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楷書筆法的弊端及楷書的傳統審美簡述:
楷書的流弊是我們必須重視並克服的,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其他書體來彌補,最好的選擇篆書或隸書,然後再學行書或草書。唐楷其實就是將書法的筆法和結構進行了簡化,並且將其簡化到極致,已經不能繼續進行簡化了,不然就會淪為館閣體,所以唐楷這座高峰是不可能逾越的,輝煌當然也就定格在唐代。楷書筆法相對與其他書體比較簡單,容易上手,初學者初學楷書並沒有太大問題,只是不要學得太久,由於楷書有上文中提到的幾點流弊,幾年後我們應該轉入其他書體的學習,否則,花再多的時間,對楷書的學習也不會有明顯效果。
楷書是傳統審美時期的書體,永字八法的模式,是楷書難以創新求變的緊箍。因其結構美,實用性強,成為官方一種實用書體。就因為楷書在社會生活中起到較大作用,也使楷書在書法藝術發展演變中受到極大制約,誰想以突出個性為特徵的個體審美意識的再創作,就尤為困難。因此,楷書的風格,尤其是成熟期,楷書大家輩出,雖然其書法風格各具特點,但都大同小異,萬變不離其宗,形成了楷書風格模式化,為後來的追摹研習者提供了風格模式化,為後來的追摹研習者提供了風格模式化誤區,使研習者受到羈絆,個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致使楷書在千年的傳統審美模式中,未能邁出創新發展的步伐。
楷書在魏晉定型以後,從摩崖、造像到墓誌,從鍾繇、王羲之到陳隋的兼容南北,楷書不斷向規範化、法度化演進,到柳公權把法度推到極致,之後就只能在橫向借鑑上做文章。民間傳下來的書寫體系也時不時影響著書家的書寫,如褚遂良有漢簡飄逸之美,顏真卿具帛書寬厚之姿,或許當時簡帛墨跡仍然有實物流傳,但是微乎其微。雖有宋代的寫意,元代的散淡,明代宋克簡單的章草楷化,甚至明末清初傅山、王鐸、朱耷等人猜謎語似的異體字楷書,都只在表象上做文章。清代楷書有了很大的變化,原因是他們發現和借鑑了一直不被文人重視的民間碑刻,在氣勢上自出一籌,然而有僅僅停留在魏晉時期的石刻楷書上,未能上溯前代。
劉小晴老師楷書創作國學經典欣賞:
書者介紹:
劉小晴,1942.6,號一瓢,二泉,齋名「一瓢齋」,上海崇明人。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曾擔任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會員,上海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上海滬東書院院長,上海書畫出版社《書法》雜誌副主編,上海文史館館員。師從錢瘦鐵、應野平,書善楷、行,畫工山水。
書法根基及布局疏密排序簡述:
書法根基,隱於楷書。陳振海有深厚的楷書功底,所以他的書法作品絕無臆造欺世形態,是扎紮實實的美。比如觀賞他的楷書作品《東海鬱林觀題壁》,結體端正,章法嚴整,筆畫先得顏筋,再參以柳骨,唐楷豐華,盡被其得。特別是行筆捺畫,捺出時儘是顏體腳跟著地,踏實且生動的形意,可見陳振海臨顏體,不僅精於其形,而且盡得其韻。再看豎筆,多是柳體中正懸針的出銳利,中正不斜,如銀針傾雨,盡得柳體心正筆正的意象。
疏密勻稱的規律即所謂「分間布白,調勻點畫是也」。它要求楷書結體時,筆畫間的間距和留白要大致停勻,不能因太過懸殊而損害結構的和諧。否則就既造成了重心不穩,又造成了全字的左部過疏,右部過密而極不和諧。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把疏密勻稱的規律形象地稱為梯式規律。但有一點必須明確,勻稱不等於均勻,它並不是要求筆畫和筆畫間、部件和部件間的分間布白絕對的均等,完全的雷同。非但如此,它在結體合理的前提下,還允許和需要分間布白的對比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