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官喝酒誤事,諸葛亮卻稱他為社稷大才,結果此人為蜀漢續命30年

2020-11-29 小宋古事匯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是李白在《將進酒》中發出的感慨。

自古以來,古人雅士、鄉紳富豪大多都對酒情有獨鍾。而與酒相關的詩詞、典故與名人軼事,更是數不勝數。可凡事都有兩面性,酒能讓文人墨客直抒胸臆,也能讓他們忘乎所以,因此不少人都曾酒醉誤事。

說到這,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名士,他就是三國時代的龐統。按照小說演義的描寫,龐統因為相貌醜陋不受劉備重視,被打發到一個小縣城做事。正因如此,龐統心中不滿,只好整日酗酒,耽誤了不少政事。直到張飛趕到,龐統這才展示出了自己的驚人才華,最終得到劉備重用。

可在正史《三國志》的記載中,這個酒醉誤事的主人公,並非是龐統,反而是一個令大家都沒想到的人。此人,便是蔣琬。《三國志·蔣琬傳》記載:

「先主嘗因遊觀奄至廣都,見琬眾事不理,時又沈醉,先主大怒,將加罪戮。」

原來,這個看上去恢弘大氣的蔣琬,在年輕時期也有這麼一件「黑歷史」。至於其中曲折,倒是與小說中差不多。蔣琬這個人,從小便很聰明,才思敏捷,而且做事光明磊落,有著不凡的氣度。

年輕時期的蔣琬,德才貌都是一等,在自己的家鄉也非常出名。後來劉備入蜀,蔣琬也跟隨他來到成都。但蔣琬等啊等,始終不見劉備對他的重用。想想也不難理解,劉備此時正在爭取益州士族對他的支持,自然難以將太多利益分給荊州士族。

到最後,蔣琬也只是擔任了廣都縣的縣長。懷才不遇,讓年輕氣盛的蔣琬十分鬱悶。在任期間,他整日酗酒,耽誤了不少政事。而且更倒黴的是,他被劉備抓了個正著,就像員工上班摸魚,剛好被老闆發現一樣。

見此情景,劉備大怒,要將蔣琬處死。這時,諸葛亮聽說了這件事,連忙去見劉備:

「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裡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

諸葛亮的意思是:蔣琬這個人特別有才華,並非是區區百餘裡的小縣城能容下的。

有意思的是,後來龐統不受重用,魯肅特意給劉備寫了封書信,也是說龐統「非百裡之才」。或許是這個巧合,羅貫中先生便把這個橋段給按在了龐統身上。

言歸正傳,儘管諸葛亮極力推薦蔣琬,但此時的劉備依舊不想放過蔣琬。至於其中原因,還是與之前說的一樣:此時正是以法正為首的東州士族得勢,荊州士族當時的話語權難免遭到了削減。

後來,法正擔任蜀郡太守期間,曾經公報私仇,有人向諸葛亮舉報,可後者也沒能說什麼。這些事實都說明一點:劉備強勢之時,荊州士族的話語權並不像世人中所想的那樣「言聽計從」。

話雖如此,劉備還是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為了不讓荊州士族寒心,只是將蔣琬免去了職務。此時的他,或許對蔣琬的才能還不是很信任。不過,到了建安二十年(219年)之後,隨著法正去世,東州士族在蜀中的影響力減弱,劉備便更傾向於諸葛亮的意見。

於是這一年,蔣琬入蜀,並順利進入中心部門,當了尚書郎。蜀國的文臣裡面,尚書令算是二把手或三把手,因此作為尚書令副手的尚書郎,也有資格參與各種機密會議。當然,能讓蔣琬順利躋身中樞,自然是諸葛亮在背後發力。原因無他,蔣琬年輕時的表現,與諸葛亮當初非常類似。

