改性塑料粒子+改性塑料製品」產業鏈上下遊延伸的經營模式。
  • 這一年,這些突破彰顯中國實力
    自2016年7月項目啟動以來,歷經近4年科技攻關,項目團隊突破高速磁浮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製了試驗樣車,經過地面調試和靜態試驗,此次車輛進入線路動態運行試驗,首次試跑。此次試驗樣車成功試跑,實現了從靜態到動態運行的突破,獲取了大量關鍵數據,高速磁浮系統及核心部件的關鍵性能得到了初步驗證,為後續高速磁浮工程樣車的研製優化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 上海快遞工程技術高級職稱評審實現突破
    上海快遞工程技術高級職稱評審實現突破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8日從上海市郵政管理局獲悉,近日,該局組織推薦速遞公司1名高層次技術人才申報快遞工程技術高級職稱,目前已成功通過評審進入公示,這也是上海首位快遞高級工程師。據了解,這名員工從2016年9月至今就職於圓通速遞。
  • 華大智造科創板IPO獲受理 A股將迎「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第一股」
    引領生命科技核心工具全領域,破解關鍵技術「卡脖子」難題生命科技與生物技術是當今最前沿的科技領域之一。作為讀取和分析生命信息最源頭的基因信息的核心工具,基因測序儀是生命科學研究和生命產業發展的關鍵設備,為多領域應用提供底層支撐。長期以來,基因測序儀的研發和生產一直由部分國外企業壟斷。
  • 淨水行業風向有變,方太為何潛心研究選擇性過濾技術?
    在任何行業,頭部企業對於核心技術的突破都預示著整個行業的風向變化。在淨水機領域,廚電龍頭企業方太歷經8年的科技攻關,在基礎材料層面實現創新,研發出的「NSP選擇性過濾技術」,打破了多年來依靠濾膜孔徑淨化的傳統過濾技術天花板,實現了「選擇性過濾」的歷史性突破。
  • 數字經濟發布|中控技術登陸科創板市值突破500億;中國人工智慧專利...
    中國人工智慧專利申請數量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從2020年開始,全球5G網絡將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技術。中國5G技術世界領先,專利申請數優勢明顯,華為排名第一,中興通訊第三。中控技術是杭州高新區的優秀企業,21年專注流程工業智能製造領域,實現了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國有化和自主可控,是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開拓者、改革者和引領者。作為我國起步較早、核心技術完全自主研發的智能製造產品及解決方案供應商,中控技術逐步突破自動化控制系統領域的「卡脖子」技術,研發出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集散控制系統(DCS)、安全儀表系統(SIS),並成功投入產業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