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文本紀⑫》

2021-01-09 長城原創

  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了解《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文本紀》。為讓孝文皇帝的功德流傳萬世,漢景帝做了哪些事情?司馬遷是如何評說孝文皇帝的?我們一起來讀。

漢景帝(資料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太子即位 襲號為皇帝

  太子在高廟即位,六月九日襲號為皇帝。

  原文:

  太子即位於高廟。丁未,襲號曰皇帝。

  漢景帝為孝文皇帝製作《昭德舞》 建立太宗廟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對御史下詔說:「聽說古代帝王稱祖的是有功的人,稱宗的是有德的人,制禮作樂各有一定的原因。又聽說樂歌是用來發揚道德的;舞蹈是用來顯示功業的。以醇酒祭祀高廟,表演《武德》、《文治》、《五行》之舞。以醇酒祭祀孝惠廟,表演《文始》、《五行》之舞。孝文皇帝君臨天下,使夫塞津梁暢通無阻,遠處近處同等對待。廢除誹謗罪,去掉肉刑,賞賜老人,收養孤獨,撫育眾生。減少嗜欲,不接受進貢的物品,不私自佔有這些利益。犯罪的人,不收沒他的妻子兒女,不誅殺無罪的人。廢除宮刑,放出後宮美人,很重視絕人後嗣這件事。我並不聰敏,對這些不能完全認識。(實際上,)這些事情都是上古帝王所趕不上的,而孝文皇帝卻親自做到了。聖德的浩大如同天地,惠澤流及四海,沒有一個人不得到幸福。光明宛如日月,而廟中的樂舞並不相稱,我很恐懼不安。應該為孝文皇帝廟製作《昭德舞》,用來表彰他那美好的道德。然後把祖宗的功德記載在史冊上,流傳萬世,永無窮盡,(這種做法,)我是很稱讚的。應與丞相、列侯、秩為中二千石的官員和掌管禮制的官員擬定禮儀奏上。」丞相申徒嘉等人說:「陛下永遠想著孝敬先帝,製作了《昭德舞》來顯示孝文皇帝盛大的功德,這都是臣子申徒嘉等人由於愚昧而想不到的。臣子鄭重而又恭敬地建議:一代的功勞沒有大過高皇帝的,德業沒有盛過孝文皇帝的,高皇帝廟應該成為皇帝的太祖廟,孝文皇帝廟應該成為皇帝的太宗廟。天下應當世世代代的獻祭祖宗之廟。各郡國諸侯應當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廟。諸侯王、列侯的使者隨從天子祭祀,天子每年獻祭祖宗之廟,請把這些規定明文記載下來,向全國公布。」景帝下令說:「可以。」

  原文: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詔御史:「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禮樂各有由。聞歌者,所以發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廟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廟酎,奏文始、五行之舞。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育群生。減嗜欲,不受獻,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誅無罪。除刑,出美人,重絕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識。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親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靡不獲福焉。明象乎日月,而廟樂不稱。朕甚懼焉。其為孝文皇帝廟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然後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施於萬世,永永無窮,朕甚嘉之。其與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禮官具為禮儀奏。」丞相臣嘉等言:「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臣謹議: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郡國諸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歲獻祖宗之廟。請著之竹帛,宣布天下。」制曰:「可。」

  司馬遷評說孝文皇帝

  太史公說:孔子說「一定要經過三十年,然後仁政才能成功。一個品德好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也可以戰勝殘暴,廢除刑殺」,這話說的真是正確啊!從漢朝建國到孝文皇帝四十多年,德業興盛到了極點。漸漸地向修改曆法、確定服色、舉行封禪這一目標接近了,可是由于謙讓,至今沒有完成。啊!這難道不是仁德嗎!

