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璋:「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肥肉益州
權衡形勢利弊,劉璋想著反抗劉備徒勞無功,又何必讓百姓跟著受累呢?劉璋雖為敗軍之帥,但如此風骨,讓人肅然起敬。但煲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益州應該有兩眼印象,或許有人會問劉璋為何遲遲不壯大自己的勢力,還是他本身就弱小,那這塊肥豬肉,為何遲遲沒有狼人上鉤?
退一步說:中國古代州郡眾多,對於州的統治而言,就像是滅山火,有一丁丁火星都會有復燃的危險,都可能造成片區二次暴亂,理論上對於州的治理,必須深入統治,解剖掌權,要佔領整個州郡的底盤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星火燎原、星火燎原「,譬如三姓家奴呂布,草鞋屌絲劉備,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只是個空殼子,什麼州牧太守,掛羊頭,雖然沒有賣狗肉,但卻是個摻了水分的羊頭,根本沒有掠地多少,只是徒有虛名,不具備很強大的軍事實力。
益州牧,劉璋名不副實
舉例劉璋,名號響噹噹:益州牧,但隻手遮天的天的範圍只有蜀郡,餃子皮包餡,這餡只有」廣漢郡「味和」犍為郡「味,只是耀武揚威在四川成都一帶。劉璋的死對頭有漢中的張魯,反骨藏著蔫兒壞的還有江陽趙韙、李異,巴郡的龐羲等等。自保且危,更甭提擴張地盤,劉璋劉大帥與」強大「二字其實一點也不沾邊。
接壤
接壤是兩地相連的意思。像中國大陸與之接壤的國家,好鄰居就有14個這麼多,分別是朝鮮、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
劉表的困境,劉璋同有
而三國時,劉璋的鄰居就是劉表,劉表與劉璋勢力範圍是接壤的。劉表的招牌那是擦得亮堂堂的:刀削平蕩豪門王族,肅清整頓江表。但是實際上劉叔僅僅是掃平了南郡和江夏郡的少部分豪門貴族罷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發展,在古代,人就是最重要的生產力,人多厲害大,人多稻穀多,在古代是實打實的硬道理。而荊州人口最多,經濟最富庶的地方,光武帝劉秀、臥龍諸葛亮、大詩人岑參的故鄉,是在南陽郡,劉表赤條條地來,赤果果地走,也沒有能踏入南陽領地一步。而荊州第二大郡長沙,長沙太守張羨,長期與劉表扳手腕。
人口總量不到120萬的荊州牧
時間性推到東漢末年間,南郡加上江夏郡,人口才120萬不到,而南陽單單一個郡就有240萬人口,是你的兩倍多,實力對比懸殊過大。而張羨的手都伸到了零陵郡和桂陽郡那邊去了。一直到張羨垂垂老矣,病喪人間,劉表這個所謂的荊州牧,還沒混到荊州當地的扛把子,最強的地方割據勢力都談不上,更提什麼統治荊州,拿什麼資本圖謀益州呢?
劉璋子承父爛攤子
再說回劉璋,劉璋不是沒有野心的人?不對,劉璋真是沒有野心的人。劉璋子承父業,他老爸劉焉懂風水,聽到一句」益州有天子氣「,便在漢靈帝駕崩後,長驅直入這富饒的天府之國,當了益州牧。
攻城掠地,攻佔城池,掠指擦過或者拂過地面。
劉焉攻城掠地,為了鞏固政權統治,一口氣乾死了州中豪強李權、王鹹等十多人,但這下手太狠了,立刻遭到這幾位豪強的族人的反噬,反彈場面很大,地方勢力割據蠢蠢欲動,董卓渾水摸魚,借中央之名,意圖吞併益州,誅殺從州牧淪為逆臣的劉焉,在豪強內亂,外敵董卓的連番幹擾之下,劉焉最終身心俱疲,勞累過度,染疾而終。
益州內亂,劉璋還得給他老爹擦屁股,於是劉璋決定放手一搏,一通操作後,形成趙韙、龐羲、嚴顏、張魯四股勢力互相牽制的局面,達到將強勢的兩方老大:益州派和東洲派外調出成都。但益州派和東洲派兩方的矛盾是歷史遺留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了的。
左支右調,多方制衡
最好的的方式是制衡,養兵蓄銳,終於等到機會,東洲大哥大龐羲欲聯絡巴郡的少數民族楯蠻,但漢昌縣程畿堅持不握手,因為程某自己是巴西閬中人,是站在益州派這邊的,不願東洲派把蛋糕做大。劉璋聞之心喜,將程畿連升幾級。
而反觀益州派這邊,趙韙不甘從當時擁護劉璋的全國總糧庫大總管,堂堂一個太倉令,現淪落到擠在巴西邊境這塊,與巴西太守龐羲大眼瞪小眼,於是放手一搏,砸錢與荊州求和,劉璋見時機成熟,給趙韙扣頂縱容東洲兵欺壓百姓的帽子,聯合益州各路豪強,一舉端了成都,最後趙韙流逃到江州,被下屬所殺。
小結:
借左手打右手,左支右調的劉璋終於下了盤好棋,讓東洲兵與益州派鬥了個魚死網破,兩敗俱傷,這益州牧的位子總是是安穩下來。但後來的故事就是孫劉聯手,曹操統一北方,益州這塊肥肉終於還是落入他人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