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添上前半句竟然是古代男子為了這些

2021-01-21 文史撰家

在古代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許多不公平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其中男尊女卑這個愚昧的思想更是壓迫了女性幾千年,相應而來的就是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對封建制度下人們精神洗腦的俗語。這也是古人信奉的男女關係不二標準,其實這句話在古代也不完全就是勸奉女子無需讀書,只照顧好男人和家就好了,然而在後世它開始被不斷尋求最高價值認同的男子更換含義變來變去。那麼它都還有哪些含義呢?一起來看下吧!

關於這句話的出處有著不同的說法,在《詩經·瞻卯》中有著「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的句子,意思是禍亂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出自婦人那一方。後來就變成了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就會禍亂天下,即「女子無才便是德」。

還有著一種說法是出自於明朝的張岱,他在《公祭祁夫人文》中說,「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裡的眉公是指明代書畫家陳繼儒,但是關於陳繼儒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卻無法證明。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句話就是出自於張岱之口。因為他在文章中確確實實提到了這句話,而關於其他人說法的證據史料無記載。

在現代人的理解中,意思就是女子沒有才華就是一種好的道德品質,從字句上來看,這樣理解確實就是正確的。但是別忘了,這句前邊還有一句「丈夫有德便是才」。眾所周知無論現代還是古代,「才」和「德」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才華的不一定有優秀的道德品質。

舉個例子,一些浪漫的詩人,他們心裡都有著自己的理想世界,於是就導致在現實中因為和理想中的巨大差異,就會做出許多不道德的行為。例如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為了追求他理想中的愛人,對原配張幼儀冷漠到了極點,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

回到話題來看,如果按照現代人理解後半句的意思來理解前半句,意思是男子擁有道德就是自己的才華,顯然是行不通的。那麼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

要想正確的理解這句話,就要放在古代的語境中去理解這句話。清代的《隋唐演義》中曾提到這句話,不過它把「便」字當成「辯」字來理解,按照古代的語境來看,這樣的通假字確實是比較常見的。那麼這句話變成了什麼意思呢?丈夫能與人辯論才華就是道德的體現,女子不與人爭辯就是道德的體現。很顯然意思更要離譜,道德修養跟能不能與人爭辯中間不能是等號,因此這樣解釋也行不通。

然而如果把「拆」字換成「才」字呢?「拆」可以理解為拆散家庭,整個句子意思就是男子如果喜歡爭辯就是在拆散家庭,女子不拆散家庭就是最好的道德。這樣一解釋立馬就行得通了,古代都崇尚男子要心胸開闊包容萬物,自然不會和女人計較,如果要事事分清楚,喜歡和妻子爭辯,那麼無疑就是在拆散自己的家庭。而古代女子的價值觀可以用「賢妻良母」來形容,即「賢內助」才是最正確的身份,因此維護家庭的和諧,不拆散家庭就是女人最高的道德品質。

這句話在口口相傳的歷史中,上一句已經悄然消失。因此造成了這句「沒有才就是德」的變樣理解。當然如果只解釋這半句,這種說法無疑是最好的理解。不過如果加上前半句的話,自古以來就沒有完全正確的解讀。總的來說多數解釋都是古代男子為了達到自己在社會或家庭中的「高尚」地位,從而替封建制度「壓迫女性」。或許是男權社會男子在封建統治下沒有安全感,不得用「女子無才便是德」來刷自己的存在感。當然這種對古代男子思想齷齪的解讀,本是小編自己的看法,不知道你們認為全句應該怎麼解讀?