果不其然,後來的一切都證明:蔣琬的確成為了蜀國的中興之相。

別看蔣琬行事低調,但他卻很有能力。劉備在外徵戰,諸葛亮將後勤問題處理地十分到位。而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所需糧草一應器械,也是由蔣琬來安排的。在諸葛亮死後,蔣琬採取雷霆手段,鎮撫了朝堂內外;且更加可貴的是,蔣琬竟然能主動放權,將朝政大權全部交給了費禕之後,自己親自跑到了漢中坐鎮。

正是因為蔣琬的大氣,東州士族與荊州士族的關係也逐漸親近,蜀國內部不至於亂成一團。蔣琬與費禕一個主外一個主內,蜀國自然有條不紊地發展了起來,從而有了中興的氣象,可以說是蔣琬的力挽狂瀾,在諸葛亮死後依舊為蜀漢撐起了30年國運。

在蔣琬為相期間,魏吳兩國都對他給予很高的關注度。

不難發現,如果劉備當年執意處死了蔣琬,那麼蜀國日後的發展,還是會受到很大影響的。好在,諸葛亮慧眼識人,劉備也能順坡下驢。

好書推薦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歷史上很多故事,對於現代的我們而言依舊極具啟發作用,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多讀一讀史書。

曾國藩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年輕時期的曾國藩甚至可以用「愚笨」來形容。他能以庸才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

可見,讀書真的能啟迪智慧。

在曾國藩的書桌上,就常年擺著這本奇書——《智囊全集》。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嵐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為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

杜月笙得到這本書之後如若至寶,因為他識字不多,就讓人邊讀邊講解,經常聽得如醉如痴,感慨說:「讀懂這本書,才算讀懂了社會。」

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很多企業的老總也都喜歡讀這本書,萬達集團的董事長王健林就非常推崇這本書,從中學會了很多道理智慧,他也將這本書推薦給萬達高層誦讀。

