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渡口鎮紅廟村:90後小夥返鄉創業 大棚裡面「種」夢想

2021-01-15 騰訊網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6月11日訊(通訊員 翟濤)90後小夥黃威是小渡口鎮紅廟村村民,他憑著自己敢闖敢想的衝勁,在村裡流轉土地,成立合作社栽種大棚辣椒,不僅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務工問題,還豐富了村裡的產業,拓寬了村民的脫貧增收渠道。

眼下正是辣椒豐收上市的季節,一大早,在紅廟村的蔬菜基地裡,工人們正在忙著採摘大棚裡的辣椒。今天工人們計劃採摘辣椒4000多斤,經過稱重、打包後,這批辣椒將裝車運往長沙。

澧縣三人行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黃威:到目前為止每畝產量3千斤以上,我們的收益均價在每斤2.5元以上,平均每畝的收益毛收入達到7000元。

大學畢業後,黃威頭幾年一直在外務工,2018年經過四處考察、學習後,他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於是拿出自己所有積蓄,在村裡流轉了38畝土地建起了蔬菜大棚,成立了澧縣三人行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

由於大棚辣椒採取的是雙季栽培模式,每年兩季辣椒的栽種、培管、採摘等環節持續時間較長,可以吸引二三十名村民前來務工。眼前正在採摘辣椒的這名婦女名叫田宗英,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合作社成立以後,她就一直在這裡幹活,每年都可以為她的家庭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

小渡口鎮紅廟村貧困戶 田宗英:我們每年都有三百多天事做,現在每天大概賺七八十塊錢,在這裡搞事還蠻好。

目前,黃威蔬菜大棚裡的這一季辣椒已經採摘了8萬多斤,銷售額近20萬元,良好的市場前景和銷售情況也給剛剛走上創業道路的黃威增添了信心。

澧縣三人行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黃威:下一步我們合作社將擴大面積,增加蔬菜品種,然後把大棚蔬菜打造成一個主要產業,帶領更多的老百姓一起致富。

