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力洋,90後,蜂群文化CEO。
去年,27歲的莫力洋,入選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那份轟動一時的刷屏名單,讓他成為同齡人眼中「別人家的90後」。
從一個人玩微博的「段子手」到成為一家頭部新媒體公司的CEO,莫力洋花了三年多時間。
2012年,莫力洋還在念大學,彼時微博才是中國社交媒體最大的舞臺,偶然間他看到一個帖子曝光——營銷號發條廣告可以賺1000多塊。
天生網感極佳的莫力洋,從此踏上一條不歸路——開始了自己的內容創作,運營起包括「打分帝」和「精分君」等微博帳號。
莫力洋
畢業後,莫力洋放棄讀研,在父母的強烈反對下,毅然來到深圳開始「做內容」。半年後,他用「月薪過萬」說服父母,也看到了這個行業蓬勃的發展機遇。
如今,蜂群集團已有750多名員工,包括職能崗位和博主紅人,公司團隊主要分為運營部、市場部和平臺部。蜂群MCN旗下通過「孵化+籤約」的模式,建立起近1000位的紅人矩陣,已經商業化的有600位左右。全網覆蓋超4億粉絲。
蜂群文化旗下網紅矩陣
從段子手到CEO,這更像是移動互聯大淘金的時代饋贈。2019新榜大會上,戴著自己標誌性鴨舌帽的莫力洋,在「逐鹿短視頻:從創意到生意」的圓桌論壇中調侃,會不斷挖掘更多商業模式,也期待能得到新榜的青睞採訪。
這次,我們專門和90後CEO莫力洋聊了聊他的內容產業之道。
90後CEO和90後員工
蜂群如何管理網紅?
蜂群是微博上最大的MCN機構之一,被微博授予「微博2018最具商業價值獎」的機構稱號。
和這個欣欣向榮的年輕行業一樣,蜂群文化99%的員工是90後。最近,網上很多管理者吐槽,90後不好管,尤其是做內容的人,常常帶著自己更鮮明的個性。
本身作為一名90後,莫力洋完整經歷了個人創作和團隊管理的轉變,我們的話題由此開始。
在他看來,蜂群的管理層不僅年輕,還均是百萬粉絲級別的大V,能和年輕的內容創作者們打成一片,身為大V與生俱來的「網感」與「做號」經驗,也能讓管理層為創作者們提供更接地氣的運營策略。
「同樣作為內容創作者,管理層其實很少幹預或否決『下屬』們的創意,更多的是尊重其創作的原意,很多爆款也是在流水線的討論碰撞中激發出來的。」莫力洋說。
蜂群文化內部的創作氛圍非常寬鬆,每周會開創意大會,例會上,管理層和下屬成員都會提出想法,溝通討論可行性後立項。
蜂群年會 LIVE house現場
新榜:從自己做為紅人博主,到帶團隊管理公司,過去幾年,對你個人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你經歷了什麼樣的轉變?
莫力洋:這種難度,好比藝術家變成商人吧。
成立蜂群,我多了一個「CEO」的角色,我不能單考慮內容是否成為爆款,粉絲有沒有黏性,更多得考慮人事管理和商業變現層面的事,畢竟開公司就是為了掙錢,公司那麼多創作者都等著養活,怎麼發掘培養一個優秀的創作者,並賦予他更多的價值,使其有更明確的職業規劃,在公司內部有更可觀的晉升,都是要我去考慮的問題。
新榜:一直有了解蜂群運營團隊是項目組管理,具體是什麼樣的管理制度?