《智囊》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一部智慧故事總集,全書收錄了上訖先秦下至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然後再進行解讀,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讀這本奇書,不過原版的乃是文言文敘述,理解難度較大。筆者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諸葛亮七星燈續命術,背後有何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續命
    作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人生用傳奇二字來形容,但更長。諸葛亮號臥龍這個詞,只是典型的時間,它是不是一個正式的諸葛亮臥虎藏龍一個很好的說明。諸葛亮一直是著名的足智多謀,所以之前他知道為什麼「七星燈」死了沒有續命為自己,也突然要亮起來的是「七星燈續命」是什麼意思?難道真的有可能延長呢?
  • 諸葛亮生前一計,真的讓蜀漢多存活了幾十年!
    諸葛亮,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誠和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的智慧是高超的,他為蜀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劉備活著的時候,他忠實地跟著劉備。劉備去世後,他忠誠地幫助了他的兒子劉禪。可以說,因為有了孔明,所以才會存在蜀漢,那麼如果沒有他,將會是什麼樣呢?
  • 魏延並非諸葛亮所說的反骨之人,他是忠心於蜀漢劉備的武將
    當年漢中一戰魏延可謂是大殺一切,成為劉備心目當中最想要發展的一位武將了。根據歷史記載,他們對魏延的評價幾乎完全都是正面的,並不像小說當中,魏延是一個反派的人物。他雖然不在劉備的五虎上將之列,但是他的能力完全不亞於這些武將。他是可以和關羽相提並論的人物,我們就可以得知魏延的武力值了。很多人將其定義為一個反叛之人,筆者認為有一些片面的成分,接下來我們就對魏延展開一番討論。
  • 蜀漢滅亡後,諸葛亮後人去哪裡呢,現如今在哪裡?
    這裡以鍾池為中心,有八條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地土崗,登高俯望,整個村子的平面布局宛若一張「八陣圖」。  而八陣圖,則是諸葛亮發明的神奇陣法。沒錯,這做與著八陣圖有著某種關聯的小鎮就是我國有名的諸葛八卦村。住在這座村子裡的居民,則是三國史上赫赫有名的謀臣諸葛亮的後人。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因著劉備的三顧茅廬,一生為劉備所重用。
  • 杜甫為諸葛亮寫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三國亂世,諸葛亮出山助劉皇叔建蜀漢政權、定蜀都天下,其才華、品質皆為無數後輩所歌頌敬仰。歷史上為諸葛亮頌功名的不少,但卻有一人如唐朝詩人杜甫一般敬仰丞相大義。杜甫一生中為諸葛亮寫下二十首多詩歌,一言一句中皆是透露出對丞相深厚的懷念和崇拜之情。被譽為「詩聖」的杜甫在詩歌上成就自然不凡,而他為諸葛亮寫下的一首詩歌更是留下了14字的千古名句,至今為中學生所字字朗讀、品味。
  • 「成都人諸葛亮」與四川的不解之緣
    次年五月,東吳將領陸遜以火攻大破蜀軍,劉備逃回白帝城,將白帝城改為永安。諸葛亮得知劉備兵敗,說道:「法孝直(法正字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3]由此可見,諸葛亮對劉備此敗的感受是很深的。他可能已經預見到蜀漢基業的某種危機。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劉備在白帝城病重,叫人從成都召來諸葛亮。
  • 姜維死後83年,一封23字的密信突然現世,世人感嘆:諸葛亮可以瞑目了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他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他能文能武,足智多謀的人,被稱為「隴西奇才」。他實際上屬於「二進宮」之人,他原本是曹魏天水參軍,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時,用計生擒了他,在諸葛亮的「厚待」下,他選擇了歸降。他歸附蜀漢後,諸葛亮對其青睞和器重有加,先封其為將軍,後來又升遷為中監軍、徵西將軍。
  • 諸葛亮一生收了三個徒弟:一麒麟、一狗、一豬!而最想收四徒弟
    諸葛亮是三國歷史少有的天才政治家、傑出軍事家和千古名相,是三國所有名人中,名氣最大,流傳最廣的人,蜀漢政權雖然是劉備建立的,但是沒有諸葛亮的輔佐,劉備是不可能成功的,劉備深知諸葛亮的為人,所以在臨終前,把整個蜀漢政權、江山社稷以及兒子劉禪都託付給諸葛亮。
  • 益州疲弊的罪魁禍首,史上最敗家的丞相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本就已經廣受讚譽,被杜甫、嶽飛、康熙帝等名人視為偶像,而進到小說當中,諸葛亮就更是神鬼莫測、多智近妖了。在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能設壇借東風、能設石兵八陣困住陸遜,甚至能用七星燈為自己續命,簡直就是神仙般的存在。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有過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孟獲、造木牛流馬等著名事跡。
  • 楚頃襄王的一生:從昏聵誤國到挽救社稷,為楚國續命40年!
    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不聽昭睢、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秦昭襄王逼迫他割地保命,被楚懷王嚴詞拒絕。秦無法達成挾持楚懷王輕鬆拿到楚國領地的夙願,無奈下只能一直囚禁楚懷王。楚懷王被扣留期間,楚人立太子為王,是為楚頃襄王。就本文所要說得楚頃襄王來說,同樣是一位經歷跌宕起伏的君主。
