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許多不公平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其中男尊女卑這個愚昧的思想更是壓迫了女性幾千年,相應而來的就是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對封建制度下人們精神洗腦的俗語。這也是古人信奉的男女關係不二標準,其實這句話在古代也不完全就是勸奉女子無需讀書,只照顧好男人和家就好了,然而在後世它開始被不斷尋求最高價值認同的男子更換含義變來變去。那麼它都還有哪些含義呢?一起來看下吧!
關於這句話的出處有著不同的說法,在《詩經·瞻卯》中有著「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的句子,意思是禍亂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出自婦人那一方。後來就變成了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就會禍亂天下,即「女子無才便是德」。
還有著一種說法是出自於明朝的張岱,他在《公祭祁夫人文》中說,「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裡的眉公是指明代書畫家陳繼儒,但是關於陳繼儒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卻無法證明。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出自於張岱之口。因為他在文章中確確實實提到了這句話,而關於其他人說法的證據史料無記載。
在現代人的理解中,意思就是女子沒有才華就是一種好的道德品質,從字句上來看,這樣理解確實就是正確的。但是別忘了,這句前邊還有一句「丈夫有德便是才」。眾所周知無論現代還是古代,「才」和「德」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才華的不一定有優秀的道德品質。
舉個例子,一些浪漫的詩人,他們心裡都有著自己的理想世界,於是就導致在現實中因為和理想中的巨大差異,就會做出許多不道德的行為。例如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為了追求他理想中的愛人,對原配張幼儀冷漠到了極點,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
回到話題來看,如果按照現代人理解後半句的意思來理解前半句,意思是男子擁有道德就是自己的才華,顯然是行不通的。那麼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
要想正確的理解這句話,就要放在古代的語境中去理解這句話。清代的《隋唐演義》中曾提到這句話,不過它把「便」字當成「辯」字來理解,按照古代的語境來看,這樣的通假字確實是比較常見的。那麼這句話變成了什麼意思呢?丈夫能與人辯論才華就是道德的體現,女子不與人爭辯就是道德的體現。很顯然意思更要離譜,道德修養跟能不能與人爭辯中間不能是等號,因此這樣解釋也行不通。
然而如果把「拆」字換成「才」字呢?「拆」可以理解為拆散家庭,整個句子意思就是男子如果喜歡爭辯就是在拆散家庭,女子不拆散家庭就是最好的道德。這樣一解釋立馬就行得通了,古代都崇尚男子要心胸開闊包容萬物,自然不會和女人計較,如果要事事分清楚,喜歡和妻子爭辯,那麼無疑就是在拆散自己的家庭。而古代女子的價值觀可以用「賢妻良母」來形容,即「賢內助」才是最正確的身份,因此維護家庭的和諧,不拆散家庭就是女人最高的道德品質。
這句話在口口相傳的歷史中,上一句已經悄然消失。因此造成了這句「沒有才就是德」的變樣理解。當然如果只解釋這半句,這種說法無疑是最好的理解。不過如果加上前半句的話,自古以來就沒有完全正確的解讀。總的來說多數解釋都是古代男子為了達到自己在社會或家庭中的「高尚」地位,從而替封建制度「壓迫女性」。或許是男權社會男子在封建統治下沒有安全感,不得用「女子無才便是德」來刷自己的存在感。當然這種對古代男子思想齷齪的解讀,本是小編自己的看法,不知道你們認為全句應該怎麼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