莫力洋:孵化單個紅人IP的時候,會有一條流水線,大概的步驟如下:
創意大會立項,比如打造一個時尚美妝帳號,團隊會先討論可行性。之後一些通過初步討論的項目,會配備運營團隊,比如「導演、美編、攝像」等職能角色,給這個項目組制定專門的KPI,然後持續輸出內容先試水。
同時會進行階段性的數據分析,決定在這個項目上投入或減少相應的資源。這樣的一條流水線,在我們內部會有幾十條。
眾多流水線,它會同時分布式地運營,每條流水線之間會互相地借鑑、競爭和互動。蜂群一直信奉的新媒體運營規律是:「爆款是隨機產生的」,所以內部流水線在進行觀點碰撞、借鑑時,也是在增大隨機性的概率,擴大可能孕育爆款的流量池。
這樣一個分布式系統導致初步規劃和最終成果,不是完全線性的因果關係。舉例,可能流水線D最後孵化的紅人,有可能是流水線A先構想出來的創意,B在A的基礎上加了一些創新的建議,最後誕生出來的。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管理系統,是蜂群在內容孵化層面工業運作的基礎。
新榜:一個經紀人手下會同時管理多少IP或團隊?
莫力洋:經紀人其實是在承接廣告業務時,也就是IP或者紅人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開始商業化之後才會匹配的職能角色。目前一個經紀人大概對接2-3個項目組,約20名紅人的規模。對於比較成熟的IP,會配備專屬經紀人。
挖掘+孵化
IP「工業化」如何可複製?
MCN(Multi-platform network)是一個舶來品。
2016年,隨著直播的興盛,視頻內容創業的風口吹起來,本土MCN才開始真正崛起。那些有網感、會表達、熱點嗅覺靈敏的年輕人,憑藉自己的獨特創意走紅網絡後,開始三五成群抱團取暖,成立或組建團隊。
很多先人一步公司化運作的新媒體機構,也開始通過孵化和籤約的方式,打造自己的紅人矩陣。在莫力洋看來,「經紀公司」+「廣告公司」+「媒介機構」三者的有機結合,變成了今天的蜂群。
美食KOL @中華小鳴仔 拍攝花絮工作照
一家合格的MCN機構,需要為內容創作者們,提供包括內容協助、流量扶持和商業變現等服務,MCN的優勢也體現在這三方面。
在規模化、標準化挖掘和培養紅人方面,蜂群有著獨到之處。挖掘紅人,更多是靠紅人籤約團隊去各大平臺針對性地搜尋;規模化地培養紅人,有賴於公司項目組流水線來進行工業化孵化。
紅人選取上,莫力洋主要看三點:
1. 必須有才華有網感,保證有不斷原創的本事。
2. 對內容具有飽滿的創作欲,能不斷自我驅動,持續性地產出內容,因為粉絲也會催更,好的創意需要不斷地投喂,才有助於培養用戶的訂閱習慣。
3. 需要紅人擁有較高的配合度,個人性格再怎麼鮮明,也需要配合公司為他們提出的規劃和建議。
絕對不會選的標準,是那些三觀不正,靠犀利觀點譁眾取寵的。他解釋,流量意味著影響力,也意味著責任,觸碰紅線的事一定不會做。
這樣一套「工業化」體系下,蜂群複製打造了諸多紅人。比如,旗下美妝紅人@仙女鹿嬌嬌 ,粉絲從0到400多萬,只花了不到一年時間。
星座大V@陶白白sensei &新晉美妝紅人@仙女鹿嬌嬌 CP出鏡錄製新榜開箱短視頻
原本鹿嬌嬌只是一名素人,是蜂群旗下星座博主@陶白白sensei 的女朋友。因為形象氣質不錯,又和知名博主CP的身份,有一部分粉絲相當喜歡看兩人的互動。
公司便把鹿嬌嬌籤下,為她量身定做了一條「時尚美妝博主」的打造路線,以紅人CP角度切入,從編劇、攝像、剪輯等角度為她匹配專業團隊,產出好的視頻內容,由流量大號轉發推薦,多次曝光。
同時,平臺商務人員為她獲取社交平臺更多的資源位、信息流推薦位;公關團隊輔助宣傳、引薦媒體,進行專訪報導,輔助在各大媒體盛典獲獎;商務團隊則更多地為她恰接美妝、時尚類品牌合作資源,進一步助推她的商業價值,保證一個紅人全方位的發展。
新榜:你接觸過這麼多紅人,在你看來,什麼樣的IP算得上有潛質的IP?
