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疲弊的罪魁禍首,史上最敗家的丞相諸葛亮

2021-01-09 煮酒君

提到我國古代最有智慧的人,相信很多人會想到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作為"武廟十哲"的一員,諸葛亮在漢末亂世可謂十分出眾,戰略上,他制定三分天下的目標,為迷茫的劉備提供了奮鬥方向;政治上,他治理蜀地多年,事必躬親、細緻認真,為人清正廉潔,政績卓著;軍事上,他南徵南中,北伐曹魏,既掃除了潛在的威脅,又在最初的北伐中讓人看到了漢室復興的希望。

歷史上的諸葛亮本就已經廣受讚譽,被杜甫、嶽飛、康熙帝等名人視為偶像,而進到小說當中,諸葛亮就更是神鬼莫測、多智近妖了。在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能設壇借東風、能設石兵八陣困住陸遜,甚至能用七星燈為自己續命,簡直就是神仙般的存在。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有過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孟獲、造木牛流馬等著名事跡。在小說的影響下,諸葛亮智絕的形象深入人心,許多人眼裡他儼然是智慧的象徵。

不過,卻有另一種觀點認為,諸葛亮同時也是史上最敗家的丞相。

我們知道,三國指的是曹魏、蜀漢和孫吳,其中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不管從領土、人口還是經濟實力都遠遠比不上其它兩國。

原本按照諸葛亮的設想,蜀漢應該和孫吳合作來對抗曹魏,但劉備卻因為大將關羽被孫吳襲殺而大舉東徵,結果白白損失數萬兵馬,自己也不久後病重去世。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成為了蜀漢政權的實際掌權者,他一面整頓內政、厲兵秣馬,一邊制定了先平定南方再北上徵伐的戰略。

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南徵,輕而易舉便平定了孟獲等人發動的叛亂,此戰過後,諸葛亮又很快將目光放到了北方的曹魏上。第二年,曹丕去世,年輕的曹叡繼位,諸葛亮認為時機大好,於是立刻點齊兵馬北上。臨行之前,他寫下了著名的《出師表》向後主劉禪表明自己的忠心,並提醒他自己在朝中時要如何行事。

在《出師表》的開篇,諸葛亮便向劉禪說明了當時的情況,那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劉備時期,益州已然因為連年的戰爭導致百姓疲憊、民生凋敝,即使如此,諸葛亮還是堅持北伐,並不惜舉全國之力來支撐這一事業。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成功使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可惜的是,因為馬謖失守街亭,第一次北伐以損兵折將、無奈撤兵告終。第一次的失利讓諸葛亮痛定思痛,他總結經驗教訓,在當年冬天再度領兵北上,但是這次,他又遇上了以守城見長的郝昭。面對郝昭,諸葛亮使出了畢生所學的攻城之法,但都被一一化解。

諸葛亮連續進攻二十多天卻沒有得到進展,只好在糧草不繼後選擇了退兵,這次北伐消耗了大量物資,卻最終徒勞無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北上之前,諸葛亮曾經再度上表後主,這就是《後出師表》。在此表中,諸葛亮頗為無奈地寫道:"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對於蜀漢的國力,作為丞相的他比誰都清楚,但他也知道想要保全蜀漢,只有主動北伐以求生機。

總之,在經歷數年沉澱後,諸葛亮於建興九年(231)第二次兵出祁山,這次蜀漢軍隊儘管斬殺了名將張郃,但還是因為糧草不足被迫撤離。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諸葛亮在佔領區屯田來自給自足,打算打持久戰。然而,長期的高負荷工作和對各項事務事無巨細的操心壓垮了本就文弱的蜀漢丞相,他於建興十二年(234)積勞成疾,不久病死。為了完成先帝託付的匡扶漢室的大業,諸葛亮先後五次出兵北伐,可惜的是次次都沒能取得太大的進展,從結果上看甚至只是徒增了軍費的支出。

劉備剛剛去世時相比,諸葛亮去世時的蜀漢已經經歷了數次北伐的"摧殘"。從軍事方面來看,兵員數量減少、經驗豐富的老將老兵大多死傷;而在民生方面,許多民眾因賦稅逐漸沉重和親人趕赴戰場承擔起了更加巨大的生活壓力,這無疑是不利於蜀漢發展的。

許多人認為是諸葛亮的執意北伐導致了蜀漢國力大大受損,於是給他扣上了敗家丞相的帽子。

不過,筆者認為諸葛亮看上去的"敗家"是因為遇上了實力確實強勁的曹魏,才顯得所有努力都是徒勞。北伐確實有其必要性,正如他在《後出師表》中所說:"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比起束手就擒,不如主動出擊;比起負隅頑抗,不如北伐博得一線生機。

