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勝,男,漢族,1974年1月16日生,高中文化,自貢市大安區永嘉鄉龔家渡村村民,四川省高級農業職業經理人。2016年11月,他毅然決然返鄉二次創業,流轉土地500餘畝搞種植。2017年3月,他又創辦自貢市文豪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2018年該社加入四川省農機服務協會,並擔任常務理事單位。2018年,獲得自貢市糧油生產暨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作二等獎;2018年11月,獲得自貢市15個家庭農場(種糧大戶)之首;2019年3月,被大安區委組織部、大安區科協聯合授予「返鄉農民工見習基地」稱號;2019年7月,獲得2019首屆四川省「農業機械標杆企業」網絡評選大賽季軍。他從農業機械化入手,積極探索川南丘區「地誰來種」「地種什麼」「地如何種」的實踐,成為一名新時代「捏土成金的職業農民」。
創業不止,紮根土地一生種糧
二十多年前,排行老大的李公勝隨著滾滾「打工潮」離開小山村外出謀生,帶領妹妹、弟弟先後在廣東、雲南、重慶等地打工漂泊,依然對土地不離不棄,創辦專合社,一心一意從事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成長為一名職業農機好手——新時代的「莊稼漢」。
2010年,兄妹三人在重慶永川用多年的積蓄成立了重慶陶義農業機械股份合作社,註冊資金400萬元,發展社員達1500戶,頂風冒雨、寒來暑往終於打拼出一片新天地,也積累起數百萬的財富。
然而,在外創業終究是背井離鄉,創業有成的李公勝沒有小富即安,卻鄉愁難了,日益思念家中老小,牽掛家鄉山山水水、鄉鄰鄉親,特別是家鄉「386199」空殼現狀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僅農業機械化程度低,還地沒人種,撂荒越來越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談何容易。
「地誰來種?」時時追問、召喚著這個已有相當人脈、技術和資金的「莊稼漢」。
憑著對中央一號文件的敏感,李公勝深刻把握國家每年出臺的「三農」新政,終於說服家人,於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前就加入「返鄉創業熱」的隊伍。
科技興農,機械化解放了人
「地種什麼?」——種有品質的糧食。
李公勝堅信自己的理念,返鄉後,在父老鄉親、村組和鄉黨委政府的幫助支持下,首期流轉永嘉鄉林遠巷村和牛佛鎮權利村、大義村連片高標準農田500餘畝,當起了全區的種糧大戶。
通過測土配方,李公勝全面掌握了自家農場土壤的「底細脾氣」,三年來已先後引種紅米、紫米、川優6203等五六個品種,並選出最適合的「良種」大面積推廣,稻穀價格賣1元多、4元多、40元的都有,不僅開了父老鄉親的眼界,還從老家的泥土裡捏出了「金疙瘩」。
今年,李公勝不僅在田裡種稻穀,還在山上大規模種高粱300畝,大豆200畝,豐收在望。
「地如何種?」——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
李公勝用自己的家底和擅長響亮回答,投入800多萬元,新購置收割機、微耕機、插秧機、大型拖拉機和糧食烘乾機等大型現代農業機械20多臺套,建成集辦公、培訓、晾曬、烘乾、倉儲於一體,可提供4000畝糧食生產的全程機械化配套服務中心。
有了這些成套機械,李公勝不僅從整地、培肥、育苗、插秧、治蟲,到收割、烘乾、出售,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操作,還引領了種糧「時尚」——吹起空調、穿著皮鞋駕駛「鐵公雞」種糧,讓農民成為有尊嚴的職業。
插秧時,他開一臺插秧機,效率勝過人工100人;收割時,他開一臺收割機1個小時就能搞定10畝,讓祖祖輩輩的肩挑背磨、一鋤一翻、揮汗如雨成為歷史,人真真正正得到了解放。
「有了土壤的品質,才會有糧食的品質。」李公勝堅持農業綠色發展的道路,科學全面田間管理,不僅不打農藥、施有機肥,還精打細算,通過種豌豆培肥,畝產增值賣豌豆尖效益500多元,精準施策捏土成金。
興業富民,澆開鄉村振興幸福花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築夢前行的李公勝在區委組織部、區總工會、區人社、區農林、區科協等部門的精心指導下更加信心滿滿,已註冊商標「蜀谷之芯」,計劃五年內流轉土地2000畝,建成糧油全程機械化示範園區,好好地幹一輩子,讓家鄉有看頭,自己有幹頭,鄉親有賺頭。
他抱團取暖,組建專合社,擔任理事長,發展社員已400多戶,吸收7戶貧困戶務工脫貧,培養年輕農機手,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短短三年時間,李公勝已累計產糧600噸,在省內外收割服務3萬多畝,改田改地4萬多畝,產生經濟總效益700餘萬元。在進行糧食生產的同時,他還探索「生態+科技+觀光」農業的新模式,結合實際種植彩色油菜及奧運五環、自貢恐龍、鄉村振興等圖案字樣,引來廣大遊客圍觀、採風,成為網紅打卡地,煥發出每一寸土地的生機和活力。
創業不止、創新不息。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返鄉農民工的優秀代表,李公勝的創業故事在大安區機關刊物、「學習強國」四川學習平臺廣泛傳播,成為鄉親們的美談。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