相關焦點

  • 女子無才便是德?
    本人女,陽曆1977年12月30日,八字:丁巳,壬子,辛酉,戊戌 曾經有朋友跟我說,你的八字在古代是個好八字,好命人,因為女子無才(財)便是德!那在現代呢?我的財運將會如何? 剛剛轉入了丁巳這個大運,正好是伏年吟,明顯感覺到事多了,壓力隨之而來,經常有股透不過氣來的感覺,走偏官大運真的壓力這麼大嗎?很是困惑!
  • 處世奇書《智囊全集》原文譯文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
    譯文:馮夢龍說:俗語說: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這話當然不對,就像麒麟雖然是吉祥之物,但不能捕鼠;鳳凰雖然是美麗的象徵,但不能獵兔,而像春秋時期申生這樣的仁孝,也不能代表他有治國定亂的才能。周朝最被稱譽的女子,首推邑姜,孔子讚賞她的才能不下於當時的所有功臣豪傑,聖人沒有因為邑姜的才能而貶損她的德行,所謂的才能,也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是無知,如果沒有才幹等於有德,那是否等於說天下那些無知的村姑村婦,都是德行高潔之人呢,就如同日月,男子如日,女子如月,月亮要藉助日光才能明亮,所以妻子向丈夫行芹,日落之後月光照明,因此女子是男子的輔助,這就是日、月的智慧和才能。
  • 古代女子浸豬籠後為什麼不逃生?與其發生關係的男子為啥不去救?
    看古代電視劇時,有些片段出現了浸豬籠的片段,你是否會想,女子浸豬籠後為什麼不逃生?與其發生關係的男子為啥不去救呢?首先,什麼是浸豬籠?在古代,如果發現訂婚或已經結婚的女子在外面有染,或者發生曖昧關係。被發現後,經過族長或德高望重的人確定後,會把女子關在豬籠裡,投入水中淹死,這就是所謂的浸豬籠。古代女子浸豬籠後為什麼不逃生?古代女子浸豬籠後為什麼不逃生,首先我們得知道,想要逃生,必須具備以下技能,會遊泳,有力氣,能憋氣!首先,得會遊泳。我們知道,古代講究三從四德,女自無才便是德,大門不邁二門不出等。
  • 古代女子出嫁怎麼鑑別是否是「完璧之身」?這個方法最為簡單
    古代女子出嫁怎麼鑑別是否是「完璧之身」?這個方法最為簡單文/歷史的佼佼者話說女人要守身如玉,因此一個女子的貞操是十分重要的,古代女子的貞操甚至比她的生命還重要,而現在即使社會環境開放了,但在人們心中女子的貞操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 古代俗語:「男子難得三更子,女子難得正午時」,背後是啥說法?
    古代俗語:「男子難得三更子,女子難得正午時」,背後是啥說法?俗語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有的俗語具有深刻意義,有的俗語卻是封建迷信。因此,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我們在對待俗語的態度上首先就是要客觀看待。不過,俗語現在在城市中並不多見,反而在農村地區還是經常出現。
  • 古代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是啥意思,你是幾時出生?
    古代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是啥意思,你是幾時出生?文丨蟈蟈論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獨特的存在,比如聞名世界的功夫,現在很多人提起中國都會想起中國功夫。但是我們還有許多其他的文化沿著歷史的長河流傳至今,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俗語。
  • 古代女子,為了貞潔名聲,會做出哪些舉動?這幾個故事令人感動
    在我國古代,也有不少女子因過於「貞潔」做出不可挽回的事,實在是可惜了。秋胡戲妻導致妻子投河而亡京劇中有一段戲名為《秋胡戲妻》,故事題材取自《列女傳》,其中是這樣記載的:男子秋胡娶妻僅僅五天就遠走他鄉去做官了,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在回家的路上見到一採桑婦人。只見這婦人容貌清秀身材姣好,秋胡動了心,便上前去調戲一番。
  • 女子無才便是德?看聖經中女性如何活出自己的命定
    中國有句古語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但聖經的價值觀卻與屬世觀有所不同。神看重女人,讓女人成為幫助者不意味著女人可以無才。姊妹們從聖經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與價值,活出神創造女人時所賜予的獨特的命定,在這個時代顯得非常的重要。
  • 女子戴耳環只是為了好看?在古代,女子留男子過夜會用耳環作紀念
    在現代,很多女性都有戴耳環的習慣,而她們戴耳環大多都是為了好看,但是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耳環的出現,據考證,最早帶耳環的年代能追溯到5000年前。但是耳環最開始也並不叫耳環,作用也不是為了好看。而在那個時候,耳環也不是為了好看才戴的。東漢的劉釋認為「璫」是從蠻夷那裡傳過來的,因為深受大家喜愛,所以「璫」成為了一種常見的飾品。而且在古代,不僅女子會戴耳環,男人也會戴,詩經裡面也曾說過,迎親的男子總是會用耳朵上戴耳環裝扮自己,足以說明在當時,戴耳環是一種流行。
  • 俗語「勾頭女子挺胸漢」是啥意思,其實下半句才精彩,漲知識了
    比如我們本期要說的俗語「勾頭女子挺胸漢」,我們乍一看好像在說女子和男子的體型,但是具體什麼意思卻鮮為人知。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同樣的精彩,上半句和下半句結合在一起來品讀,才能準確把握這句俗語的內涵。勾頭女子挺胸漢我們首先來看俗語的上半句,這裡的「勾頭」是頷首的模樣,說的是古代女子微微低頭的模樣。
  • 俗語「兩腮無肉,必定難鬥」,後半句同樣精彩,卻少有人知
