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初編於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譯文:馮夢龍說:俗語說: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這話當然不對,就像麒麟雖然是吉祥之物,但不能捕鼠;鳳凰雖然是美麗的象徵,但不能獵兔,而像春秋時期申生這樣的仁孝,也不能代表他有治國定亂的才能。周朝最被稱譽的女子,首推邑姜,孔子讚賞她的才能不下於當時的所有功臣豪傑,聖人沒有因為邑姜的才能而貶損她的德行,所謂的才能,也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是無知,如果沒有才幹等於有德,那是否等於說天下那些無知的村姑村婦,都是德行高潔之人呢,就如同日月,男子如日,女子如月,月亮要藉助日光才能明亮,所以妻子向丈夫行芹,日落之後月光照明,因此女子是男子的輔助,這就是日、月的智慧和才能。當太陽照耀的時候,月亮肯定是隱晦的,那麼只要有一個照耀天空就可以了,何必有兩個呢。
這就是我編集"閨智"部的原因,編集"賢哲"卷,是為了與愚蠢者相區別;編集"雄略"卷,是為了與其他婦女相區別,至於呂后與武則天的智慧,那是專橫而不足為訓,而靈芸一類人的智慧在於技巧,上官一類人的智慧在於文採,都是細枝末葉,不足稱為智慧,只是一種術業,至於這些不是專橫、不是心計的,稱為才能也可以,稱為德行也可以,至於孝婦烈女一類,已載於史冊,如同婦女中的麒麟和鳳凰,而研究智慧的人一般都不把他們置於此類人之中。
馮子曰:智何以名雜也,以其黠而狡,慧而小也,正智無取於狡,而正智或反為狡者困;大智無取於小,而大智或反為小者欺。破其狡,則正者勝矣;識其小,則大者又勝矣,況狡而歸之於正,未始非正;小而充之於大,未始不大乎,一餳也,夷以娛老,蹠以脂戶,是故狡可正,而正可狡也,一不龜乎也,或以戰勝封,或不免於洴澼,是故大可小,而小可大也,雜智具而天下無餘智矣。難之者曰:大智若愚,是不有餘智乎,吾應之曰:政唯無餘智,乃可以有餘智,太山而卻撮土,河海而辭涓流,則亦不成其太山河海矣!"雞鳴狗盜,卒免孟嘗,為薛上客,顧用之何如耳。吾又安知古人之所謂正且大者,不反為不善用智者之賊乎,是故以"雜智"終其篇焉,得其智,化其雜也可;略其雜,採其智也可。
馮子曰:成大事者,爭百年,不爭一息,然而一息固百年之始也,夫事變之會,如火如風,愚者犯焉,稍覺,則去而違之,賀不害斯已也,今有道於此,能返風而滅火,則雖拔木燎原,適足以試其伎而不驚,嘗試譬之足力,一裡之程,必有先至,所爭逾刻而,累之而十裡百裡,則其為刻彌多矣;又況乎智之遲疾,相去不啻千萬裡者乎,軍志有之:兵聞拙速,未聞巧之久,夫速而無巧者,必久而愈拙者也,今有徑尺之樽,置諸通衢,先至者得醉,繼至者得嘗,最後至則幹唇而返矣,葉葉而摘之,窮日不能髡一樹;秋風下霜,一夕零落:此言造化之捷也,人若是其捷也,其靈萬變,而不窮於應卒,此唯敏悟者庶幾焉,嗚呼,事變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審矣,天下亦烏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哉。
千古大帝康熙、乾隆更是將《智囊》稱為"國之利器",在治國安邦中充分利用其中的智慧來應對各種問題,同時也對此書倍加珍愛,還只準內部傳閱,不允許外傳。
一代名臣紀曉嵐更將它倒背如流,遂練就了一口鐵齒銅牙,妙語連珠的技能。
中年人都應該讀一讀《智囊》,讓你的下半生逆風翻盤
當代中年人的生活很苦,想要穩定的日子,卻滿心疲憊。一方面要面臨被裁員的風險,另一方面還要和當下的年輕人競爭。
因此很多人都說,人一旦到了中年,就開始走下坡路。
真是這樣嗎,不是。仔細觀察這個時代,你會發現很多人即使到了中年依然順風順水,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反而厚積薄發。
你和他們的區別在哪?難道真是他們比你更努力工作嗎?不是。這些人之所以能持續精進,在於他們好學,有著充足的閱歷和智慧。
他們都愛看書,喜歡把書中的智慧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牛頓說這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而《智囊全集》就是這樣的一本書,非常適合中年人閱讀。這些小故事有大謀略,也有小把戲,也有才華,有內涵,也有機敏,在你閱讀的過程中越琢磨越入味,會讓你有醍醐灌頂、受益匪淺的感覺。
《智囊》雖然年代久遠,甚至網友都認為它很老套。但認真閱讀你會發現書中的智慧在當代依然適用,有時候只不過是更加學術化了。
雖然很多人都說看不下去,其實是沒有靜下心來。對於書中的故事,作者馮夢龍都詳細進行點評,非常的直白有趣,只要細細品讀就能發現其中的樂趣。
智囊全集
我在閱讀的時候,也逐漸學會了明辨是非、識人用人的智慧,同時這本書還帶給我足夠的自信。
《智囊》分上、下兩冊,推薦的這一版有文言文與現代文對照,讀起來絲毫不費力。這是一套精裝版,原價119元,現在79元就可以拿走。
也就是一頓飯的錢,卻可以購買一套智慧之書,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