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估值最高的90後創業項目——Keep,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2020-11-15 虎嗅APP

年輕人,我告訴你,配圖非常重要。差不多兩個月前,就是下面這麼一張配圖出現在虎嗅網上,為減肥健身應用Keep帶去了不知多少關注度增量。



這麼說,或許那篇文章的作者闌夕不會太高興,但事實的確如此,平時在他文章下面通常是回應其文章內容的評論,幾乎一水兒地討論起那篇文章的題圖來。這樣的傳播效果當然是本文頂樓那個年輕人樂見。


不過他仍然認為自己在保持低調:「這篇文章是Keep上線到現在惟一一篇我們主動去約作者來寫的報導。因為如果沒有PR,公司在招人上會有一些問題。」


他說,很多90後創業者確實願意也擅長去營銷自己,但「飄的人、浮的人還真的蠻多的」,他還是更願意呆在「家裡」,與公司與產品同在。他也不願意主動把90後的標籤貼到自己腦門兒上。


Keep創始人、CEO王寧,1990年6月生,雙子座。信星象的人說,該風象星座好奇心重、點子多、做事三分鐘熱度、愛出風頭。但王寧與他的同事皆聲稱,好在他的上升星座處女座很好地壓制了雙子的這些特性。


Keep是什麼樣的定位以及它可能的商業前景,闌夕那篇文章已寫得挺清楚的了,本文不再贅述。當王寧出現在我面前,我跟他聊得更多的是他「前Keep」的日子,從某種意義上,任何產品,都是它創始團隊此前歲月的一粒結晶,打下從前經歷與經驗的烙印。


如果說Keep現在還算一款關注度較高的健身減肥(教育及社區)應用(),那它的烙印何來?90後創業有捷徑可言嗎?



「前Keep」教給他的那些事



王寧的大學母校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計算機。這不是一流大學。而王寧也從來沒打算在校園裡呆太多時間。他說,


「我不是個願意在組織架構控制下的孩子,高中起就想創業,個人覺得呆在校園是耽誤時間。我想去社會上歷煉更多。」


他一進大學就找各種機會出去實習,


「什麼事我都幹,你讓我幹嘛都可以,你只要讓我能進來,讓我工作起來。人力、財務、行政、運營、產品、測試,我全都搞。」


在2014年年中畢業、決定創建Keep之前,王寧實習過的公司已超過六七家,而幹的時間最長、給他影響最深的,是在線教育創業公司猿題庫。


猿題庫今天已是融到D輪、估值三億多美金的公司,而2012年年底時,它正處在由粉筆網轉型而來的初期。這成為王寧後來可以自誇的一段經歷:他作為實習生進入猿題庫時,這個團隊才區區數人。王寧之所以能被進人還相對挑剔的猿題庫相中,是因為他在新東方的在線教育、微課網都做過實習。「也是誤打誤撞,在線教育成了我實習的主線。」


作為猿題庫高考APP的主力運營之一,王寧自稱他參與了猿題庫產品調研、找新辦公室裝100多號實習生、招聘面試與管理實習生等一堆雜事,差不多整整一年——這個機會與經歷,王認為這是猿題庫給他的最大財富。他當時的匯報對象、猿題庫市場運營總監帥科對王寧的評價是「這個小孩的社會化程度很高,很聰明」。



王寧後來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多次主動提到猿題庫給他的正面影響。


他說文化氣質,「我現在的公司就有猿題庫的氣質,比如開發進度類似、花的擺設,甚至桌子的提供商都是同一家。」


他說運營手段,「Keep依賴用戶運營和社交傳播來刺激新用戶的加入。『可能還是和我在猿題庫的過往有關,在那時的團隊裡,不少從網易出來的同事,新聞敏感度非常強,也確實嘗到過四兩撥千斤的甜頭。『』」


他說產品解決的需求,猿題庫是通過在線題庫幫助學生解決0-70分的進步需求,Keep也是解決絕大部分健身小白用戶對健身0-70分的需求,如果再往上走,想達到80分、90分,那可能就是Keep潛在的商業模式,幫這部分用戶找到最適合他(她)的健身房與教練。


此外,王寧還談到一點:保真。


「誠懇地面對所有的人,保持最真實的一面,絕不虛報融資數、用戶量。猿題庫就是這樣的公司。我堅信這件事情是對的,如果你往後走,別人再去翻你的舊帳,是很臭臉的一件事情。」


