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鄉村社會,人們對於男女的區別看得非常重,也有一份自成系統、邏輯自洽的規定和說明,雖然其中免不了有些糟粕。但站在那個時代的環境下看,有些因此而生的民諺依然還是有些道理的。例如「男怕三更子,女怕午時辰」這句民諺,說明了什麼呢?此外,本文還列舉相關的兩句俗語跟大家說明。
一、男不三,女不四
在農村,傳統的說法是有兩類生日是值得大操大辦的,一個是孩子的滿月和周歲,另一類就是老人的壽辰了。但對於中年人來說,有些特定的日子不僅不值得大操大辦,甚至還是忌諱的。「男不三,女不四」說的就是這個現象——男人不過三十歲生日,女人不過四十歲生日?這是為何呢?原來「三」讀音接近「散」,男人過三十生日就意味著很可能感情受挫,孤苦一生。而「四」諧音「死」,會影響到後代的繁育和生存,這在農村都是大忌。雖然當今社會是崇尚科學的,但這句話在農村依然有市場。
二、男不碰呋喃,女不碰吡啶
呋喃和吡啶都是有機類化學物質,其中,呋喃具體來說就是呋喃類雜環,而吡啶則是吡啶類衍生物,這兩種物質都有著比較刺鼻的氣味,很多農村人認為這種物質會讓人噁心想吐,繼而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功能,特別是生殖系統功能。其中,呋喃會影響男性生殖系統,即影響精子的產生,而吡啶則會影響卵子產生。不過,這種說法已經被證明是不科學的,因此不必太過擔心。
三、男怕三更子,女怕午時辰
中醫上有著陰陽的理論,很多農村人也相信人的生辰八字,這與現在流行的太陽星座、月亮星座、上升星座其實是差不多的,人們也覺得生辰八字預示了一個人的未來。男人性屬陽,最忌在半夜三更陽氣最弱時出生,而女子性屬陰,相反,最忌在陽氣最盛的午時出生,往往在傳統的農村裡,這類男女會因為生辰原因而難以有比較好的感情歸宿,這種人為的原因會很容易反過來證實「男怕三更子,女怕午時辰」的理論,其實它是沒什麼科學根據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