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開始稱益州天府之國,北伐時卻說益州疲弊,為何前後不一?

2021-01-09 鮮花暢談歷史

(一)二十年滄海桑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經過三顧茅廬(凡三往,乃見),在新野六年多的劉備終於遇到了自己此生的帝師,臥龍諸葛亮,這次談話,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隆中對》在此時,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三步走奪取天下的戰略。

其中的重要一環,便是跨有荊州、益州,對於益州,在當時諸葛亮很是看重,他如此說道:

「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對》

可是,在二十年後,蜀漢後主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時任丞相的諸葛亮在北伐進駐漢中之前,給後主劉禪所上《出師表》中,同樣對益州的表述,卻是改變了,是為: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是諸葛亮自相矛盾,還是單純的為了渲染當時的危險環境呢?

其實,只要仔細了解,便可發現,二十年的滄海桑田後,諸葛亮既不是自相矛盾,也並非過分渲染當時的艱難環境,而是依據不同時間的現實情況,而做出的確切的結論。

(二)天府之國 沃野千裡

在建安十二年之前,諸葛亮稱讚益州沃野千裡、天府之國,實際來說,真不是誇大,自從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9年)劉焉來到益州之後,到建安十二年劉璋繼任益州牧的這十八年間,益州大地幾乎沒有天災出現。

而且每畝產糧量遠遠高於同時期的中原地區,且在此十八年間,相比於中原、三輔等地的戰亂,益州地區只經歷過兩次叛亂。

一次是劉焉剛剛入川時,川中豪族的反叛,但是幾天之內,便是「州郡清靜」,一次是公元194年劉璋繼任益州牧時,益州大姓反對劉璋的叛亂,同樣短時間內便是被東州兵平定。

所以,天災缺乏,戰亂不多,使得益州在當時成為了世外桃源,南陽、三輔等地數萬戶百姓逃難來到益州,荊襄等地的人口與名士也是紛紛在建安初年入蜀避難。

故而,不管是在社會安定程度上、還是人口數量上,益州都是當時天下確實的「肥肉」。

按照《後漢書》的記載,東漢中後期,益州的人口數量為一百五十二萬戶七百二十四萬口,除去誇大的嫌疑,截止到靈帝末年、獻帝建安年間,益州的人口總數,至少二三百萬人,所以,這樣的一片大地,的確稱得上是沃野千裡、天府之國。

(三)連年戰爭 嚴重透支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劉備入川,一年後,也就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二月,劉備正式進攻劉璋,益州爭奪戰就此展開,這也是二十三年來,益州大地第一次大規模的攻防戰。

此戰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以劉備佔領成都、取得完勝落幕,共歷時一年零七個月左右。

這一戰,其實對益州廣漢郡、蜀郡一帶的破壞,是很大的,而後,佔領益州後,劉備、諸葛亮雖然細心呵護,可是,卻也是面對當時局勢,頗為的無可奈何,使得益州陷入了嚴重的透支狀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建安十九年夏劉備取得益州後,幾乎每一年,都以益州為依託,開展軍事行動。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初至四月,劉備從益州親率五萬大軍東出荊州公安,對峙孫權,最終湘水劃界,五萬大軍一來一往的軍需供應,長達近半年,絕不是小數目。

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張飛率領精銳萬餘人在三巴一帶與曹魏五子良將張郃對陣五十餘天,最終擊敗張郃,收復巴西郡、巴郡北部地區,當時,劉備更是親率數萬大軍坐鎮江州策應,五十餘天的軍需消耗,自然也是相當的多。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劉備集團休整一年,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開始,大規模作戰再次出現,那就是漢中爭奪戰的爆發。

此戰一直持續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歷時一年零八個月,前後作戰,劉備動員總兵力近十萬人,益州達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不可謂消耗不大。

建安二十四年六七月間,副軍中郎將劉封從漢中率兵數千,進攻東三郡,歷時一月左右,以上便是劉備取得益州僅僅五年的時間裡的所有以益州為依託的軍事行動,共四次作戰,幾乎是每年都在大戰!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動員全軍約十萬人,最終,在這一年零四個月的戰爭裡,劉備損兵折將數萬人,糧草器械等更是幾乎損傷殆盡!

因此,八年的時間裡,就算是益州在怎樣的富庶,也經不起如此戰爭強度的消耗,更何況,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駕崩,漢嘉太守黃元叛亂,南中地區叛亂。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叛,十一月回到成都,故而,到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時,蜀漢幾乎連年有戰,規模很大,所以,益州疲弊,不是假話。

(四)各方損耗 疲敝異常

當然,諸葛亮所說的益州疲弊,不單純是益州的經濟消耗,還包括整體的綜合國力的對比,如軍事實力、政治號召與人才儲備、人口數量等。

在當時,益州的整體民力的損耗,是可想而知的,除此之外,經過襄樊戰役、荊州丟失,夷陵之戰、元氣大傷之後,四年之間,蜀漢損失精兵至少七八萬人,全國總動員兵力,也就維持在了十一二萬上下,不管是比東吳、還是曹魏,都不是一個等量級別的。