他還格外誇讚了猿題庫的執行力與凝聚力。「其實它的產品轉型很多次,但每一次的轉型速度都很快,完成度非常高。我現在對Keep團隊也是這樣的要求。」


不能再羅列下去了,否則成了Keep與猿題庫的雙重「軟文」。反正王寧旗幟鮮明地說:「很多人離職之後都會『黑』老東家,我從來都不『黑』,只說它給我帶來的財富。」


看,這情商。


猿題庫當然給了他很大的財富。除了那一年運營事務的全面鍛鍊,王寧還在這家公司裡找到了自己後來做Keep的產品合伙人。2014年年中,臨近畢業之際,帥科本來有心把王寧留下來做正式員工,但王寧說他要創業了,跟猿題庫的一個產品經理一塊兒。



在Keep之前、也是在猿題庫的實習過程中,王寧已做了一次Demo式的創業。他所在大學為了鼓勵創業,向一些學生項目提供種子資金進行孵化。王寧帶著幾個技術還算頂尖的同學,拿著學校給的不到十萬元,開幹了。


那是一個類似於「超級課程表」的產品。抱著「年輕人改變世界」的想法做了沒多久,產品也出來了,用起來也還OK,但三四個月後,王寧給這個項目判了死刑。


「創業者如果沒有經歷過足夠的社會歷練,根本沒有能力帶著團隊往前走。整個團隊裡只有我一人是有比較多的實習經歷的,其他人都是完全依賴我,靠我一人做產品做設計,靠我一人推動去做市場,非常難,我說怎麼搞就怎麼搞,絕對就是幾個小夥伴過家家。這不是我想要的,真要這麼幹公司問題非常大。我在猿題庫這樣棒的創業公司裡呆過,我知道好的公司應該是什麼樣的,而我們完全做不到那樣的氛圍,必死無疑。」


他從這次失敗的「創業」中意識到「經驗」的重要性。他決定再去學習與沉澱一段時間,於是又回到猿題庫全職實習,直到後來開創Keep。


2014年年中,其好友於向飛(個性資訊應用MONO創始人)把王寧與Keep這個idea介紹給了澤厚資本的許民(此前許民想投MONO而未果)。許民很快承諾對Keep進行300萬的天使投資。



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年輕人


故事講到這裡,想必你也有了這樣的印象:25歲的王寧是個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缺什麼就補什麼的年輕人。這一點還陸續體現在以下二三點:



王寧團隊於2014年11月初開始寫第一行代碼,2015年2月4日Keep上線App Store。上線後,數據瞬時漂亮得令人心跳,上線一周後,Keep就完成了A輪。


投資人不是突然出現的。實際上王寧在天使階段就與一些投資機構有溝通,後者一直在觀察產品情況,上線後看見不錯,馬上就撲來了。本來王寧是按著300萬美金的融資額去報的,但法國背景的銀泰資本開出了更高的價格,他們願意投500萬美元。王寧把這個報價拿去問同時也在談的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問他們願不願意跟,後者說「沒問題,有人領我們就跟」。於是兩家一共投了500萬。


而最近,自稱「天使輪的錢還沒花完的」Keep已完成了B輪!1000萬美金。GGV領投。


王寧自稱這是GGV史上投得最快的案子之一。「當天上午開的電話會議,下午他們從上海飛過來,當場給Term,Jenny(GGV合伙人李宏瑋)第二天早上飛過來,等我籤完就去美國。」


主動找上門來的GGV,正好是王寧心儀的VC,這是他B輪惟一談過的一家。他早就想好,考慮到現有股東情況,Keep的B輪要選一家有矽谷背景、有名氣的VC。他有觀察,GGV的戰略視野、資源與口碑在圈裡「非常好」,投的項目非常準,雖然他自稱沒有想過這麼快啟動B輪,但GGV接受了他的開價,且大家又談得攏,於是就這麼B了。



Keep上線到現在,已獲取了500多萬用戶,日活據稱在10-12%之間。但它並沒切入任何交易。而在Keep之後,一些運動健身O2O開始冒出來。這讓王寧感到有些緊張。


他想起做了那麼多年、積攢了那麼多用戶與內容的社區——豆瓣電影,這兩年卻被直接切入購票交易的貓眼電影後來居上,那麼——Keep堅持做內容與社區,是否會被那些直接在線上99元約健身房或教練的O2O應用趕超?