莫力洋:原創性高、個人特質鮮明、稀缺品類(小眾領域),這意味著不可替代性。其次是接地氣,因為內容可接受度高,影響力也更廣泛。
比如,蜂群旗下有個知名紅人IP@草圖君,他是一名以PS技術「混跡娛樂圈」的搞笑圖文創作博主,日常內容就是惡搞明星藝人,給他們腦補對白,將當紅炸子雞都P成表情包。
蜂群頭部紅人:@草圖君 參與知名綜藝《天天向上》欄目錄製
這些其實非常符合年輕用戶的社交習慣,這年頭沒有表情包還怎麼聊天呢?追星族們也是微博用戶中的絕對流量,因此@草圖君 的創作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900多萬粉絲就是這麼攢起來的,加上他本身個人特質就很鮮明,像《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等熱門綜藝都邀請他上過節目,其實也是在變相地肯定他的價值。
月初@草圖君 剛惡搞了劉燁在微博之夜的現場活動圖,兩次把劉燁送上了熱搜第一。
新榜:你更喜歡籤約優質原創者?還是喜歡自己內部孵化網紅?你覺得這兩者間各有什麼利弊?
莫力洋:這得區別看待,如果是從效益最大化的角度來看,機構都會選擇籤約,因為孵化成本太高,前期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籤約則是省時省力的舉措,你只需要和紅人談好分成,給與相應的資源扶持和廣告機會,機構即可實現盈利。
但如果從整個機構品牌效應層面來看,「孵化」則意味著機構擁有「催生爆款」和「量產流量」的實力,這是更強大的競爭力;而且走孵化路徑的紅人都是機構的獨家資源,對於紅人合作的資源把控,市場份額的搶佔都更有利。
同時,因為是從0到1地培養,機構也可以在孵化之初就為紅人量身打造運營策略,匹配最完備的團隊,同時賦能更多元的變現形式,將紅人的商業價值最大化。此外,由機構所孵化的紅人,對於機構的忠誠度也更高,可控性更強,省去了媒介溝通過程的磨合。
如果說要選擇哪種,其實是兩種都喜歡。
蜂群籤約紅人@臧鴻飛 參與《奇葩說》錄製
新榜:一個IP的總體投入大約是多少?
莫力洋:我們前期會開展多個IP,還沒有商業化之前,僅需要運營扶持的話,團隊約是5-7人的規模,周期為三個月,成本在20萬左右。經歷三個月考察後,我們會挑選最有潛力的作為公司大推的IP,投入百萬以上級別的資源成本。開始商業化後,會再匹配經紀人與商務團隊。
一年營收約4億
潮水退去,才能看出誰在裸泳?
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頭條等主流平臺中,對蜂群而言,微博是盈利能力最強的陣地。新興平臺中,莫力洋個人比較看好抖音、小紅書、B站和YOO視頻。
蜂群的紅人主要集中在泛娛樂領域:幽默搞笑、美妝時尚、遊戲、美食……這其中,幽默搞笑和美妝時尚也是微博商業價值最高的兩個領域,前者代表著流量,後者則坐擁大量品牌方和廣告主的投放需求。
莫力洋透露,過去一年蜂群文化營收約4億,利潤率在30%左右。雖然賺錢,但他有點不甘,因為目前整個營收結構80%還是靠廣告,知識付費和電商仍在不斷發掘。
設計一個IP形象(人設)時,除了針對領域定位、受眾及競品調研、個性化和人格化打造外,潛在的市場及可變現空間也是重要的維度。
比如,打造紅人時,會考量後續的市場價值——除接廣告,是否還具有其他商業變現形式?能否將個人IP品牌化?電商形式?有沒有可能與品牌方一起推出聯名款?
IP@一杯 電商品牌受邀參加杭州·淘寶造物節
新榜:現在,行業普遍蔓延著這樣的情緒「短視頻太燒錢,掙不到錢」,你怎麼看?
