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之前看到篇文章,講一批「故意裝睡」的古玩愛好者。
他們對古代物件,本身是一知半解。
但卻格外喜歡收藏,「國寶級」的老物件。
比如,有人收集趙佶的畫,在那幅畫上,還蓋有「宋徽宗」的章。
還有人,入手過越王勾踐劍。
另外,還有人專門收藏故宮名畫。
之前故宮展出裡,赫赫有名的幾大名畫。
他家裡還像集五福那樣,收集了好幾幅……
看到這,真心不得不佩服,這些藏家心真大!
原本花自己的錢,收藏喜歡的東西,不論真品贗品,誰也不能說什麼。
但從這些民間「國寶收藏家」身上,看到茶界許多茶客的身影。
只能說不論各行各業,一味故意裝睡,不願清醒。
以為自己撞大運,淘到「好東西」的人還真不少。
《2》
第一,98年老綠茶
之前江浙一帶的茶友,委婉的過來問。
「老茶最多可以存幾年?」
我一聽,怎麼了。
這得看是什麼茶,還有存茶過程。
接著,茶友的回覆讓人驚呆了。
原來她買了一盒98年的老綠茶,足足有22年陳。
額,綠茶不是要喝新茶,要趁鮮飲用嗎?
尤其是早春綠茶,喝的就是一口春日的鮮爽味。
跟陳年老臘肉似的老綠茶,它還能嘗到鮮?
再直接點說,這還能喝?
要不要提前準備胃藥,以防萬一?
這一連串的問號,估計看官們的心中也在好奇。
不過,賣家是這樣跟茶友說的。
「不論哪一類茶,存放時間久了都可以叫老茶,就像老烏龍,老白茶,老綠茶。」
「只要茶葉本身不發黴,不變質,都可以放心喝。」
「這款98年的老綠茶是當地一家專門做出口的茶廠,不經意間存下來的。」
「因偶然所得,數量有限,僅此一批,先到先得……」
三言兩語的話術,打消了茶友的大半顧慮,她後來就爽快買單了。
按那位茶友的說法,一來是真沒嘗過老綠茶的滋味,二來反正那盒茶不算貴,純屬滿足好奇心。
看到這,心下沉思,好奇害慘人啊。
茶作為入口之物,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拿自己的身體當成試劣質茶的小白鼠?
這種「無意間存下驚世老茶」的說法,在茶圈早已成了爛梗。
要知道,正規茶廠每年上新茶前,都免不了盤點庫存。
長期存茶時,還得安排專人定期檢查、抽查。
另外,倉庫的入庫、出庫,還得做專門登記。
而這連一批好茶,竟然都能存到遺忘的粗心茶廠。
保不齊他們連這款老綠茶的年份、來歷、品質,統統都弄錯,也不是沒可能啊。
《3》
第二,百年宮廷普洱熟茶
喝普洱的人,平時有三點愛好。
好古樹,好山頭,好年份。
之前,看到一張帖子。
原來是某位新手茶友,求眾人幫忙鑑茶。
點開圖片一看,赫然8個大字——百年宮廷普洱熟茶。
然後這底下的評論,徹底炸開了鍋。
路人1(調侃),宮廷級茶?難不成是以前給皇帝喝的?
路人2,你懂什麼啊,宮廷茶就是概念炒作。普洱是邊疆粗茶,哪朝哪代的皇帝能看得入眼?
路人3(老茶客科普口吻),宮廷茶唯一能代表的就是芽頭比較細,撒面好看。不過這宮廷熟茶不一定品質好,古樹茶發酵後能篩出「宮廷」,臺地茶發酵後也能篩出「宮廷」……
路人4(一語道破重點),百年熟茶?普洱做熟茶不是1973年之後的事嗎?別被人收智商稅。
路人5,樓上的淡定點,先看清楚。人家是標「百年(名企)宮廷熟茶。」
嘖嘖嘖,真是一出大戲。
不過要是,沒看到上面那條留言,還真容易讓人想歪了去。
畢竟這「百年宮廷普洱熟茶」8個燙金大字,著實顯眼。
而在中間,這像蚊子那樣小的(名企)二字。
稍微眼力不足,視力低於5.0的人,還真會直接忽略過去。
這樣的包裝,明顯就是故意引人遐想,誘人聯想,讓人直接會錯意!
話說回來,單是看一個茶葉包裝,誰也沒長著透視眼。
裡面的茶葉,品質是好是壞?誰也說不清楚。
不過可以肯定一點。
對茶界新手來說,買茶千萬為概念茶買單。
要當心,一不留神就中了套路!
《4》
第三,梅子味老白茶
梅子味,是白茶界爭議頗多的一種氣味。
其實,行業內已經多次對所謂梅子味、酸梅味、乃至美化過的「梅子香」一說,做出定論。
那就是,它們純屬茶葉受潮發酸的產物。
白茶本身的發酵程度,很輕微。
天然的茶葉風味,得到較好的原汁原味保留。
再加上,白茶加工的原則與宗旨,是儘量不破壞好茶豐富內質的前提下,將茶葉幹度控制在極低的水平。
低於7%,低於5%,甚至是更低。
乾燥乾爽的白茶,方才能在後期的儲存過程中,不斷進行良好的陳化與轉化。
愈存愈甘香,愈存放愈醇厚。
實現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茶生進階之旅。
含水量達標的白茶,在後期乾燥、密封、陰涼、無異味的儲存進程下,不會生出所謂的梅子味。
而是以乾燥的藥香、陳香、粽葉香、竹葉香、棗香(壽眉餅)常見。
當一款白茶受潮酸敗,水汽進一步作用後,才會生出所謂的梅子味。
若是列位看官們,對這番說法存疑。
那不妨,將所謂的梅子味老白茶,測一測含水量。
對照白茶國標的含水量規定,看看這類茶的幹度是否達標。
是真是假,一測便知。
然而,即便是如此,最近還是遇到有茶友說。
「道理我都懂,但我還是覺得梅子味老白茶很好喝啊。」
*&……%¥#!
一時語塞後,想起之前的劣質茶大測試。
此前為了拍視頻,專門到網上買了一批劣質茶。
有十幾塊一大包的茉莉花茶,也有黑乎乎明顯渥堆做舊的老白茶。
當時,左邊對著一款香氣妖豔衝鼻的茉莉花茶,右邊是一邊茶湯尚且清透的做舊茶。
同座試茶有人吐槽。
「偶買噶,現在竟然覺得做舊茶變好喝了。」
「那杯又苦又澀香沖天的茉莉花茶,消受不了,喝入口就難受。」
看到這,大家能看出個中名堂了嗎?
茶葉的好壞,是對比出來的。
當你在沒有遇到真正的好茶前。
也許會覺得輕微發酸,發酵受潮的白茶,尚且能入口,味道還過得去。
但是,當你遇到真正的好茶後。
便能切身體會,曾經滄海難為水的真諦!
《5》
收藏古玩老物件,得保持清醒。
不然,一旦選擇了盲從。
花高價,買回來的卻是假國寶。
砸在手上,著實吃虧。
同樣,喝茶的選擇,亦離不開理智。
人云亦云,盲從「老茶熱」,容易吃大虧。
而選名頭響,驚呆人的浮誇概念茶。
不如踏踏實實的關注一款茶葉的外觀,香氣,滋味。
喝茶清心,靜心,簡性。
別被外界的概念炒作裹挾,失去飲茶初心!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