有一段時間,他挺糾結,不確定Keep現在不做收入是否正確、不確定Keep的商業模式應該怎麼來設定。於是他跟投資人去聊、跟豆瓣電影的人去聊,跟他認為能在這個商業決策上給他幫助指導的人去聊……直到問了四五個人大家的答案都是差不多,他覺得自己心裡有數了,Keep不必急著商業化,而那些現在就忙著做交易的應用,受制於中國的健身環境及用戶需求,其實是很難推起來的。


「如果是過去的我,我看別人都做O2O、99元健身挺火,我一定明天就開始改產品。但現在的我,不再那麼魯莽與倉促地做所有的決定,在做所有決定的時候,都要想非常清楚。」


還在做實習生的時候,王寧就刻意鑽到各種創業活動與沙龍裡去,結交認識各路創業者。「現在想起來有點浪費時間。」但一個籍籍無名的準創業者來說似乎也沒有別的更直接的學習交流途徑。而現在作為一枚創業新星,王寧的社交層次儼然有所提升,他想結識或求教創投圈中的誰,基本都能到達。作為年齡最小的學員,他參加了長江商學院組織的「長青騰創業營」,就是由唯品會CEO沈亞推薦的,而沈並沒見過他,是投資人引薦王寧給沈認識,說有必要的時候可以請教沈總。



沈亞未來也許真能幫上王寧。


王寧認為,自己的個人能力現在有兩個瓶頸,需要向更有經驗的人借力。


「一,我現在做的是一款在線教育的工具,跟我之前實習生經驗相關,我知道怎樣搞,而且速度快,不會出現問題。但如果我們未來想去做電商,我是沒有電商基因的,我都沒有賣過東西,我怎麼去搞倉儲物流這些東西?這是對我個人的挑戰。


二,Keep現在都是一些泛90後的人,但為了加強核心競爭力,我要不斷的影響更多的牛人加入這家公司,會吸納一些泛80的人,這些人比我年紀大,有年齡上的代溝,我怎麼去管理他們?怎麼去跟他們做朋友?這可能也是一種挑戰。」


如果你是一個已有所成就的創業者或投資人,你會拒絕這麼一個20多歲、聰明勤奮情商又高的小夥子向自己請教問題麼?


王寧非常懂得借勢與學習。


這代人


Keep今年的用戶量目標是1500萬用戶、150萬的日活。對此,王寧認為問題不大。對Keep挑戰最大的恐怕是:就算實現了這麼大用戶量,Keep的變現模式到底是什麼呢?國內現在用戶量最多的健身應用是咕咚吧?它走的是與智能硬體終端相連的數據平臺之路,而這顯然不適於Keep。


王寧給Keep講的故事是挺進大的「體育產業鏈」,比如Keep最後有沒有可能成為Nike、阿迪那樣的品牌?


「我判斷當下正處在運動品牌迭代的年代。對年輕的運動者來說,現在穿Nike或阿迪已算不上酷了,這些好像是他們爸爸媽媽穿的,我們更喜歡穿Under Armour。Keep現在通過線上的產品影響一代人的運動習慣,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開Keep運動品牌店,年輕人也來買我們的衣服?不排除,但也不確定。」


你信嗎?有人評價Keep的產品:產品做得不錯,但定位太窄了,用戶要堅持運動與健身太難,所以單個用戶使用該應用不會持續。


但反正VC信了王寧講出的故事,王寧沒有透露Keep目前的具體估值,只說Keep的B輪估值趕上猿題庫的C輪了——媒體報導,猿題庫C輪估值1.25億美元。


「華興的人跟我說,『你已是我們知道的90後創業項目裡估值最高的了』。」王寧脫口而出,有些得意,但瞬間又有些後悔言及於此。


這樣的炫耀似乎有違他當下對自己的要求:「廣積糧、築高牆、緩稱王」。「這句話是一個創業團隊送我的,我特別喜歡。像很多90後一樣,我過去也是一個很『飄』的人,但現在一直在努力沉澱。」


「90後的優點是行動力強、鬥志強,敢想敢做,不給自己留後路,但這也是毛病:不想後果,可能會有一點『冒』。」


但年輕不就是這樣嗎?魯莽、草率、戰鬥值驚人但常常頭腦發熱。馬雲、李彥宏,當年他們二三十歲時,誰不是這麼走過來的呢?燃,然後受傷,有些人折在路上,有些人放棄,有些人善於調整自己並堅持了下來,Keep。


以上,就是王寧打造Keep的部分故事,講他如何一步一步。我知道那些衝著「估值最高」的標題點進來的讀者們有些失望,但哪裡有那麼多傳奇呢。年輕人,我告訴你,除了配圖,標題也很重要。



