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原本是一首歌詞,卻收錄在《全唐詩》,作者至今成謎有爭議

2020-11-29 塵世曉書僮

唐朝是一個盛產詩歌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普通一點,但是稍通點文墨的人,也都敢站出來賦詩一首,這也使得唐詩的類型多種多樣,什麼樣的題材都有,而且一些並不成名,可能是普通的詩人,他們的詩作,同樣的可與一些有名的詩人相媲美,例如胡能令,他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他原本只是一個在生活在鄉間的補鍋匠,但是他由於做了一個夢,有一位神仙,把一本書放在了他的肚子裡,於是他就會寫詩了,相信有一首詩大家都非常的熟悉,那就是他的《小兒垂釣》,這首詩寫得生動有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當然我們有理想相信,所謂的神仙,那只不過是人們一種美好的想像,現實的生活中,那是不可能有什麼神仙,人們只是看到他原是一個補鍋匠,卻是能夠寫詩,所杜撰出來的故事而已,詩人根本是經過了無數的次的練習,以及刻苦的學習,最終才成為了詩人。

那麼除了上面所舉得例子之外,唐詩裡還有一首非常特別的詩作,同樣的也是充滿了傳奇,而且這首詩也是作者成謎,直到現在還存在爭議,那便是《金縷衣》,這也是一首非常經典的詩作,其實這首詩原本就是一首歌詞,但是由於太過於經典,還收錄在了《全唐詩書》。

據說這首《金縷衣》,最早的時候是由一位叫杜秋娘的女子在酒宴上演唱過,她是鎮海節度使李錡的小妾。為此晚唐著名的大詩人杜牧還在《杜秋娘詩》及自注中,有過描寫,不過這首詩,到底是誰所做,到現在還是一個謎題,有人認為是杜秋娘所作,有的側認為是李錡所作。不過現在很多人更傾向於是杜秋娘所作,所以在這裡小編也就不展開來討論。

《金縷衣》唐代:杜秋娘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就是一首單純的勸人要奮進的詩作,詩中處處能夠看到詩人向人們所傳遞出來的一種人生理念,那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在年輕的時候抓緊,如果不抓緊的話,到老了終究是會一場空,所以說也正是這麼一種正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使得這首詩,成為了唐詩裡少有的傑作之一。

詩人在這首詩中,一開篇便是直接點明了主題,這種直入的描寫手法,使得這首詩顯得格調更為高雅,「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我在這裡要勸你不要去可惜那華麗的金縷衣,我還是要勸你珍惜少年的時光,如果你不珍惜少年的時代,將來一定是會一事無成。在這兩句中,詩人可謂是用一種充滿哲理的口吻來勸誡人們,從而也使得這首詩,顯得更為有內涵。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最後這兩句可以千古名句,相信即使是你沒有讀過原文,那在現實的生活中,也聽說過這兩句詩,等到了春天裡,那花可以折的時候,便要按時去折,千萬不要等到了花開謝了之後,再想著折,這個時候等到你再去折時,只能是折那空枝。這兩句與前的兩句,兩兩相照,形成對應,同樣的以一種說教的口吻來勸誡人們,還是要珍惜時間。

這首《金縷衣》無疑是唐詩裡非常獨特的一首詩,而且這首詩最大一個特點,還是那種說教的成分,使得人們讀了這樣的作品之後,內心裡會重新燃起對於時間的觀念,知道如何去珍惜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精彩。