在政治上,北方曹魏已然篡漢,以正統自居,更佔據中原九州之地,而蜀漢一方,劉備駕崩,後主年幼,諸葛亮必須高擎興復漢室、恭行天罰的政治大纛,才能使得蜀漢在政權的合法性上立於不敗之地。

另外,自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六月以來,蜀漢人才凋零實在過快,龐統、霍峻、法正、黃忠、關羽、關平、鄧方、馬超、馬良、劉巴、張飛、馮習、張南、傅彤、關興、張苞等一眾文武精英或戰歿、或病逝、或早夭,這就使得益州一州的人才,其實已然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這是相當危險的。

在國家掌握的人口戶數上,章武元年時,有口九十萬人,雖然實際人口要多於這些,據保守估計為一百四十萬至二百餘萬之間,但是,相比於曹魏九州之地的四百餘萬人口、四十餘萬常備軍來說,蜀漢的實力,的確是弱小的多。

因此,綜合以上多種情況,諸葛亮才會無奈的說出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句話,但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對於諸葛亮來說,這,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魄力,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是其畢生的夢想!

益州雖疲敝,可信念不能丟,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千百年來,諸葛丞相一直活在我們的心中的重要原因了。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最初認為益州是天府之國,後又說益州疲弊,為何?
    正是因為隆中對的提出,才讓諸葛亮受到了劉備的重視。《隆中對》中,諸葛亮曾經向劉備說「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可是,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卻又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同樣是益州,同樣是諸葛亮的看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呢?
  • 益州疲弊時,諸葛亮靠什麼統籌蜀國經濟,支撐五次北伐?
    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公元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上伐魏,臨行之前,給後主劉禪上了一份傳頌數千年的《出師表》,其第一句話「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簡潔明了的讓後主和後人了解了當時蜀國的情況。
  • 《隆中對》中說益州「天府之國」,為何《出師表》中是益州疲弊?
    隆中對與出師表漢獻帝建安十二年(西曆207年)年底,深感找不到爭奪天下方向的劉備,意識到自己的團體裡,缺乏一個具備長遠眼光,可以訂立長期發展計劃的謀士,最終在有心人的推薦下,劉備三次去拜訪隱居在家的諸葛亮,希望諸葛亮能出山輔助自己——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
  • 姜維北伐導致益州疲弊,但為何劉禪卻支持北伐?從三件事看出答案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當時蜀軍按諸葛亮生前的要求秘不發喪,徐徐撤退,當時百姓看到蜀軍撤退,就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司馬懿,而司馬懿聽聞這件事後,當即率軍追擊,此時姜維與楊儀等人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不敢逼近。於是蜀軍安全而撤。
  • 益州疲弊的罪魁禍首,史上最敗家的丞相諸葛亮
    臨行之前,他寫下了著名的《出師表》向後主劉禪表明自己的忠心,並提醒他自己在朝中時要如何行事。在《出師表》的開篇,諸葛亮便向劉禪說明了當時的情況,那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劉備時期,益州已然因為連年的戰爭導致百姓疲憊、民生凋敝,即使如此,諸葛亮還是堅持北伐,並不惜舉全國之力來支撐這一事業。
  • 諸葛亮出師表中的益州疲弊,是怎麼回事?夷陵之戰不是真正原因!
    #三國#諸葛亮出師表中的益州疲弊,是怎麼回事?夷陵之戰不是真正原因!上一次咱們說了夷陵之戰,也知道了其實夷陵之戰其實並沒有損失所謂的七十萬大軍,但是也確實讓劉備的元氣大傷,而然益州其實是富饒之地,只因為這一次就傷筋動骨九年之久,是萬萬不可能的,那麼其實傷筋動骨還和什麼原因有關呢?咱們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 三國時一場著名的消耗戰,歷時兩年,打的益州疲弊,打的曹魏力盡
    辛苦的天才——典型性兵權謀家曹操(68)主筆:江湖閒樂生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擁有了益州和大半個荊州的劉備,決定再向東奪取漢中。劉備為什麼一定要奪取漢中呢?用蜀郡太守楊洪的話來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手下的護軍黃權也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
  • 諸葛亮:我太難了 - 我和歷史有個約定
    北伐曹魏,以攻為守諸葛亮平定南中的軍資出自新平定的諸郡,加之平定後國內兩年的休息整頓,北伐曹魏的時機已漸趨成熟。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駐紮漢中,北上前上疏了一道有名的表——《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所謂「疲弊」,劉備用兵新敗,蜀漢陷入內外交困的處境,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
  • 益州這塊肥豬肉,劉璋為何不壯大?其他人為何不來分一杯羹?
    肥肉益州權衡形勢利弊,劉璋想著反抗劉備徒勞無功,又何必讓百姓跟著受累呢?劉璋雖為敗軍之帥,但如此風骨,讓人肅然起敬。但煲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益州應該有兩眼印象,或許有人會問劉璋為何遲遲不壯大自己的勢力,還是他本身就弱小,那這塊肥豬肉,為何遲遲沒有狼人上鉤?
