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年滄海桑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經過三顧茅廬(凡三往,乃見),在新野六年多的劉備終於遇到了自己此生的帝師,臥龍諸葛亮,這次談話,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隆中對》在此時,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三步走奪取天下的戰略。
其中的重要一環,便是跨有荊州、益州,對於益州,在當時諸葛亮很是看重,他如此說道:
「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對》
可是,在二十年後,蜀漢後主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時任丞相的諸葛亮在北伐進駐漢中之前,給後主劉禪所上《出師表》中,同樣對益州的表述,卻是改變了,是為: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是諸葛亮自相矛盾,還是單純的為了渲染當時的危險環境呢?
其實,只要仔細了解,便可發現,二十年的滄海桑田後,諸葛亮既不是自相矛盾,也並非過分渲染當時的艱難環境,而是依據不同時間的現實情況,而做出的確切的結論。
(二)天府之國 沃野千裡
在建安十二年之前,諸葛亮稱讚益州沃野千裡、天府之國,實際來說,真不是誇大,自從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9年)劉焉來到益州之後,到建安十二年劉璋繼任益州牧的這十八年間,益州大地幾乎沒有天災出現。
而且每畝產糧量遠遠高於同時期的中原地區,且在此十八年間,相比於中原、三輔等地的戰亂,益州地區只經歷過兩次叛亂。
一次是劉焉剛剛入川時,川中豪族的反叛,但是幾天之內,便是「州郡清靜」,一次是公元194年劉璋繼任益州牧時,益州大姓反對劉璋的叛亂,同樣短時間內便是被東州兵平定。
所以,天災缺乏,戰亂不多,使得益州在當時成為了世外桃源,南陽、三輔等地數萬戶百姓逃難來到益州,荊襄等地的人口與名士也是紛紛在建安初年入蜀避難。
故而,不管是在社會安定程度上、還是人口數量上,益州都是當時天下確實的「肥肉」。
按照《後漢書》的記載,東漢中後期,益州的人口數量為一百五十二萬戶七百二十四萬口,除去誇大的嫌疑,截止到靈帝末年、獻帝建安年間,益州的人口總數,至少二三百萬人,所以,這樣的一片大地,的確稱得上是沃野千裡、天府之國。
(三)連年戰爭 嚴重透支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劉備入川,一年後,也就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二月,劉備正式進攻劉璋,益州爭奪戰就此展開,這也是二十三年來,益州大地第一次大規模的攻防戰。
此戰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以劉備佔領成都、取得完勝落幕,共歷時一年零七個月左右。
這一戰,其實對益州廣漢郡、蜀郡一帶的破壞,是很大的,而後,佔領益州後,劉備、諸葛亮雖然細心呵護,可是,卻也是面對當時局勢,頗為的無可奈何,使得益州陷入了嚴重的透支狀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建安十九年夏劉備取得益州後,幾乎每一年,都以益州為依託,開展軍事行動。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初至四月,劉備從益州親率五萬大軍東出荊州公安,對峙孫權,最終湘水劃界,五萬大軍一來一往的軍需供應,長達近半年,絕不是小數目。
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張飛率領精銳萬餘人在三巴一帶與曹魏五子良將張郃對陣五十餘天,最終擊敗張郃,收復巴西郡、巴郡北部地區,當時,劉備更是親率數萬大軍坐鎮江州策應,五十餘天的軍需消耗,自然也是相當的多。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劉備集團休整一年,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開始,大規模作戰再次出現,那就是漢中爭奪戰的爆發。
此戰一直持續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歷時一年零八個月,前後作戰,劉備動員總兵力近十萬人,益州達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不可謂消耗不大。
建安二十四年六七月間,副軍中郎將劉封從漢中率兵數千,進攻東三郡,歷時一月左右,以上便是劉備取得益州僅僅五年的時間裡的所有以益州為依託的軍事行動,共四次作戰,幾乎是每年都在大戰!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動員全軍約十萬人,最終,在這一年零四個月的戰爭裡,劉備損兵折將數萬人,糧草器械等更是幾乎損傷殆盡!
因此,八年的時間裡,就算是益州在怎樣的富庶,也經不起如此戰爭強度的消耗,更何況,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駕崩,漢嘉太守黃元叛亂,南中地區叛亂。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徵平叛,十一月回到成都,故而,到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時,蜀漢幾乎連年有戰,規模很大,所以,益州疲弊,不是假話。
(四)各方損耗 疲敝異常
當然,諸葛亮所說的益州疲弊,不單純是益州的經濟消耗,還包括整體的綜合國力的對比,如軍事實力、政治號召與人才儲備、人口數量等。
在當時,益州的整體民力的損耗,是可想而知的,除此之外,經過襄樊戰役、荊州丟失,夷陵之戰、元氣大傷之後,四年之間,蜀漢損失精兵至少七八萬人,全國總動員兵力,也就維持在了十一二萬上下,不管是比東吳、還是曹魏,都不是一個等量級別的。
在政治上,北方曹魏已然篡漢,以正統自居,更佔據中原九州之地,而蜀漢一方,劉備駕崩,後主年幼,諸葛亮必須高擎興復漢室、恭行天罰的政治大纛,才能使得蜀漢在政權的合法性上立於不敗之地。
另外,自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六月以來,蜀漢人才凋零實在過快,龐統、霍峻、法正、黃忠、關羽、關平、鄧方、馬超、馬良、劉巴、張飛、馮習、張南、傅彤、關興、張苞等一眾文武精英或戰歿、或病逝、或早夭,這就使得益州一州的人才,其實已然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這是相當危險的。
在國家掌握的人口戶數上,章武元年時,有口九十萬人,雖然實際人口要多於這些,據保守估計為一百四十萬至二百餘萬之間,但是,相比於曹魏九州之地的四百餘萬人口、四十餘萬常備軍來說,蜀漢的實力,的確是弱小的多。
因此,綜合以上多種情況,諸葛亮才會無奈的說出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句話,但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對於諸葛亮來說,這,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魄力,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是其畢生的夢想!
益州雖疲敝,可信念不能丟,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千百年來,諸葛丞相一直活在我們的心中的重要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