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龍陵穩住糧食「壓艙石」豐盈農民糧囤子

2020-12-01 人民網

供圖

金秋時節,踏進綠色蔥蘢的龍陵,一行行碧玉帶般的茶樹、咖啡、堅果、核桃樹依山纏繞,一片片甘蔗、石斛點綴在青山碧野間;田野裡,水稻翻金浪,玉米(豌豆)漾碧波,農民在田疇裡勞作,好一幅糧食豐收農民樂的畫卷。

近幾年來,龍陵縣積極探索出一條依託農業主業(糧食)、多元發展,穩住糧食「壓艙石」,拓展農民「糧囤子」和「錢袋子」的農民增收新路子,構建起「水稻+烤菸+稻花魚」「烤菸+玉米(豌豆)+肉牛」兩種增收模式,2019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77.15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50.51萬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6.64萬畝,糧食總產量達14.96萬噸,實現農業產業增加值23.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0元。

稻黃魚躍農家樂

走進龍江鄉,一個個鑲嵌在綠樹翠竹中的小壩子裡,稻浪翻金波,魚戲香稻間,農民們沐著暖融融的秋陽正在稻田裡忙活,有的在撤水捉魚,有的在收割稻穀,有的在稻田裡抽穗選種,豐收的喜悅掛在臉上,歡聲笑語在田野裡飄蕩。眼前的場景,使人領略到唐朝詩人錢珝《江行無題一百首》「萬木已清霜,江邊村事忙。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的意境。

近年來,龍陵縣把穩定糧食生產提質增效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引導農民積極應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變局。為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採取政策、資金、科技、市場一條龍配套扶持的措施,助力糧食生產。抽出300餘名農科員按每村(社區)2至3人向全縣120個村(社區)派駐科技特派員,為農民提供「零距離」科技服務;按時發放耕地地力綜合補貼,縣財政籌資按每畝稻穀600元、玉米500元(財政90%、農戶10%)的保額投保全縣糧食播種面積,向每戶農民配發了鐵皮糧倉(可儲千斤),國有糧食經營企業對糧食實行保護價收購,解決農民賣糧難,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為糧食安全生產繫上了安全帶。

素有「魚米之鄉」的龍江是龍陵縣糧食主產區,全鄉每年糧食播種畝積2.65萬畝,產糧1185萬公斤。為了從根本上穩定糧食生產解決農民既有糧吃又有錢花的問題,實施龍頭公司牽農民、專業合作社聯農戶、大戶帶小戶的舉措,建設「四個一」工程,即發展優質稻(細紅軟)1萬畝,稻(花)田養魚1萬畝,林下經濟1萬畝,充實農民的糧囤子和「錢袋子」。

龍江鄉探索出「優質稻+稻田魚+烤菸」的內涵增值模式,使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細紅生軟」稻畝均產量650公斤,每公斤稻穀市場價4元,畝均產值2600元;稻田魚畝均產魚30公斤,每公斤市場價30元,畝均產值900元,烤菸畝均產值4000餘元,農民獲利頗豐。鄉黨委書記王世龍坦言:「『優質稻+稻田魚+烤菸』產業模式,產生了疊加效應,放大了產業效益,實現了穩糧增收,廣大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在弄崗社區見到,傣族村民滕開福和妻子正在坪場裡曬剛登場的稻穀,他說:「一家6口人種了13畝細紅軟稻穀,放了13畝稻田魚,種了13畝烤菸,政策得勁,科技助力,都獲得了好收成,總收入有10多萬元哩!稻穀就收了8500多公斤。手裡有糧,心裡不慌,留足口糧剩餘的外賣,多賺幾文鈔票。」

冬早豌豆賺大錢

碧寨鄉濫壩寨村農民孔金安看準冬早豌豆市場價格走高的行情,種植了20餘畝冬早豌豆、18畝玉米,用豌豆、玉米秸稈做飼料飼養了12頭肉牛、50多頭毛驢,畜糞用來做肥料,實現了綜合循環利用生態食物鏈種植模式。冬早豌豆長勢良好,豐收在望。他說:「肉牛、毛驢蹚出新生活,『金疙瘩』(豌豆)拓寬致富路,今年出欄了13頭毛驢、6頭肉牛,收入20多萬塊,豌豆畝均產值2400塊左右,又是一筆收入。咱是建蓋了新房子,有了車輪子(微型車),箱子裡還有『大票子』(鈔),這日子是從尖(梢)啃甘蔗,一節更比一節甜。」滿滿獲得感溢於言表。