  •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三國演義》的小說中記載,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昭烈帝劉備託孤之後,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曾經「六出祁山」。雖然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從「祁山」出師這麼多次,但他確實也是五次北伐曹魏,一心想要光復大漢。
  • 諸葛亮對蜀國的八大功績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奉了劉備之命,孤身前往江東,來遊說孫權,聯吳抗曹。面對強大的曹軍,東吳君臣,或戰或降,意見不一。諸葛亮費盡唇舌,先後遊說魯肅、周瑜和孫權,這才敲定了聯合抗曹的戰略。最後,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擺曹兵,迫使不可一世的曹操灰頭土臉,退回北方,使得三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大功績.入蜀助戰,兵定益州。
  • 諸葛亮北伐屢戰屢敗,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北伐為什麼會屢戰屢敗?這裡我們不提策略計謀制定的失誤還是不足。我認為就是曹魏蜀漢的國力差別太懸殊,導致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那麼我們就看一下蜀漢和曹魏兩國之間的國力對比。先來看看疆域對比,魏國坐擁北方十三州,更多的大城鎮,可操作生產的土地,而蜀國呢!
  • 北伐成功率幾乎為零,諸葛亮為何還要大耗國力去北伐,到底圖啥?
    蜀漢的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諸葛亮和繼任者姜維卻為何還要堅持北伐呢?蜀漢北伐基於當時的情況,確實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以攻代守」卻是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存於亂世的一種策略。
  •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均勞而無功,那麼他為何執著北伐呢?
    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第二次北伐: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第三次北伐: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 「成都人諸葛亮」與四川的不解之緣
    如果把諸葛亮27歲隨劉備出山作為他一生事業的正式開始,那麼這一年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算是諸葛亮一生的轉折點,也恰好是他人生旅程的中間點。諸葛亮幼年時,母、父先後病故,幾姊妹由叔父諸葛玄撫養照顧。諸葛亮在家鄉生活了13年(或曰12年)。他在14歲時,隨著叔父離開家鄉赴豫章(今江西南昌),次年又投荊州牧劉表。諸葛亮17歲時,諸葛玄病逝。
  • 名將魏延為何被污衊腦後有反骨
    劉備自從駐足荊州邀請諸葛亮出山之後再也不用擔心後勤問題,劉備在前方可以放心打仗,諸葛亮在後方整備軍糧後勤。拿下荊州之後,不斷收攏荊州各路人才。而劉備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益州,益州自秦開始成為天府之國,劉備與諸葛亮隆中策略就是拿下荊州和益州。
  • 諸葛亮:世間總是不缺遺憾,所以我們的生活中才要祝願萬事勝意
    還要另外一批人,可能更多地知道諸葛亮是從唐國強先生表演的諸葛亮被搬用到b站上之後,才得以家喻戶曉,那句「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更是網際網路人民皆知。受《三國演義》和影視劇的影響,許多人心中的諸葛亮,搖著蒲扇,捋著鬍鬚、聯吳抗曹、草船借箭、空城計、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神機妙算,無所不能。而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諸葛亮的就是我們上學期間背誦的《出師表》。
  • 1839年前的今天,181年8月20日三國名相諸葛亮出生。真正的諸葛亮...
    我看了許多人的分析,諸葛亮有爭奪天下,建立王霸之業的野心,大多數人認為是因為當時諸葛亮擇主有兩個條件,其一是必須為雄才大略之人,其二為他必須成為其主的肱骨,當時符合條件的人只有劉備,因為曹操麾下人才濟濟,猛將如雨、謀臣如雲,初出茅廬的諸葛亮要想在曹操帳下脫穎而出,談何容易,否則他為何放棄實力強大的曹操,而選擇幾乎什麼都沒有的劉備,因為劉備能給諸葛亮大展宏圖的廣闊的空間和足夠的平臺。
  • 劉備攻打益州,調荊州主力入川,那麼誰是這支援軍真正的主將呢?
    他為了實現「跨有荊益」的目標,就一方面以各種理由打消孫權奪取益州的念頭,而自己則以張松為內應,發動了奪取益州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劉備在初期只帶領了一部分兵力,將主力放在荊州防守自己的根據地。可是,出乎劉備意料之外的是,被他和諸葛亮評價為「闇弱」的劉璋,卻對他進行了殊死的抵抗。在與劉璋軍隊在戰鬥中,劉備的軍師龐統也在戰場上陣亡了。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只得將荊州的主力調入益州增援。
  •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因此我們看到諸葛亮在北伐時,首先進入南中地區招降、安撫了當地的蠻人。諸葛亮所說的蜀軍的從益州和荊州兩路伐魏的大軍少了荊州一路,使蜀漢政權的軍事戰略出現了嚴重缺陷;一是荊州的失守使孫劉矛盾明面化,隨後的夷陵之戰的失敗使蜀漢政權的地盤和軍力損耗近半,而且造成孫劉聯盟之間嚴重的裂痕,劉備不久後在白帝城含恨去世,其後的諸葛亮北伐東吳政權基本上沒有起到配合蜀軍、牽制魏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