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不少年輕人投身到創業大潮中,他們思維開闊,敢想敢幹,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氣神。今天的《奮鬥在新時代》我們去認識一個90後創業團隊的奮鬥故事。
打開投影儀,畫面投射在幕布上,幕布就變成一塊大型操作屏;不僅是幕布,桌子、地面、牆面,機器投射的任何平面都能變成操作臺。研發這個智能AI投影儀的就是劉金龍和他的團隊。2016年,AI人工智慧概念開始火爆,在大學期間就有創業想法的劉金龍和同伴一拍即合,殺入這個炙手可熱的領域,突破口就是投影機。
某創業公司合伙人劉金龍說,是一個智能作業系統,因為它本身也具備了我們所有的投影、操控、辦公、影音、娛樂、家庭等等功能於一身的黑科技載體。
這個智能投影儀目前已經獲得了投資人的青睞,但此前長達兩年多的研發投入,產出卻很緩慢,團隊漸漸出現了裂痕,一些成員走了,一些成員動搖了。如何穩定軍心,留住人才,成為第一個難題。
某創業公司合伙人許寧說,在整個創業過程中,人比錢重要。我們整個人才這一塊,其實都是以股權分配來控制的。
引入現代化的股權激勵制度,團隊的凝聚力更加緊密,共擔風險與挑戰。缺資金,團隊成員主動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給銀行貸款;核心商業區房租貴,大家就在郊區租了簡易辦公室。在他們看來,創業之初,除了技術不能將就,其他硬體條件都可以忍耐。奮鬥的青春澆灌出成功的花蕾,產品終於問世。然而,新的難題接踵而至,投影儀的晶片、屏幕等等硬體都需要專業工廠生產,由於資金達不到小規模量產的要求,團隊先後跟多家工廠進行生產排期,被連續拒絕了八次。
某創業公司合伙人劉金龍說,我們只能跟廠家去協調,去規劃我們的願景,去說服他們我們產品具有廣闊的前景,他們就願意把他們的排期,把他們的生產線給我們用一部分。
劉金龍的辦公室常年空空蕩蕩,團隊三十多人,每個都是跑市場的業務員。三年來,他們跑了上百家科技公司、商業百貨,一家一家"啃骨頭"。靠著這股百折不撓的勁兒,很多大型商貿集團、科研機構成為了他們的合作夥伴。這款投影儀正式上線半年多的時間,預定出貨量已經達到上千臺。未來,團隊將整體搬遷到南京市珠江路創業大街,依託這個江蘇省級"雙創"平臺提供的稅收、場地、資金等政策支持,進一步壯大研發團隊。
南京市珠江路科技街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孫兵說,我們的創投機構、創扶機構相對聚集,為這些初創公司、創業團隊提供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創業的生態鏈。
在珠江路創業大街,與劉金龍們志同道合的年輕團隊有500多個。他們大多是初創型企業,創業路上,他們同樣都遇到過資金、人才、市場等成長的煩惱。雖然有些人選擇了放棄,但卻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加入他們。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沈楊 亓晨 編輯:董喬恩)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