相關焦點

  • 諸葛亮開始稱益州天府之國,北伐時卻說益州疲弊,為何前後不一?
    其中的重要一環,便是跨有荊州、益州,對於益州,在當時諸葛亮很是看重,他如此說道:「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隆中對》可是,在二十年後,蜀漢後主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時任丞相的諸葛亮在北伐進駐漢中之前,給後主劉禪所上《出師表》中,同樣對益州的表述,卻是改變了,是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是諸葛亮自相矛盾,還是單純的為了渲染當時的危險環境呢?
  • 諸葛亮最初認為益州是天府之國,後又說益州疲弊,為何?
    正是因為隆中對的提出,才讓諸葛亮受到了劉備的重視。《隆中對》中,諸葛亮曾經向劉備說「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可是,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卻又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同樣是益州,同樣是諸葛亮的看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呢?
  • 《隆中對》中說益州「天府之國」,為何《出師表》中是益州疲弊?
    隆中對與出師表漢獻帝建安十二年(西曆207年)年底,深感找不到爭奪天下方向的劉備,意識到自己的團體裡,缺乏一個具備長遠眼光,可以訂立長期發展計劃的謀士,最終在有心人的推薦下,劉備三次去拜訪隱居在家的諸葛亮,希望諸葛亮能出山輔助自己——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
  • 益州疲弊時,諸葛亮靠什麼統籌蜀國經濟,支撐五次北伐?
    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公元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上伐魏,臨行之前,給後主劉禪上了一份傳頌數千年的《出師表》,其第一句話「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簡潔明了的讓後主和後人了解了當時蜀國的情況。
  • 諸葛亮出師表中的益州疲弊,是怎麼回事?夷陵之戰不是真正原因!
    #三國#諸葛亮出師表中的益州疲弊,是怎麼回事?夷陵之戰不是真正原因!上一次咱們說了夷陵之戰,也知道了其實夷陵之戰其實並沒有損失所謂的七十萬大軍,但是也確實讓劉備的元氣大傷,而然益州其實是富饒之地,只因為這一次就傷筋動骨九年之久,是萬萬不可能的,那麼其實傷筋動骨還和什麼原因有關呢?咱們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 諸葛亮:我太難了 - 我和歷史有個約定
    引言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幼喪父,一直從叔父諸葛玄,叔父死後,退居南陽,躬耕隴畝,喜歡吟誦《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諸葛亮長得很標緻,陳壽描述其「身長八尺,容貌甚偉」,身材魁梧,容貌不凡,是個有氣質和魅力的人。諸葛亮二十七歲時蒙劉備三顧之恩,追隨左右,於劉備死後權力達到頂峰。
  • 姜維北伐導致益州疲弊,但為何劉禪卻支持北伐?從三件事看出答案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當時蜀軍按諸葛亮生前的要求秘不發喪,徐徐撤退,當時百姓看到蜀軍撤退,就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司馬懿,而司馬懿聽聞這件事後,當即率軍追擊,此時姜維與楊儀等人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不敢逼近。於是蜀軍安全而撤。
  • 三國時一場著名的消耗戰,歷時兩年,打的益州疲弊,打的曹魏力盡
    辛苦的天才——典型性兵權謀家曹操(68)主筆:江湖閒樂生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擁有了益州和大半個荊州的劉備,決定再向東奪取漢中。劉備為什麼一定要奪取漢中呢?用蜀郡太守楊洪的話來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手下的護軍黃權也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
  • 諸葛亮:世間總是不缺遺憾,所以我們的生活中才要祝願萬事勝意
    最近半個月迷上了一款遊戲—王者榮耀,裡面真的很多的所謂的英雄,各種歷史人物,昨天突然看到隊友有在用「諸葛亮」這個英雄,技能也是很秀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真正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沒有那些所謂的「技能」的。還要另外一批人,可能更多地知道諸葛亮是從唐國強先生表演的諸葛亮被搬用到b站上之後,才得以家喻戶曉,那句「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更是網際網路人民皆知。受《三國演義》和影視劇的影響,許多人心中的諸葛亮,搖著蒲扇,捋著鬍鬚、聯吳抗曹、草船借箭、空城計、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神機妙算,無所不能。而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諸葛亮的就是我們上學期間背誦的《出師表》。