相關焦點

  • 返鄉創業青年王宸,當起現代化養殖「豬倌」
    2020-12-28 15:22:16 來源: 成武融媒 舉報   近年來,我縣積極鼓勵青年返鄉創業
  • 青春,在鵲鄉綻放 ——東阿縣「小鎮青年」返鄉創業就業紀實
    今年秋收一過,新城街道楊莊村退役軍人楊時帥想趁農閒時間存點化肥,他提起「退役軍人創業扶持基金」和東阿縣相關部門的高效服務讚不絕口。1990年出生的楊時帥退役後在陳集鎮開了一家農資經營部,有了政府優惠政策的扶持,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大學生田廷雷懷著養殖土元致富的夢想回到家鄉東阿縣銅城街道劉莊村創業,但一度遇到土地、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困難。
  • 扶貧工廠開進村 針線「繡」出好日子——農家姑娘返鄉創業戰貧記
    返鄉創業三年來,她的21個村級扶貧工廠相繼紮根各村委會,帶領家鄉1000餘戶貧困戶3000多名留守婦女,一針一線「繡」出了好日子。厚積薄發 刺繡走紅窮村侯佑林原本在昆明經營彩票店,2015年,與丈夫商量後放棄了彩票店經營,獨自來到浙江義烏刺繡工藝品廠打工。
  • 開上小車種大棚 災後移民村「瓜」田喜事多
    種植黃瓜讓新坪村的「移民」們在溫室裡紮下致富根 閆琴雯 攝新坪村是施萬紅的「第二故鄉」,老家在定西市岷縣維新鄉的他已經在這個村生活了五年時間。施萬紅說,雖然現在越來越適應,但是剛「下山」的時候,他和一起搬下來的村民一樣,對未來在「平地」上的生活毫無希冀,心裡十分忐忑。「人心一開始不穩定,誰都不知道怎麼在這個陌生的地方過日子,更不敢想像能把腳跟扎穩。」
  • 務川大學生返鄉創業風生水起
    8月13日,記者在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官學社區了解到,該社區大部分果農修起了小樓房、開上了小轎車。這得益於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鄒正。鄒正是該縣第一批回鄉發展產業的大學生之一,經過幾年努力,種的果園擴大到500餘畝,還帶動社區村民發展精品水果6000餘畝,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 小拇指汽車維修 返鄉創業人群遇創業契機
    於是返鄉創業成了熱潮。  「以前是為別人打工,做好手頭上的活就好。現在自己創業會更累,操心的事情更多。」返鄉創業者蔣龍偉這樣劃分打工與創業的區別。  返鄉創業群體的湧現,或可能形成一種經濟變革。  「中國第四次創業浪潮正在形成。」
  • 90後小夥返鄉創業賣香菇,一畝田開店不到一個月交易額超15萬
    「真的沒想到效果會這麼好,才不到一個月交易額就達到了15萬,現在不僅我家自己種的香菇不愁賣了,連周邊村民的香菇我都幫他們銷售一空!」一說到自己在一畝田上的生意,李許可的話匣子就關不上了。
  • 「新農人」徐如松:返鄉創業土生金
    鄧美平攝(中經視覺)仲夏時節,在山東德州市夏津縣雙廟鎮清涼寺村,藍天白雲下,去年栽下的200畝、8000餘株桑葚樹苗已經長到1米高;樹苗間則是成千上萬條蚯蚓的生長溫床,地面上隨處可見蚯蚓掘洞的痕跡……頭戴草帽、皮膚黝黑的「新農人」徐如松,拿著小鐵鍬穿梭于田埂間。「這是我畢業回鄉創業9年的『作業本』。」今年32歲的徐如松說。
  • 「我的脫貧故事」南皋鄉太平村致富帶頭人莫小富:大學返鄉創業...
    莫小富蛋雞養殖基地一角我叫莫小富,是南皋鄉太平村的一個返鄉創業大學生。2009年大學畢業後,因家庭貧困我選擇了外出打工。在打工過程中,了解到了蛋雞養殖的廣闊市場前景,於是便辭職返鄉開辦起自己的蛋雞養殖場。回到農村,是夢想的追尋,也是創業嘗試。
  • 大樓村的瓜田喜事
    ▲600多畝大棚讓大樓村主導產業順利轉型,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一邊查看甜瓜,一邊往大棚深處走。「老黃,明天得找兩個人來幫我把南邊青菜大棚的塑料薄膜修補一下,這兩天下雨發現有地方漏水。」 為了解決村民家門口就業問題,大樓村和春華秋實農業園區合作,建設了春華秋實農業示範園C區,招引來像夏楚清這樣的種瓜大戶。「村裡原本以蝦蟹養殖業為主,依託這個項目,村裡主導產業順利轉型成高效設施農業。」2019年,大樓村村民人均收入達2.6萬元,162戶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在郭子中看來,農業園區是村裡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動力。
  • 【奮鬥在新時代】90後團隊"投射"創業夢想
    、萬眾創新的號召下,不少年輕人投身到創業大潮中,他們思維開闊,敢想敢幹,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氣神。  打開投影儀,畫面投射在幕布上,幕布就變成一塊大型操作屏;不僅是幕布,桌子、地面、牆面,機器投射的任何平面都能變成操作臺。
  • 七星關區:冬日大棚「暖意濃」,百姓增收有希望
    據畢節市政府網消息:寒冬,走進七星關區田壩鎮先進社區,500餘個大棚連片坐落在平坦的大壩上,孕育著新的希望。先進社區村民周遵顯是大棚裡的長工,主要負責大棚水道管理,一個月到手工資有3000多元,「大棚的建立讓我在家門口就業,比起外出務工強多了。」
  • 90後小夥農村「挖寶」,3年蟄伏只做一件事,如今年銷過億!
    邁入2021年後,返鄉創業的浪潮仍在席捲全國各地。一個平常的午後,90後徐州小夥劉闖正在果園裡忙碌著。這三年來,他從一個不太懂農事的年輕人,逐漸成長為種植皇帝柑的好手,周圍不少年紀大的果農也對他敬佩有加。
  • 尚田「青農創客空間」 鄉村創業夢,從這裡起航
    「創業咖啡」,這種在大都市已經司空見慣的眾創空間,在鄉村卻並不多見。&nbsp&nbsp&nbsp&nbsp「來這裡喝杯咖啡,談談關於土地、關於農業、關於鄉村的夢想。」上周六,百餘名嘉賓在奉化區尚田鎮「青農創客空間」裡品嘗著現磨咖啡、有機綠茶、創意糕點,見證了我市首個大型鄉村創業平臺的誕生。
  • 年輕人紛紛離開大城市,返鄉創業成為潮流,如何才能確保賺錢?
    那就只能創業了,但是年輕人如何返鄉創業才能獲得成功呢?事實上所有經歷過的人就會發現返鄉創業這4個字聽起來是非常美好的,因為每個人心裏面都有一個當上大老闆的夢,但是真正做起來的話就會覺得到處都是困境,而且必須得相當的慎重,因為年輕人在大城市裡面拼搏這些年所積攢下來的錢財也是很有限的,只能夠是從細節上面做起慢慢的發展起來。千萬不要做夢,自己可以一下子就建立超級大的企業。
  • 全國多地提倡「就地過年」,今年春節還會封村、封路、封城嗎?
    90後:提前回家!近日河北的疫情牽動著大家的心,這幾天的天氣越來越冷,病毒在寒冷的溫度中更容易生存,距離農曆春節只有一個月時間了,距離春運只剩20天,為了減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面對複雜的冬季疫情防控,近日江西、北京、上海、福建、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先後發出了「春節期間非必要不返鄉」,提倡「就地過年」,鼓勵有條件的單位企業,安排員工就地過年。
  • 小山村發生大變化 龍眉村踏上幸福路
    圓心組小廣場一角在龍眉村集體經濟香菇種植基地裡,十幾名群眾正在各自崗位上有序的忙碌著,採摘蘑菇、搬運、分揀包裝,好一派繁忙的景象。棚架上的蘑菇飽滿色鮮,各個長得很飽滿,有的就像茶杯蓋聚攏在一起,個大傘圓,在基地的4號大棚內,望著滿棚的香菇,該村村民張銀風笑的格外燦爛,這些香菇,是上個月的菌種,現在種植的香菇生長良好,豐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