  • 姜維死後83年,一封密信現世,於是世人嘆息:諸葛亮果然沒看錯人
    諸葛亮曾經稱讚他道:「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諸葛亮可能會這裡面有吹捧的嫌疑,可是連他的對手鄧艾、鍾會對他的評價也很高,這就可以說明問題了。「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這幾句話是鍾會曾經勸降姜維的時候寫的。
  • 劉備永安託孤,有考驗諸葛亮的意思嗎?他是否真的信任諸葛亮
    會不會是劉備設下的計謀,以此來試探諸葛亮的忠心呢?白帝城託孤的先決條件是,蜀漢快亡了。1、夷陵之戰後,蜀漢已經內外交困。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帝國,以此延續被曹丕滅亡的東漢帝國。兩年以後,也就是公元223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戰敗,蜀漢帝國元氣大傷。此時叛亂四起,內外交困之下,劉備不得不將諸葛亮從成都叫到白帝城。
  • 諸葛亮生在山東,為官在四川,為何後人在浙江,這段往事少人知道
    諸葛亮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但是很多人對諸葛亮的子孫後代都不甚了解。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是山東沂南縣人氏,後來跟著劉備走南闖北建立蜀國,並在成都為官,然而他的後人卻都聚居在浙江的一個神秘村莊……這背後究竟有什麼鮮為人知的歷史秘聞呢?如果您也感到好奇,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 他到底算不算是「蜀漢」後期的庭柱?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本來沒打算叛變的姜維被自己人誤會,被逼投降諸哥。沒想到這樣一次誤會,卻給蜀漢帶來了一根擎天支柱。後期的蜀漢,人才凋零,除了諸葛亮獨立支撐國家以外,再也找不到另外的人可以獨當一方。
  • 姜維志大才疏,卻是蜀漢唯一依靠,只因為棟梁的死恐怕和他有關
    提到蜀漢政權的時候,我們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劉關張三兄弟,他們的義薄雲天與匡扶漢室的志向一直是人們稱頌的對象。但是實際上蜀漢作為政權存在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劉禪在位的時代。劉禪在做皇帝的時候,他的表現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一般被叫做四相時代,即由諸葛亮,蔣琬,董允和費禕四人擔任丞相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裡,蜀漢的內政都由他們來總管,朝政秩序也相對穩定。不過在費禕去世之後,姜維就成為了蜀漢最為倚重的大臣,和前面四位丞相相比,姜維在內政方面的水平本就不足,他還長期投身北伐戰爭,並沒有在成都輔佐劉禪。
  • 七星燈續命原理是什麼?諸葛亮失敗,明朝一人憑此神技平定中原!
    小編看到這時有一個疑問,這七星燈真的能夠延續生命嗎?他又是什麼原理呢?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其尤擅於佔卜星象和奇門八卦。在南陽跟隨水鏡先生學習的時候就曾修習過問仙求道之術法,而在這其中就有七星燈續命這一內容,所以諸葛亮在五丈原時也便想以此來延續生命。
  • 他素有名望,能輕鬆破解諸葛亮設下的八陣圖,為何一生不曾入仕?
    只可惜諸葛亮對夷陵之戰的戰敗早有預料,他預先設下一個大陣,將陸遜與東吳大軍困於陣中,這個大陣,就是八陣圖。其實八陣圖並不完全是虛構出來的,它是真實存在的。在《三國·蜀志·諸葛亮傳》中曾有記載:「亮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
  • 七星續命燈:諸葛孔明的續命神術與古人的星鬥崇拜
    各位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出師不利,且多年為蜀漢勞心勞力導致陽壽將近。為了繼續幫助蜀國完成統一大業便在大帳中設好了七星燈使用續命的方法延續生命,但是卻在關鍵時刻出現了意外。由於上將魏延著急上報軍情,情急之下失誤碰翻主燈導致諸葛丞相增壽失敗,諸葛孔明依然去世,續命燈也沒有救得了他。《三國演義》中有關「南鬥注生,北鬥注死」的說辭:孔明曰:「吾素諳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執皂旗,穿皂衣,環繞帳外;我自於帳中祈禳北鬥。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如燈滅,吾必死矣。閒雜人等,休教放入。凡一應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運。」
  • 諸葛亮哪裡人 諸葛亮是哪裡人
    ,最近還舉辦了諸葛亮誕辰1839周年紀念活動,成立諸葛亮文化研究會。他們稱18本史書中有記載,天興村還保留了他出生時的窯洞。但是據歷史記載,諸葛亮是在漢靈帝光和四年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要知道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 諸葛亮怕魏延的「反骨」,才不用子午谷奇謀?
    公元220年,關羽被曹魏、東吳打敗。劉備對荊州的控制權完全喪失了。從公元221年到222年,劉備為了奪回荊州而襲擊東吳。結果,劉備幾乎被殲滅,蜀漢的生命力受到極大損害。223年,劉備一命嗚呼。劉備去世前後,蜀國國力衰弱,內部矛盾巨大,局部叛亂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