  • 諸葛亮對蜀國的八大功績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再讀《出師表》的這些熟悉的句子,讓人想到蜀漢丞相諸葛孔明,不覺潸然淚下。可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輔佐劉備開基立業,也就不可能有日後的蜀國,讓我們來看看諸葛亮對蜀國的八大功績,大家就更能了解這位蜀漢丞相的高風亮節。
  • 崩潰:《出師表》翻譯成江湖話,諸葛亮看完吐血了!
    其文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也讓無數人為之動容。然而,今天古典君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這樣一篇譯文:它通篇充斥著江湖用語,匪氣十足。看後讓人捧腹,雖不甚嚴肅,但事後想想還真是這個理。PS:此文謹為幫助理解大意,考試時切莫如此翻譯!
  • 「成都人諸葛亮」與四川的不解之緣
    這裡,諸葛亮三次提到「益州」或「巴蜀」,可見其對漢末時期巴蜀和西南地區的重視,顯出其把「興復漢室」的基地和希望建立在西蜀益州的宏偉而長遠的政治主張。漢代的益州,是十三州(刺史部)之一,是東漢三個 最大的州之一。其最大範圍包括今川渝,雲貴,漢中大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不過,等到諸葛亮真正入蜀到成都,那已是七年之後的事了。
  • 中國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都是誰?
    中國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都是誰?宰相連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歷史上只有遼以宰相為正式官名,其他朝代卻都另有正式官名。其職權管轄廣狹程度也各有不同,行使職權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秦和西漢時的宰相指相國或丞相,御史大夫是副職。
  • 劉備永安託孤,有考驗諸葛亮的意思嗎?他是否真的信任諸葛亮
    劉備和諸葛亮號稱是千古以來,唯一的君臣典範。他們倆用各自的一生詮釋了忠義二字。尤其是白帝城託孤這件事,堪稱後世歷代帝王最希望達成的託孤願望。不過很可惜的是,即使歷代帝王一再推崇這種忠義,後世託孤也是各種以失敗而告終。比如曹叡託孤司馬懿,柴榮託孤趙匡胤等等。那麼白帝城託孤這件事,劉備是怎麼考慮的呢?
  •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三國演義》的小說中記載,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昭烈帝劉備託孤之後,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曾經「六出祁山」。雖然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從「祁山」出師這麼多次,但他確實也是五次北伐曹魏,一心想要光復大漢。
  • 益州這塊肥豬肉,劉璋為何不壯大?其他人為何不來分一杯羹?
    「星火燎原、星火燎原「,譬如三姓家奴呂布,草鞋屌絲劉備,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只是個空殼子,什麼州牧太守,掛羊頭,雖然沒有賣狗肉,但卻是個摻了水分的羊頭,根本沒有掠地多少,只是徒有虛名,不具備很強大的軍事實力。益州牧,劉璋名不副實舉例劉璋,名號響噹噹:益州牧,但隻手遮天的天的範圍只有蜀郡,餃子皮包餡,這餡只有」廣漢郡「味和」犍為郡「味,只是耀武揚威在四川成都一帶。
  • 高考體文風疲弊達谷底 專家總結賭咒體等弊習
    高考體文風疲弊達谷底 專家總結賭咒體等弊習   「高考體」文風疲弊到了谷底  中國青年報:今年高考閱卷工作已經結束,聽說北京市沒有1篇滿分作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漆永祥:我個人以為,高中生作文的弊端在今年北京高考作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今年沒有滿分作文,在閱卷頭3天,我們就預感到了——千篇一律,大同小異,寫得好的作文實在太少。
  • 英文版《出師表》網絡爆紅:新版諸葛亮讓眾人驚訝
    沒錯,這段在網上爆紅的視頻,是新版諸葛亮扮演著王洛勇朗誦,而到位的翻譯和英文發音,讓不少網友感慨,這朗誦簡直開口跪的節奏,因為這簡直就是大片的感覺。「有種冰與火之歌的史詩感……」瘋狂打電話,這諸葛亮的英語口語簡直了...當然了,王洛勇在他的微博中說到:「親愛的朋友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戲裡戲外諸葛亮都是我最喜歡的角色,這是我朗讀的英文版《出師表》,希望我心中的孔明,也是大家喜歡的孔明。」
  • 1839年前的今天,181年8月20日三國名相諸葛亮出生。真正的諸葛亮...
    在1839年前的今天,181年8月20日(農曆181年7月23日),三國名相諸葛亮出生。 說到諸葛亮,他在我們的印象中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作為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代表諸葛亮,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 司馬懿像恐龍的舌頭,諸葛亮像恐龍的牙齒,軍師聯盟就像只恐龍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精神爽利,身體大隻。為劉備開疆拓土,猶如恐龍之利齒,咪食「天下」之肉。可牙每日都系用,每日都喺蝕,以至於最後消亡。諸葛亮之性格,決定咗佢個結果就系。出師一表真系名世,天下邊個堪伯仲間!「可諸葛丞相,日日食幾多飯,每日做幾多生啊?」「我屋企丞相每日就食幾升,凡廿丈以上嘅軍務,我屋企丞相都會過問!」妙!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