    在筆者看來,爭論是大可不必的,客觀的看待古今文化才是應有的態度。只有置身其產生的時代背景下才能明白其產生是客觀必然的。就拿古時候的相學文化來說,我們不可否認其確實有著嚴密的邏輯關係,而古代名家的相關著作也確實有著不少的實踐案例,之所以會被今人嗤之以鼻,還是因為相學本身內在聯繫龐雜且過於晦澀高深,常人難以企及。
  • 老人常說:「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才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老人言》中有一句相當經典的俗語——「海水不可鬥量,人不可貌相」,相信這句話大家都已經聽說過了,這句話的意思也很好理解,也就是說光從一個人的外貌,是無法看出這個人的內心本質的,只有相處久了,才可以洞察人心。在古代,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些人才輔助自己上位,因此察人很重要。
  • 情侶大街上「鬧變扭」,旁邊男子回頭一看,上前就一腿把女子踹飛
    導讀:情侶大街上「鬧變扭」,旁邊男子回頭一看,上前就一腿把女子踹飛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啊,最近又出現了一件正能量事件,如果大家遇見此事,要學學旁邊這個男子的作風。旁邊的男子聽到巴掌聲回頭一看,迅速上前就一腿把女子踹飛!為什麼要踹飛女子呢?原來,剛回頭的男子看到女子前面正有一輛車飛速奔來,旁邊的男子看見車速這麼快,肯定剎不了車,男子上去就是一腿把女子給踹飛,踹到安全區域。女子奔來想罵男子的,看到一輛速度很快的車度過後,頓時起身感激踹她的男子。然後憤怒的跟男友提分手,畢竟施救的不是男友,可以說男友見死不救!
  • 俗語「兩腮無肉,必定難鬥」有理嗎?祖宗經驗之談,後半句也經典
    俗語「兩腮無肉,必定難鬥」有理嗎?祖宗經驗之談,後半句也經典我國千百年的文化發展當中,我想中國文化也已經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存在了,即便是在我們生活當中,每個人周圍也都是被各種的文化禮節等充斥著。提到古代文化,很多人想到了封建思想,可其中還真是有諸多的一些個精華所在,就好比民間俗語,在很多人看來,有些個俗語讓人聽著就有些粗鄙,但試想這些個民間的話語怎麼就能夠歷經千年而仍舊川流不息,很顯然那還是有他們的過人之處的,接下來我們就來學學其中的一句話,那就是「兩腮無肉,必定難鬥」,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這句俗語呢?
  • 老公在古代竟然是這樣的意思,你們還敢問你丈夫叫老公嗎?
    老公在古代竟然是這樣的意思,你們還敢問你丈夫叫老公嗎?結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男女雙方經過長時間磨合,這期間會吵架,冷戰,恩愛,等這段時期走過後便是結婚,兩人通過長期的努力與堅持從兩家人變成一家人走進婚姻的殿堂這是多麼神聖而又幸福的一件事。
  • 古人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下半句十人九不知,說中女性的弱點
    這些俗語也是中華文化中國的一部分,對於這些俗語,我們作為後人應該知道其中的道理,理解其中的意思,這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比如古人就說過這麼一句話「英雄難過美人關」,也揭露的人的本性,但是很多人只知道這一句,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只是很多人不知道。
  • 中華古代女子別稱
    女子:二字為古今通稱,泛指所有女性。」《論語·陽貨》:「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后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女子。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
  • 俗語「臉上橫肉為兇者」,下半句才是精髓,道出老祖宗識人之術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農村俗語就是俗語「臉上橫肉為兇者」,下半句才是精髓,道出老祖宗識人之術。當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初步接觸一個人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通過自己的第一印象,來判斷這個人是否值得交往,雖然說「以貌取人」是對人的不尊重,但是正所謂「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是息息相關的。
  • 為何古代女子都害怕被浸豬籠?誰會受刑?學者:太殘忍了!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對女子有很多約束,並特別制定了「七出」來約束女子的行為,「婦有『七去』:不順父母(此指公婆),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這些準則在這裡擺明了讓女子不得不依附與男子才能生存。
  •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更是經典,老祖宗的識人智慧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更是經典,老祖宗的識人智慧我們常常說「面由心生」,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當今社會,很多人分辨一個人是否善惡,往往都是通過觀察他的面相來做出判斷。在在明代奇才馮夢龍的經典拙作《智囊全集》中就曾經提到過:"海水不可鬥量,人不可貌相"。意思是說想要徹底看清一個人,還需要跟他有長時間的接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