  原文: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

相關焦點

  • 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武本紀⑩》
    原標題: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武本紀⑩》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了解《史記》之《十二本紀·孝武本紀》。漢武帝在梁父山、肅然山是如何進行祭祀的?為什麼要大赦天下?漢武帝再次尋仙結果如何?我們一起去讀。
  • 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24》
    原標題: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24》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了解《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劉邦八子都有誰?司馬遷是如何評說各朝政治利弊的?又是如何評價漢朝制度的?我們一起來讀。
  • 小吳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⑧》
    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了解《史記》之《十二本紀·高祖本紀》。劉邦回國後為什麼要燒斷棧道?這一舉動起到了什麼效果?項羽是如何謀害義帝的?我們一起來讀。資料圖。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至南鄭,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士卒皆歌思東歸。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
  • 三才經緯,五行綱紀,糾纏古人千年的孝究竟是什麼?
    三才經緯,五行綱紀,糾纏古人千年的孝究竟是什麼?秦漢時期,除了政治上對神鬼的敬重、人們對鬼神之說的信仰以外,在思想上自然也受到了儒家深遠的影響,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在這一時期趨於政治化,主要反映在成書於這時期的《孝經》。本期內容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儒家思想政治化的背景以及儒家經典《孝經》吧。
  • 從《史記》中項羽和劉邦的外貌說起
    (《史記·孝文本紀》)《史記·封禪書》記載見「太一」之禮:「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又寫道:「天子親至泰山」,「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禪。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史記·孝武本紀》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司馬貞《索隱》:「案:薦饗之辭言天授皇帝泰元神筴,周而復始。」
  • 王子今:從《史記》中項羽和劉邦的外貌說起
    (《史記·孝文本紀》)《史記·封禪書》記載見「太一」之禮:「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又寫道:「天子親至泰山」,「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禪。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太一。』」《史記·孝武本紀》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司馬貞《索隱》:「案:薦饗之辭言天授皇帝泰元神筴,周而復始。」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讀《史記》,該選啥版本,該如何讀?梁文道:竟都不如這位外國人
    臺鼎文書局《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本,楊家駱主編,1981年版其實,時至今日,我也完全不贊成直接讀白話史記之類的作品。因為這些書固然很淺顯,你是能藉此輕鬆看懂情節,但是史記絕不是一部小說,它有他生命的東西,有它文氣、性情、抑揚頓挫,乃至血肉牽連的東西,浮光掠影讀白話本,你是永遠也不可能體會出這種深意的。
  • 黃子平:你我他是文本,世間萬事萬物皆是文本
    編年度小說是一整年的工作,從年初開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讀小說,讀一切跟小說相關的東西,不斷地比較、揀選、過濾,讀到年底他才開始覺得心中有數了,那種狀態是「你跟當代小說一年到頭結結實實地活在了一起」。年度小說集的第一本是《中國小說一九八六》,現在估計只能上舊書網才能淘到,而且價格不菲。
  • 《史記》為何能稱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裡,附在《春秋》之後。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後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裡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所以說,只有《史記》才有資格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 灌夫:蝴蝶的翅膀|閱讀《史記》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灌夫罵座,就是這隻蝴蝶的翅膀。1 灌夫罵座武帝元光四年夏,田蚡娶燕王女為夫人,太后姐姐詔令列侯宗室皆往賀。灌夫非列侯,亦非宗室,本無資格入席,魏其侯竇嬰強拉著一道去。酒至半酣,田蚡起身敬酒,諸侯賓客紛紛離席,俯伏在地。魏其候竇嬰敬酒時,只有少數故舊離席還禮,大多欠欠身子。竇嬰和田蚡同為列侯,都是外戚。
  • 十九世紀末的日本人是如何念讀《論語》、《史記》或是吟詩作對?
    他們是怎麼念讀《論語》、《史記》或是吟詩作對?答案就是「訓讀」。在日文中,有兩個詞的漢字都寫成「訓讀(訓読)」,但是兩者念法不同。一種是「訓読み(くんよみ)」,意思是將個別的漢字以日本固有的語言、意義來讀,與之相對的是以接近漢語發音來讀的「音讀(音読み、おんよみ)」。例如「山」這個漢字,讀成「やま」是訓讀,讀成「さん」則是音讀。這是針對個別漢字詞的層次。
  • 歷史時間的維度與奧秘——讀《中國古代紀時考》
    張衍田先生這一分析雖然簡略,卻道出了玄宗改「年」為「載」的理論根據和動機,玄宗晚年治政趨於極盛,難免驕傲自滿,群臣一攛掇,就以唐、虞(堯、舜)自命,於是利用《爾雅》中這一似是而非的記錄,半是自誇、半是祈福地改「年」為「載」,「天寶某載」由是誕生——當然,如果安史之亂不曾發生,玄宗之世或許並不遜色於傳說中的堯舜時代。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經典難讀,所謂「過往即異國」(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渺遠的時空橫亙於古今之間,更別提操著不同語言的他邦之人了。具體言之,則是:我們通過思想史的解讀,將遮蔽了《論語》文本的眾多解釋作為後世附加的而將它們相對化,從而使《論語》文本的原初性在解釋的彼岸顯露。這並不意味著發現的是《論語》的原初文本,我們發現的,是敞開了更多可能性的文本,是我們能夠通過叩問而獲得更多意義的可能性的文本。
  • 分析《史記》的歷史人類學
    不過,單就史書來說,我們無法忽視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其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的寫作模式為後世史家開創了封建王朝正史的編撰方法,太史公筆下的歷史人物更是充滿血脈、栩栩如生,正因為如此,歷代學者均對《史記》做出高度評價,說它:「貫穿經傳,馳騁古今」(《漢書·司馬遷傳》),「其文疏蕩,頗有奇氣」(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 讀經明義丨《禮記·祭義》:孝有三種境界,你知道嗎?
    孔子特別說過,所謂「孝」,絕不只是能夠以飲食供養父母而已,犬馬都尚且能夠做到這些。那麼,儒家心目中的「孝」是否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尺度和標準呢?《禮記·祭義》篇中,孔子的弟子曾子就區分了「孝」的三個等級:「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意思是,最高等的孝是使雙親受人尊敬,其次一等的孝是不使雙親聲名受辱,最低級的孝是只能贍養雙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