相關焦點

  • 「疫情」讓Keep起死回生,IPO在即,變現是眼下最大難題
    科聯社訊(文/羅曾)1月11日,運動科技公司keep對外宣布完成F輪融資,融資金額為3.6億美元。本輪估值超過20億美元,軟銀領投,高瓴資本、高都資本跟投,GGV紀源資本、騰訊等老股東繼續追加投資。據資料顯示,keep已經完成8輪融資,獲得超過6億美元融資。目前,已有超 3 億用戶通過 Keep 獲得家庭場景下的運動服務。
  • 創業艱難,作為普通人,應該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創業機會?
    近年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深入,網際網路上湧現出各式各樣的」低門檻「創業項目,創業的浪潮在網絡的發展下愈演愈烈,使得越來越多想要實現財富自由的普通人在網際網路上尋找新的創業機遇和創業」風口「。但是創業,說是簡單,其中的艱辛和挫折只有真正創過業人才知道。很多人義無反顧投身創業大潮,只有少數人創業成功,大多數都已失敗告終,甚至負載累累。
  • 90後說:創業一年半,我告訴你年輕人創業本來就很"蠢"
    我叫陰明,北京人,大人們經常叫我們 90後,海外讀了些書,然後回國創業了,做著這個技術的社區 :掘金。前兩年,我們這類人挺吃香的,海歸、90後、創業,都是些流行詞彙,可是去年寒冬一來,我身邊的幾個年輕的創業朋友就都被架在了斷頭臺上。今天一個公司大裁員、明天一個破產、後天一個團隊分崩離析,其實創業中真正的問題不是這些,但是大家喜歡看這些,於是就在大家面前出現了這些。
  • 一位90後700元17天賺7萬,做的是什麼創業項目呢?
    下面是小編收集的90後做的創業項目,歡迎大家閱讀了解。   快速致富商機,我5個月賺14萬   半年前我從雲南回到重慶,當時生意失敗。回到家非常不甘心,想起以前在雲南的一個朋友因為做醫療儀器時的一種贈品(按摩棒)非常受歡迎。一個人的創業項目,我想這是不是一個商機呢。於是我就定了5000元的產品。
  • 修修虎李凌:90後創業的滄桑正道
    修修虎李凌:90後創業的滄桑正道 訂單完成後,客戶對服務評價,平臺收取佣金。  「我們想打造一個公開、透明、便捷的安裝維修服務平臺」。在李凌看來,當前的家電維修領域水分太多,價格不透明,不誠信現象嚴重。修修虎採用的是網際網路領域常用的搶單模式,「訂單提交後根據不同維修師傅的報價進行匹配,誰也不敢報得太離譜。」  而另一方面,家電市場的巨大容量也讓原本屬於售後服務的安裝維修變得有利可圖。
  • 美國90後第一富豪:他的年薪達33億人民幣,身價相當於6個王思聰
    美國90後第一富豪:埃文·斯皮格爾,是該項目的聯合創始人兼CEO,他的身價達到5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48億元),相當於6個王思聰,同時也是全球身價最高的90後企業家。
  • 90後CEO莫力洋:從月薪過萬到年入數億,紅人如何工業化打造
    莫力洋,90後,蜂群文化CEO。去年,27歲的莫力洋,入選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那份轟動一時的刷屏名單,讓他成為同齡人眼中「別人家的90後」。從一個人玩微博的「段子手」到成為一家頭部新媒體公司的CEO,莫力洋花了三年多時間。
  • 如何準確的給一家公司估值?
    來源:雪球#2019雪球嘉年華#上雪球人氣用戶方何之子闡述了關於如何準確的給一家公司估值,估值看「三性」:第一,從成長性看有沒有長期投資價值;第二,持續性是鑑別長牛股的關鍵;第三,確定性是首要考慮因素。以下為演講全文:雪球用戶@方何之子:大家早上好!
  • 尋找中國創客 | 演員莫小棋創業項目「星座女神」獲3000萬元A輪投資
    (原標題:尋找中國創客 | 演員莫小棋創業項目「星座女神」獲3000萬元A輪投資)
  • 創業公司才搞創新?LinkedIn創始人:這年頭,VC也要緊跟節奏
    近日,這位矽谷的「老人」表示,在這個創業公司需要快速成長的時代, 風投機構本身也需要做出新的變革。其實,近年來傳統的風投機構一直面臨著新的挑戰:有將創業者的早期想法培育出來的創業孵化器,有專注大量少額投資早期項目的超級天使,亦有諸如 Kickstarter一般通過網際網路方式進行眾籌的模式。
  • 90後大學生文化創業首筆獲得業界名人百萬投資
    90後大學生創業者,從事文化產業,首筆贏得百萬投資及各方資源融合,倍受業界名人的關注和青睞。當今大學生創業者如何響應習總書記號召,是如何以文化朝陽產業為創業切入點,結合國家政策與各方資源,完成自己的創業夢想?投資人:華夏漢服社董事長張曉亮簡介張曉亮先生為河南省政協委員,中國校園新文化運動第一人,鄭州大學至今唯一一位「三學士」學位擁有者。從幼時的神童開始,一直投身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事業中。