地處乾熱河谷的濫壩寨村生存環境較差,當地民謠道:「濫壩寨苦情多,推開房門就爬坡,九分石頭一分地,種一坡收一籮。」通過土地整治和煙水配套工程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村民又唱出了新民謠:「收了烤菸又種糧(豆、玉米),煙後產業鼓『錢兜』;旱地變成水澆地,賣了耕牛買『鐵牛』」……濫壩寨村共建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農田地3600餘畝,修建輸水管道30餘千米、400立方米的畜水池3個、小水窖400餘個,有效灌溉面積3500餘畝,建成機耕路31.2千米,種植玉米2800餘米畝、豌豆3000餘畝、烤菸2000餘畝、甘蔗1500餘畝,養殖肉牛3000餘頭、毛驢200餘頭、黃山羊2000餘只,農業綜合效益正在釋放出來。

村民段國良和妻子正在掰玉米棒,他說:「土地整理項目和煙水配套工程使坡地變成了梯田,機耕路和排灌設施修到地旁,過去的『雷響田』變成了『三保』地,還進行了測土配方施肥,這幾年大量使用農家肥,提高了地力,種的莊稼穩產高產,玉米畝均產量(籽粒)500餘公斤,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景。」段國良家種了18畝玉米、20畝烤菸、20畝煙後豌豆,年總收入10多萬元。「這幾年供兩個孩子上學全靠糧煙收入。好在我們都成『機械化農民』了,手機也成了『新農具』,把家裡的2頭耕牛和3匹騾馬全賣了,買了一臺耕作機和一輛三輪摩託車,讓牛馬『下崗』機車『就業』,不但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還減輕了勞動強度,遇到種田難題通過手機向專家諮詢,都會得到及時的指導,這農民也當得輕鬆了。」放眼山野,村民們有的在清理煙地,有的在掰玉米棒,有的在往地裡施底肥,準備播種農作物,一片熱氣騰騰鬧秋耕的景象。

供圖

小雜糧做出大文章

在象達鎮勐蚌村的農家作坊裡,一對四十多歲的中年夫妻正在有條不紊地製作苦蕎(麥)面餜,灶臺上3個大木甑熱氣氤氳,縷縷清香直撲鼻翼,丈夫擰著一捆黃葉子(長綠喬木)在沸水鍋中翻動煮汁,妻子把冷卻的黃葉子汁灑向簸箕上的苦蕎麵粉打(製作)面餜,夫妻倆不時說著開心的話兒,夫唱婦隨其樂融融。

莫再欽是一位親歷了改革開放的新農人,10年前,他抓住生態綠色食品走俏市場的商機和妻子一起辦起了蕎麥製品作坊,生產蕎麥麵餜、苦蕎茶、苦蕎酒等系列產品,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產品銷售到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

龍陵縣蕎麥、豆、粟、馬鈴薯等播種面積達8萬餘畝,其中:蕎麥5000餘畝、馬鈴薯4萬餘畝,勐蚌村蕎麥種植面積1200畝、馬鈴薯1500畝。近幾年來,龍陵縣積極引導山區農民大力發展小雜糧,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作坊+農戶」、大戶帶小戶等模式,走產業化發展路子,讓小雜糧告別「提籃小賣」,拓寬了農民增收路子。

「今年我種了30畝秋洋芋(馬鈴薯)總產量達60多噸,產地交貨價每公斤1.3元,基本上賣完了,準備再種一季冬洋芋。」村民鄭太斌說。小洋芋做成大產業。龍陵縣農民看好這一產業的主要原因是洋芋是低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如果不遇到大的自然災害,平均畝產達2噸,產值2500餘元,且易保管貯存,市場份額大。

