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直播帶貨也要算效益帳
一段時間以來,直播帶貨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幫助相關產品進入千家萬戶。但個別地區不惜高價請名人做直播,邀請費用和帶貨效益不成正比。貧困地區如何用好直播帶貨手段,實現產業發展、帶貨銷售的雙贏?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來稿,與讀者一道探討。
——編 者
不妨多些「土味直播」
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直播帶貨不再是明星的「專屬領域」。在廣袤鄉村,一批農民抓住機遇,把手機當成新農具,把直播當成新農活,以田間地頭為布景,以綠色生態為賣點,推銷農產品、售賣山裡貨,深受網友好評。
脫貧攻堅,農民是受益者,更是生力軍。從陝西省西鹹新區太平堡村80歲的賣杏奶奶崔淑俠,到廣東清遠市三才村的「鄉村新聞官」韋書貴,農民本色出鏡的「土味直播」,憑藉對真實生活的描述,對農產品種植全過程的還原,透著返璞歸真的生活氣息,也能夠撬動網友的新鮮感與消費欲。相比自帶流量的明星帶貨,引導廣大農民做產品「代言人」,同樣潛力無限,可施之長遠。
田間地頭、漁船碼頭是天然的直播間,但農戶化身主播還需苦練技能。近來,一些地方開展「村播計劃」,培養農村主播,提高帶貨能力,取得良好效果。這也說明,讓更多有潛力有意願的農民化身主播,必將更好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會吆喝」更須「酒漿美」
有同事為獻愛心,通過助農直播購買了一些水果,可收到貨後卻發現,味道並不像主播說得那麼好,還存在部分壞果。類似情況並不鮮見,個別地方過於注重「吆喝」,不惜花重金請名人直播帶貨,卻對產品質量關注不夠,有的甚至以次充好,不僅砸了牌子,更消耗了社會的愛心資源。
我們需要懂營銷、善宣介的好手,更需要懂市場、做產品的能人。畢竟,直播帶貨本質上還是市場交易行為,優化供給側、滿足市場需求才是根本。說白了,消費者為「愛」下單,只能持續一時;唯有做好產品,讓消費者為「質」下單,方為長遠發展之道。
修建冷庫,解決農產品保質期較短問題;暢通物流,解決「好貨運不出」的問題;完善產品篩選、產品追溯等機制,讓消費者買得安心、用得放心;樹立品牌意識,把好貨做出特色、做成精品……全方位提高產品質量,必須系統發力,優化產供銷鏈條。儘管說「好酒還得勤吆喝」,但把酒漿越釀越香,吆喝的底氣才越足。
對接市場是關鍵
少數貧困地區請名人直播帶貨,不賺反賠,結果令人遺憾。這也啟發人們反思:貧困地區作為市場信號較弱的地方,貧困群眾應該如何了解新業態新模式,進而學會與市場對接?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各地紛紛將資金、政策、項目等向貧困地區傾斜。面對直播帶貨這一發展勢頭良好的新業態,不少地方加大資金扶持,期待激發脫貧新動能。但直播帶貨畢竟屬於市場行為,存在盈虧的可能。有的地方粗放經營,不計算投入產出帳,有的地方依賴單位包銷,說到底還是缺乏市場意識。
小產品融入大市場,關鍵要靠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政府著力於完善基建、人員培訓、物流組織等工作,幫助貧困群眾做好擁抱市場的相關準備。相關市場主體在幹中學、在學中幹,不斷提升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不斷優化產品及服務。尊重市場規律、經受市場考驗,相關產品才能走上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的大道,為脫貧攻堅提供助力。
【來源:新華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