相關焦點

  • 銀燭秋光冷畫屏:這首動人的《七夕》,作者可能不是杜牧
    但是歷經千百年的流轉,無數日月升沉,詩人原本的作品,可能在流傳中被破壞,從而失去了原本的面貌,甚至連作者也混淆不清。例如《白頭吟》此詩,一直以為是卓文君所作,可經過相關學者一系列的考證,卻發現並非如此。還有李白的《將進酒》,我們背的一直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此句流傳到清朝時,已有「天生我身必有財」、「天生吾徒有俊材」、「天生我材必有開」等不同的版本。
  • 《全唐詩》的反面教材,作者被人編成成語來罵,這一成語人盡皆知
    都說文人相輕是自古有之,殊不知這文人相慕更是普遍現象,乃至遠更甚之。就像李白的偶像是謝安,蘇軾的偶像又是李白,而謝安又是王安石的偶像(謝安字安石),而蘇軾與王安石又是相愛相殺……這樹立文學榜樣本是好事,可一旦動了歪腦筋,就會醜態畢現。話說盛唐時河北棗強縣有個官吏名叫張懷慶,非常喜歡吟詩作對,但自己水平不行,又或者是急功近利,不想花費心思寫好詩,因此走上了抄襲之路。
  • 唐詩三百首中最行雲流水的送別詩,李白的創意都直接被摘成歌詞了
    在唐詩300首當中,李白大約有30首古詩入選,佔了總量的十分之一。在這些詩歌當中,李白的詩作或表現豁達自如的一面,或表達出憤激的一面,或有充足的想像力等等,都各有特點。李白的詩歌大多數都是一氣呵成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是李白的兩句古詩,也是給予的他詩詞作品的最好的評價。尤其是今天所談到的這首送別古詩,堪稱唐詩300首當中最行雲流水的古詩。李白在這首古詩當中所寫的詩句,有不少已經被直接化成了歌詞。來看看你能不能唱出來: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 「滿船清夢壓星河」被收進《全唐詩》,有人建議刪除,你贊成嗎?
    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下達敕令編校《全唐詩》,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最終在曹寅的主持、和其他10人的共同努力下,僅用一年時間,共「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但由於清朝距離唐朝太過久遠,成書時間又很倉促,編校過程中就難免出現一些紕漏,也因此引發了人們的爭議和質疑。
  • 「我們仨」與《錢鍾書選唐詩》
    讀完全書,就會發現作者的「隨性」之處非常明顯,具體來說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並不深究文獻真偽的問題。錢鍾書是以《全唐詩》為底本,圈定篇目後讓楊絳抄錄的。而清編《全唐詩》,現今看來其實是一部錯訛不少的唐詩總集。錢鍾書對此當然非常清楚,他在《宋詩選注序》中就說《全唐詩》有「錯誤和缺漏」。但在圈定唐詩篇目的時候,他對書中這些錯誤卻無意深究。
  • 杜甫唐詩最「喜悅」的一首詩,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
    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唐詩可以說是杜甫比較興奮的古詩。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 這才是李白的《長相思》,長安十二時辰的插曲是將兩首詩拼湊而成
    不過小佛在聽插曲《長相思》的時候,總覺得歌詞意思不太連貫,於是就去找出《全唐詩》查看,果然歌曲《長相思》不是一首連貫的詩,而是將李白的《長相思》二首拼接而成。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長相思》其一,《長相思》原本是樂府詩常用的題,李白用比興的手法,通過描寫男子對長安情人的思念之情,表現自己離開長安之後的失落鬱悶之情。
  • 杜甫的這首詩雖然表達的是好心,但若發生在今天必然會有很多爭議
    也正是因為他自己就生活在苦難之中,所以才對於最普通人的苦難生活有了最為真切的感知,也才能寫出那麼多真正感動人心的憂國憂民的唐詩之作。不過對於杜甫來說,他的神話恐怕僅限於唐詩之中。他在唐詩中名氣甚高,被譽為「詩聖」,但是在生活之中,卻是一個失敗者,一個失意者,一個幾乎養不起家的男人。一個讓兒女挨餓的男人,即便是有再高的文學成就,都不免會讓人對他的印象打了低分。
  • 李白最具詩情畫意的一首詩,非常優美,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
    對於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說,那都應該要熟讀這些唐詩,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清楚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李白的很多詩,相信大部分的朋友,那都是非常的熟悉,他的有一些詩,可以說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隨便找一個人問他(她)有沒有讀過李白的詩,那麼得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他的很多詩不僅收錄在《全唐詩》,以及《唐詩三百首》,還被收錄進了各大教材。
  • 流傳千古的五言名詩「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作者或另有其人
    這是我們在小學課本裡就學過的一首五言詩《登鸛雀樓》。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是一座氣勢宏偉的仿唐建築,曾為軍事戍樓。後來有許多文人登樓望遠,寫下不朽的詩句,使得鸛雀樓聞名遐邇。詩人登高望遠,一輪紅日漸漸沉落進連綿不斷的群山中,目下,黃河滔滔,奔湧而去,流入大海。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更是由眼前景象而生發的對於人生的一種永無止境的探索之情。
  • 史上最工整的一首七律詩,句句押韻,至今無人能超越
