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經緯,五行綱紀,糾纏古人千年的孝究竟是什麼?
秦漢時期,除了政治上對神鬼的敬重、人們對鬼神之說的信仰以外,在思想上自然也受到了儒家深遠的影響,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在這一時期趨於政治化,主要反映在成書於這時期的《孝經》。
本期內容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儒家思想政治化的背景以及儒家經典《孝經》吧。
《孝經》一書從漢初就開始流傳,它是西漢時期儒家孝道思想的集中反映,在當時地位極高。《白虎通義》把它與《春秋》並列,說孔子既作《春秋》,又作《孝經》。
鄭玄則說:孔子因為六經各講了一個方面,怕後人不知根源,所以作《孝經》來總會。又說《孝經》是「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
漢人將《孝經》捧得如此之高,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這就是封建統治者想通過「孝」來維繫宗法血緣的紐帶,從而達到「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為鞏固「家天下」的統治服務。漢朝統治者極力提倡重倫理,「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認為「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天下便可無爭了。
現存的文本《孝經》共有十八章,第一章「開宗明義」為全書的綱領,開示孝道的宗旨,以下十七章都是據此發揮義理或加以補充說明,所以後人(如朱熹)也有單稱第一章為經,下面都算是傳的。在下面的十七章中,其內容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1.「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這五章是孝行的方式。
2.「三才"」、「孝治」、「聖治」三章則旨在肯定孝是政治行為的根源。施政的依據在於孝,政治的目的與價值也都在於孝道的完成。
3.「紀孝行」、「諫諍」「事君」「喪親」四章,則直接討論到孝行本身,強調孝本質上是一種莊敬的道德行為,而不是衣種情緒上的親暱狎順。
4.「廣要道」、「廣至德」、「廣場名」與「感應」四章的重點則在討論孝行的功效,證明一切政治行為都是孝德的推廣。
5.「五刑」章則從反面告誡人們不要犯不孝之罪。
從以上內容分析看來,《孝經》中孝道觀念的政治化和制度化是十分明顯的。
作者顯然自覺地要推廣這種事親行為的意義,使之包括了內聖外王的大道,而成為政治上的常軌。
關於這一點,《孝經》開宗明義章就充分表示了這種意圖:「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把服父之「孝」,「移於君」、「移於長」、「移於官」,從而使大下達到「和睦」而「無怨」的境界。
《孝經》中這一段話想必讀者們十分熟悉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在統治者眼中,孝道成為「德教」的基礎。《孝經》不僅把孝道說成是人倫之本,而且還把它抬到了「天道」的高度。
如《三才章》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聖治章》也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行孝被說成是天經地義的大事。
在統治者的極力倡導之下,儒家的孝道觀念深人人心,對當時的喪葬習俗產生了極其深遠而巨大的影響,這便是秦漢時期厚葬風氣的盛行。
《鹽鐵論·散不足》載:世人「死以奢侈相高,雖無哀戚之心,則稱以為孝,顯名立於世,光榮著於俗,故黎民相慕效,以致髮屋賣業」。
秦漢之際還未發跡的韓信,家中貧寒,他的母親死了,窮得沒錢安葬,於是草草葬在一處高而且乾燥的地方,旁邊可以安置下上萬戶人家。
《南史》卷73 列傳第六十三孝義上記載「吳逵,……既而親屬皆盡,唯逵夫妻獲全。家徒四壁立,冬無被褲,晝則傭賃,夜則伐木燒磚,妻亦同逵此誠,無有懈倦。逵夜行遇猛獸,猛獸輒下道避之。期年中成七墓,葬十三棺,鄰裡嘉之。葬日,悉出赴助,送終之事,亦儉而周禮。」這一段文字記述了晉代學者吳逵的感人故事,他為了埋葬生病去世的親人,與妻子協力工作,建造墳墓,甚至晚上走夜路遇到猛虎,老虎都主動避開他(或許是被他的忠義之心感動了)。
有鑑於此,時人王符在《潛夫論·務本》中感嘆道:「養生順志,所以為孝也。今多違志,儉養約生以待終。終沒之後,乃崇飭喪紀以言孝,盛饗賓旅以求名。誣善之徒,從而稱之。此亂孝悌之真行,而誤後生之痛者也。」
孝是什麼?是父母親人生前節衣縮食,只為等待故去之後為其用磚瓦泥塊壘一座大墓,只為求一個好名聲嗎?不,這是虛榮求名而不是行孝,我們應當及時行孝,讓父母安享晚年,勿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著名作家畢淑敏在文章《孝心無價》中這樣寫道:「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
孝是什麼,相信讀者們有屬於自己的理解。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資訊~也歡迎評論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哦!如果你有想進一步了解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小編會為你「定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