村主任嶽加祥說,最近兩年,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通過會展直銷、直播帶貨等銷售渠道,村裡的蕎麥製品、旱稻(地谷)米、馬鈴薯、白芸豆等的銷路打開了,有的還註冊了商標,產品供不應求。村裡的小雜糧產業帶動了群眾增收,每年村裡有3000多噸小雜糧及其初精加工產品走出大山銷往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雷 華)

(責編:朱紅霞、徐前)

相關焦點

  • 穩住農業基本盤 築牢「三農」壓艙石
    白軍飛:為廣大農民謀福利、謀幸福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農業是基本盤,「三農」是「壓艙石」。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體現的正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優良品質。
  • 糧囤的變化
    40年來,我家糧囤的變化就印證了改革開放的成果,深刻地體會到老百姓的生活就是吃著甘蔗上樓梯——步步高、節節甜。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農村還是生產隊大集體。那時種田的科技水平不高,生產條件差,糧食產量都很低,農民生活很是艱苦,過著半年糧食半年菜的日子。    1971年3月,我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
  • 保山龍陵:精品農業「土生金」
    原標題:龍陵:精品農業「土生金」   初冬時節,在龍陵農村採訪,聽到最多的話是「2018實現農業增加值22.18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29元,分別增長6.2%、9.5%。   龍山鎮河頭社區是遠近聞名的「石斛村」,目前,全社區紫皮石斛種植面積1060畝,石斛鮮條產量250噸,產值750萬元。
  • 農民日報社論:須臾不可放鬆 務必抓緊抓實
    特別是今年,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中國經濟社會的航船依然能一路破浪前行,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農」「壓艙石」實屬功不可沒。
  •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是永恆話題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1.3萬億斤,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是,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牢固,決不能因連年豐收就忽視和放鬆糧食生產,要時刻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在人多地少的國情糧情下,我國糧食產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目前,我國糧食年度需求總量逼近歷史峰值,雖然口糧消費有所下降,但飼料糧需求大幅增長,保持糧食供需平衡仍然面臨較大壓力。
  • 糧食價格的漲跌,為什麼農民有種事不關己的態度?
    提起糧食,那我們總會想到農民朋友,在我們印象中農民就跟土地分不開,就跟糧食連在一起,然而糧食價格的高低關乎著農民的收成和收入,當然,作為農民多少年來也一直盼望著豐收!然而,不知從何時起,糧食價格一度價格低迷,今年由於疫情糧食價格有了一定的漲幅,但從農民的態度來說並沒有開心,甚至有種糧食價格漲跌跟自己沒多大關係似的,這是怎麼了?前幾天,因為疫情糧食價格的文章到處都是,有人說把糧食價格提高不就解決土地無人耕種的問題了嗎?實則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然而如今看農民的態度,貌似糧食漲與跌有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難道農民也不希望價格上漲了嗎?
  • 未來中國糧食安全體系構建及當下的糧食安全問題
    (二)保護和調動糧食種植積極性——保障種糧農民收益。糧食生產不僅是解決糧食需求問題,更是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中國農業人口規模巨大,通過城鎮化減少農業人口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保障農民的就業和收入。
  • 捂糧囤糧完全沒必要 瀘州糧食安全有「底氣」
    糧食作為國計民生的根本,群眾要相信國家的儲備能力。」針對近期瀘州市民「購糧熱」,瀘州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普通群眾,買糧食夠十天半月就可以,隨吃隨買,沒必要大量囤積。如何保障市民「飯碗」端得穩?答案,就藏在「十三五」以來瀘州市發展改革委點滴的糧食安全工作中。
  • 為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 雲南經管學院的這位小夥念起了「養羊經」
    黑山羊幼羊 供圖 「雲南本地黑山羊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形成了生長周期長、個體小、產羔率低、屠宰率低等幾大缺陷,而我們的雲上黑山羊採取多品種雜交融合技術,解決了多種基因聚合的難題,有效提升生長速度和產羔率,降低死亡率,同時還能讓農民養一頭羊的收益提升到300%,這就是我們雲上黑山羊的優勢。」
