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我們經常會看到在村頭,一堆人坐在一起聊半天,就連從地裡回來門口遇上了,也能聊很久,還有很多朋友基本上都是抱團農耕的,所以大家有什麼忙也會互相幫助,這也是傳統農村景象,也是為啥說農民之間很有情誼,但是總是有些人看起來「不合群」在以前的農村中,這類人總被人說內向沒出息,而現在卻流行「單打獨鬥」了。
以前是「抱團取暖」,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現在,抱團取暖已經不適用現在的社會了,幾個窮人在一起,更是越來越跨,可能會嘲諷你的想法,可能有的人會教你懶惰的習慣,特別是如果利益分配不均的話,更是容易影響的關係破裂,所以我們現在發現,很多「不合群」的農民,卻變成了村裡的有錢人,這是為啥呢?專家說出這三點原因。
原因一:沒了幫靠
在農村生活,最喜歡的就是串門聊天取樂,並且很多人都是親戚,都想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以總是有各種客氣話:有啥好事兒,可得想到你哥哥我、苟富貴,莫相忘等等,但是實際上農村就算發達了,也很難把親戚也帶的發達起來,所以很多朋友就是怕朋友發達了會忘記自己,所以都喜歡抱團,但是那些「不合群」的朋友,內心總是想著靠自己,所以成功的機率也就大些。
原因二:境界高了
很多抱團的人,大多都是閒人,並且人都是懶惰的,看別人今天沒去幹活,便自己也想偷懶,特別容易出現一種情況,自己興致高昂的準備做一件事兒,旁邊總是有人給你潑冷水,要麼就是沒事兒的時候叫你打牌,慢慢的懶散的習慣也就有了,並且對比在一起玩的朋友,更是容易自我滿足。而不合群的朋友,總是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自我人生的境界也比較高,想做什麼事情就做了,所以更多的機會去富起來。
原因三:想法多了
有些想法多的朋友,不願意和他人為伍,可能覺得沒有理解他的人,比如有些農村大學生去學了農業專業,很多農民不解並且笑他,但是在畢業之後,卻回家和家人承包了魚塘,養殖。利用了自身農民的優勢,利用國家的惠農創業政策,富起來也是理所應當,雖然別人覺得他「瞎折騰,不合群」但是只有自己知道想要的是什麼。
所以人在空閒的時候,沒必要報團取暖,多思考,畢竟人類的大腦真的是有著神奇的智慧,與其一些無用的交際,還不如讓自己變得更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