  • 2021年創業成功率最高的生肖
    2021年為辛丑年,代表了五行土金兩旺,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2021年創業成功率最高的生肖有哪些?生肖雞生肖雞和太歲構成了醜酉半合金局,為太歲來相生相合生肖雞。而生肖雞的比肩星還為歲幹坐在了太歲上,得太歲相生。
  • 三位85後校友要去IPO敲鐘:理工科畢業,做出130億估值
    這是一家由三位85後校友聯手打造的獨角獸企業。2013年,相識於清華和史丹福大學的孫愷、李一帆、向少卿三人,在矽谷最大的城市聖何塞成立了禾賽科技,決心要打造一家「billion dollar company」。2014年,三人決定回國創業。短短7年時間,禾賽科技已迅速成長為估值超130億元的獨角獸企業,其背後則擁有由多家VC/PE組成的投資方陣容。
  • 意願如何?高校畢業生創業現狀調查
    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如何提高他們的創新力和創造力,是「促進創新驅動創業、創業引領就業」的核心關鍵,也是加快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的核心環節。  就業與疫情令我國社會壓力交織,各界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疫情衝擊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問題。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創業意願的狀況究竟如何?創業面臨的主要困難究竟是什麼?
  • 香港90後進山造了個「花花世界」
    香港90後進山造了個「花花世界」大灣區之聲  作者:  2020-11-30 廣州市對口幫扶貴州省畢節市和黔南州打贏脫貧攻堅戰,東西部協作之花綻放在烏蒙山深處
  • 【奮鬥在新時代】90後團隊"投射"創業夢想
    、萬眾創新的號召下,不少年輕人投身到創業大潮中,他們思維開闊,敢想敢幹,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氣神。  打開投影儀,畫面投射在幕布上,幕布就變成一塊大型操作屏;不僅是幕布,桌子、地面、牆面,機器投射的任何平面都能變成操作臺。
  • 小渡口鎮紅廟村:90後小夥返鄉創業 大棚裡面「種」夢想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6月11日訊(通訊員 翟濤)90後小夥黃威是小渡口鎮紅廟村村民,他憑著自己敢闖敢想的衝勁,在村裡流轉土地,成立合作社栽種大棚辣椒,不僅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務工問題,還豐富了村裡的產業,拓寬了村民的脫貧增收渠道。
  • 我們都是水貨:三個與水有關的小本創業項目
    不過, 今天李濟安創業暨《創業致富快報》自媒體所簡介的這三個小本創業項目都是標標準準與水有關的新奇特創意產品。 所以, 此水貨非彼水貨。
  • 中外紙媒估值浮沉 如今紙媒估值江河日下
    從2010年到2017年,浙報傳媒作為國內首家報業集團下報刊傳媒類業務整體上市的A股公司,在新變革背景下進行的新探索,亦把資本對紙媒估值的謹慎流露了出來。根據浙報傳媒2017年2月25日發布的重大資產出售暨關聯交易預案,公司擬向浙報控股出售持有的新聞傳媒類資產,本次出售資產的評估基準日為2016年12月31日。
  • 19歲創業第1年賺20萬,29歲身價45億
    很多人都想創業,但他們似乎有一個同樣不創業的理由:我沒有錢,我要是有錢的話,怎麼怎麼樣……似乎只要有錢,他就一定能創業成功。可是馬雲的創業經歷告訴我們,沒錢,同樣可以創業,同樣可以創出一番偉大的事業。近年來,青年創業,無疑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給創業者們帶來了更 寬鬆的創業環境,令不少懷揣夢想的年輕人躍躍欲試。伴隨著青年創業者的不斷加入,創業行業也變得更加有活力,發展前景也越來越好。不管你從事那種創業項目,只要敢於去嘗試,勇於去堅持,一定會換來成功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