    要說到我國古代的詩詞,詩肯定繞不開盛唐,詞必跳不過兩宋。唐詩的種類有很多,我們目前流傳的數量最大的,一般都是格律詩,這種體裁格式固定,押韻上口,所以流傳的比例很大,但是唐詩中其實還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古風詩等,還有一些萌芽階段的長短句。
  • 在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眼裡 李白和王昌齡的七絕輸給杜牧了嗎?
    《唐詩三百首》裡在七言絕句的目錄下,收錄作品最多的詩人您知道是誰嗎?不是李白、杜甫,也不是「七絕聖手」的王昌齡,而是被成為「小李杜」之一的杜牧,那麼在蘅塘退士的眼裡,杜牧的七絕勝過李白和王昌齡嗎?七言絕句與唐詩三百首七言絕句是舊體詩中最常見的詩體,絕句指的是四句的詩,因為每一句的字數不同,絕句又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和數量很少的六言絕句。
  • 一首詩開創兩個記錄,嗜酒如命的他,掀開了唐詩最偉大的一頁
    有人說,翻開《全唐詩》, 除了撲面而來的油墨味外,還能感受到陣陣酒香。從李白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到賀知章的「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從杜甫的「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頭盡醉歸」,到王維的「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酒就像是詩人們的乳汁,滋潤哺育著他們不朽的藝術才情。
  • 一首唐代的桂花詩,作者是誰?當時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這首詩的
    導語:就像上一篇文章中引用《孟子》中關於讀書和作者的關係:了解一首詩或者一篇文章,而不去了解作者其人和作者寫文章的成因以及時代,那是不行的。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寫作的時間、成因,以及時代背景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詩作或者文章的含義。作者家世淵源:今天要賞析的一首詩是唐代詩人盧僎寫的一首桂花詩,而盧僎是什麼人呢?
  • 唐詩三百首最沒有內容的一首律詩,詩人間唱和岑參秒殺杜甫王維
    唐詩300首當中有很多詩篇所蘊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有的詩歌雖然內容很短,但是其中的意義卻非常的豐富,耐人尋味。不過在唐詩300首當中也有一些詩歌,雖然比較長,但是其中的所表達的內容卻非常的簡單。比如今天我們所說到的這首律詩。
  • 最唯美的現代愛情詩八首,總有一首打動了你
    把這首詩歌當作是一首愛情詩來看的話,意境也是非常的唯美。這首詩歌是席慕蓉的經典作品之一,這首詩歌展現的是一種如幻似夢,若有若無的境界。人到底是有沒有存在前世呢?我們無法去探討,但是在這首詩歌中,作者是通過借前世的存在來表達她對愛情中的兩情相悅的一種熾烈的愛戀。今生相逢了,總是覺得是前緣未了,但是卻又是非常的恍惚,無法來一一向你傾訴我內心熾烈的情感。
  • 張蠙的一首《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對掩扉
    所為詩,頗受稱賞。《全唐詩》錄其詩一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其詩一首又三句。此詩作者頗多歧異。北宋王安石編《唐百家詩選》卷十九收錄此詩,題目作《社日村居》,作者作「張旍」。南宋陳起編刻《江湖小集》,卷六收釋紹嵩《江浙紀行集句詩·慶元道中》,於「家家扶得醉人歸」註明「張濱」。南宋何汶《竹莊詩話》卷十五收錄此詩,題目作《社日村居》,作者作「張濱」。
  • 詠蟬最著名的三首詩,託物言志,篇篇經典又各有千秋,為詩中傑作
    詞人愛蟬,柳永有「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秋蟬;辛棄疾有「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夏蟬。詩人也愛蟬,在唐朝,有三首著名的詠蟬詩,被譽為「詠蟬三絕」,一首是初唐虞世南的《蟬》;一首是「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的《在獄詠蟬》;還有一首是晚唐李商隱的《蟬》,三首詩都是託物言志,卻立意不同,各有千秋,但都堪稱詠物詩的傑作,歷來為後世好評。
  • 《詩經》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當初我們都背過
    雖然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以唐詩和宋詞為主,但是像《詩經》、《楚辭》、漢樂府詩等,當中的一些比較經典的詩歌作品,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像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便在《詩經》中,甚至是在我國古典詩歌史上也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因為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第一首詩。其特殊意義可想而知。那麼,當初在課堂上我們都背過的《詩經》中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
  • 這首表達男人之間相思之情的詩據說是唐代梨園弟子最愛唱的歌詞之一
    閱讀與借鑑 一、王維與李龜年 王維的這首 在那個盛行詩歌的唐代,詩人與音樂人之間的關係可想而知,詩人需要音樂人的吟唱使其詩廣泛流傳,音樂人需要從詩人好那裡得到優質的詩詞來吟唱,所以相互依託,關係密切。大詩人王維與著名音樂家李龜年的友情一定是不同尋常。 詩人江上與好友相遇又將分別,寫詩相贈,本為表達相思不舍之情,卻從南國的紅豆落筆,可見這是一首借詠物而寄相思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