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四川省成都市全面啟動建設智慧動監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將覆蓋全域生豬定點屠宰場。
「一頭豬出生28天左右即會佩戴電子耳標,相當於豬的身份證,從此伴其一生。監管部門只要掃描電子耳標,豬的出生時間、檢疫記錄、患病及治療經歷、死亡時間或銷售去向等信息隨時可查詢。」據四川省成都市農業綜合執法總隊長蔣德陽介紹,成都市從2016年起,創新運用物聯網和大數據,全面啟動建設成都智慧動監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以下簡稱智慧動監),構建了「全域物聯+責任網絡+全程監管」的監管模式,有力促進了畜產品來源可溯、質量可控、去向可查、責任可糾。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該系統由一個中心(成都智慧動監指揮中心)、兩個平臺(成都智慧動監信息平臺和政務雲平臺)、五大體系(動物標識物聯網體系、屠宰場實時監管體系、豬肉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監控體系和動物衛生網格化監管體系)構成,在生豬產業上率先實現了生產數據與監管平臺實時對接、視頻監控、智慧管理。
在成都智慧動監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通過被稱作「天網」的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實時查看全市生豬養殖、屠宰全過程各個節點的畫面。若發現異常,執法人員將進行突擊檢查。蔣德陽說:「全市每一頭豬的一生,共要經過四大環節,十二道關口。」
在養殖基地環節,把牢「三道關口」。標識關,全市生豬全部佩戴電子耳標,有效解決肉品溯源「最初一公裡」問題;檢疫關,監管人員掃描電子耳標,將來源、數量和畜禽標識相符作為出具檢疫合格證明的條件,並實行微信申報、平臺受理,檢疫原始記錄和檢疫出證等環節全程網上「流程運行、過程監管」;監管關,通過網格化監管系統,分類分級制定計劃,監管人員運用移動終端實時記錄、上傳《監督檢查記錄》等信息。
在屠宰加工環節,緊盯「四道關口」。入場關,通過動監天網對生豬入場、出場等關鍵點位實行全方位實時監控,並通過大門禁系統自動抓拍,實現入場查證驗物;靜養關,設置待宰圈智能小門禁,嚴格實行「限時靜養、定時屠宰」,出現異常情況,系統將實時啟動報警功能;檢驗關,利用智能金標分析儀,開展「瘦肉精」等殘留檢測,實時、真實、準確地上傳檢測結果,做到批批必檢;出場關,在合格的豬肉上綁定追溯晶片,憑「兩章、兩證、一晶片」入市銷售。
在無害化處理環節,設有「三道關口」。收集關,創新建立業主、無害化處理企業、保險公司和監管部門四方聯動的工作機制,保險理賠與無害化處置緊密掛鈎,實現病死豬和不合格產品100%收集;運輸關,車輛專用,使用車載GPS定位,實時在線監控;處置關,通過動監天網實時監控集中處置過程,確保徹底無害化處置。
此外,在執法監督環節還有「兩道關口」。責任關,系統集成了監管對象、執法人員、檢查檢測等基礎數據,實現網格監管信息可視共享、工作任務線上銜接、處置情況實時可查,變被動接受檢查任務到系統智能提醒及時出擊;查處關,綜合運用平臺系統追溯管理、流程運行、門禁以及天網等資源,提升了執法辦案的針對性和準確性。
目前,成都智慧動監已覆蓋成都全域所有生豬定點屠宰場,實現了肉品生產智慧監管、全程管控。蔣德陽表示,智慧動監是「網際網路+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有效實踐,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風險預警,讓執法監管工作由傳統的「反應型」轉變為「預報型」,有效應對了監管主體數量大、監管力量不足、監管手段匱乏等問題,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持續鞏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成果。(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