莫力洋:「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潮水退去,才能看出誰在裸泳」,這兩句話可能糙了一點,放在這裡可能也有點傷人,但我覺得是對行業當下最好的概括。這兩年趁著風口,很多沒有自媒體從業經驗的人籤了一堆模特,就自稱是MCN,其實根本不具備短視頻創作能力,更沒有相應的商務資源養活團隊。
掙不到錢無非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內容沒做好,積累不了粉絲,沒有熱度可言。品牌方和廣告方也不傻,為了品牌效益最大化,會優先選擇頭部資源——粉絲粘性強、知名度較高、內容更為優質的紅人。
如果還按照直播時代掙快錢的思路,在短視頻這種更考量內容調性的媒介形態下,肯定會被受眾所拋棄。內容為王,始終是自媒體從業者的不二法則。蜂群盈利狀態比較健康,在沒有接受外部融資的情況下,已連續四年創收。今年比去年的營收翻了一番。
新榜:在你看來,微博、公眾號和抖音各有什麼樣的特點?
莫力洋:微博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興趣社交內容平臺,圈層效應尤為明顯。微博也坐擁著最大的陌生人社交流量優勢,微博熱搜和話題廣場的入口像是一個天然的信息發酵廠,各領域大V便是一個個的信息分貝擴音器。
如果微博是聲色場合,公眾號就像是書齋,聚集了大量用心創作的自媒體人,也是傳統媒體轉型後重點耕耘的新媒體陣地。依靠熟人社群轉發和朋友圈分享,優質內容能最大程度地刷屏,為了搶奪流量,推送的摺疊功能也催生了大量「標題黨」。
抖音,則更接近一款娛樂軟體而非信息輸出埠。它真正意義上為用戶帶來了沉浸式的短視頻體驗,去中心化的算法機制,也賦予了素人們更多表達空間。但目前來看,粗製濫造的UGC更多,且充斥大量的模仿和無意義的娛樂化內容,社交的黏性很弱。
新榜:你看好快手嗎?
莫力洋:很接地氣,從快手你能看到中國最大多數群體的娛樂面相,這是人性,否則快手不會持久的有這麼大流量。
2018年我們一直在用「下沉市場」或「下沉用戶」來指代快手用戶,其實是一種自大的「精英視角」。除了快手,拼多多、趣頭條也都是最好的例子,二三四線城市用戶的需求是巨大的。快手裡的中國面孔,才是更精準的中國居民畫像。
@蛋蛋解說 女扮男裝 化身臺妹「貝拉拉」惡搞網友
新榜:年初是公司制定戰略規劃和KPI的時候,蜂群2019年的KPI大致怎麼定?你們未來一年發力的方向有哪些?
莫力洋:市場的KPI除了總體營收外,會增加新興平臺的營收KPI,例如抖音、B站和小紅書等。我們微博的商業變現已經比較成熟了,下年會在其它平臺尋求增長點。
運營KPI除了總體的KOL數量和粉絲量增長外,會更加重點考核單個個人IP在全網的影響力。過去我們比較大的精力在發展矩陣上,在廣度上已經比較完善。2019年將會花更多精力在孵化精品IP上,之後孵化的個人IP所能達到的高度將會是我們KPI的考核標準。
總體來說,一個方面是拓展微博外的其它平臺,另一方面是繼續拔高頭部IP。
最近我們對私域流量也有新的思考,我們旗下上千個KOL,每人都有5000好友朋友圈和多個500人群,如何將這些私域流量盤活用在一個點上,也是我們2019年需要探索的。
快問快答
新榜:最近愛看的一本書?
莫力洋:薛兆豐老師的《薛兆豐經濟學講義》。讀了後的確會對市場有新的思考。
新榜:口頭禪是?
莫力洋:少喝點。
新榜:喜歡什麼運動?
莫力洋:不喜歡運動。唯一的運動是跑步但不是因為喜歡(因為胖)。
新榜:2019新榜大會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誰?
莫力洋:震驚文化的樊總。喜歡樊總的真實接地氣,樊總字裡行間散發的幽默是與生具備的。
新榜:2019年送自己一句話?
莫力洋:少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