  • 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指導「三農」工作 熱愛農民 服務農民 引領...
    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兩個一號文件,落實省委書記陳豪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省長阮成發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要求,熱愛農民,服務農民,引領農民,造福農民,勇擔鄉村振興使命,推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 沙漠飛蝗沒來,黃脊竹蝗來了,10萬畝地遭入侵,這個地方農民注意
    今年上半年我國多個鄰國遭受到了沙漠飛蝗的入侵,大量的農作物被破壞,糧食大幅度減產,當地的農民損失慘重,而經過國內專家的分析認為沙漠飛蝗難以穿越天然屏障進入我國,好在專家的分析和預測沒錯,沙漠飛蝗並沒有穿過屏障進入我國給我國的農業生產造成危害。
  • 農民「手中有糧心卻慌」如何破解
    去年10月新玉米上市以來,玉米價格持續下滑,農民惜售心理嚴重。但是,農戶儲存條件有限,庭院壞糧風險增加。對於一向重生產、輕產後管理的農民來說,做好糧食產後科學管理,根據市場需求把握銷售節奏,提高議價能力,既關係到農民種糧收益,又關係到玉米市場化收儲制度改革的成敗。
  • 李公勝:捏土成金的職業農民
    他從農業機械化入手,積極探索川南丘區「地誰來種」「地種什麼」「地如何種」的實踐,成為一名新時代「捏土成金的職業農民」。 創業不止,紮根土地一生種糧 二十多年前,排行老大的李公勝隨著滾滾「打工潮」離開小山村外出謀生,帶領妹妹、弟弟先後在廣東、雲南、重慶等地打工漂泊,依然對土地不離不棄,創辦專合社,一心一意從事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成長為一名職業農機好手——新時代的「莊稼漢」。
  • 農民負擔04年抽查結果顯示:「減負」成效明顯
    政策不落實和農村「三亂」仍然存在  人民網北京2月6日訊 記者夏珺報導:國務院減輕農民負擔聯席會議對吉林、山東、湖南、重慶、雲南5個省(市)的農民負擔抽查工作日前結束。這次抽查以暗訪為主,抽查結果表明,2004年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 通報:糧食補貼取消?2021年種地補貼喜迎2大變化,農民日子好過了
    大家知道,2004年國家從糧食風險金拿錢來補貼種糧農民,2006年國家新增一項綜合補貼,每畝地11.38元,2009年又新增小麥良種補貼,一畝地10元錢,只要愛著他們。容易引起皮膚細胞的異常調節。補充雌激素抗衰老!女人最好的零食。將冬瓜皮熬水喝。可有利於消除腸內毒素。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具體做法。讓他們本來的傳統與西方文化發生了熱烈的交融與衝突。
  • 豐收節讚美農民勞動的句子 描寫農民辛苦的經典詩句古詩
    豐收節讚美人民勞動的句子  我讚美農民,就像我讚美一切值得尊重的,勤勞、善良為人類社會默默做著貢獻的人們一樣。  農民是藝術家,他們如雕塑家、畫家們等等一樣,他們的作品是農業產品,好看且有價值。
  • 專家表示我國糧食安全仍存遠慮
    一方面,糧食生產「九連增」,糧食增量屢創新高;另一方面,糧食進口量持續   增加,去年糧食自給率降到88.4%。專家表示——   大豆自給率降到18%,整個中國糧食自給率降到88.4%——在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的同時,糧食進口量也在持續增加。糧食危機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 2020年糧食行業市場運行情況回顧及2021年糧食產量及價格走勢預測
    國家對此高度重視,出臺了一下了政策和措施鼓勵糧食生產。多方努力下,2020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擴大,糧食單產提高,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當前,國際糧食價格波動上漲對我國市場影響有限,預計2021年農業市場運行基本正常,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讓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成為穩住外貿基本盤...
    而重慶的多家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外貿轉型升級發揮了激勵帶動作用,也為推進貿易強區,穩住外貿基本盤發揮了「壓艙石」作用。發揮政策作用,做強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外貿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穩外貿的意義和作用不言而喻。而認定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正是為了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進貿易強國進程,提升外貿發展質量和水平。
  • 熱評丨致敬農民 金秋的每一種顏色都代表著收穫
    今天是秋分,也是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是屬於收穫的季節,滿目都是令人喜悅的顏色。金黃色、綠色、紫色……神州大地,處處五彩斑斕,每一種顏色都代表著收穫,都呈現著老百姓沉甸甸的樸素夢想。慶五穀豐登,盼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