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屢戰屢敗,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2021-01-19 老何聊歷史

自古以來,戰爭就是一臺巨大的消耗機器,一次戰役的背後,拼的是國力,物力,人力的消耗。北伐為什麼會屢戰屢敗?這裡我們不提策略計謀制定的失誤還是不足。我認為就是曹魏蜀漢的國力差別太懸殊,導致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那麼我們就看一下蜀漢和曹魏兩國之間的國力對比。

先來看看疆域對比,魏國坐擁北方十三州,更多的大城鎮,可操作生產的土地,而蜀國呢!益州,漢中,和一小部分荊州(大部分被東吳奪走了)南方少數民族那邊可以忽略不計了,從來沒有真正的徵服,雖然有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但是也就只有這樣了,其他的都是山啊!山,種不出糧食的。

有一點是從來不用懷疑的,三國鼎立後的蜀漢無論面積還是實力是三國中最弱小的。我們再來看看人口對比:

蜀國人口 : 章武元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到了景耀六年滅亡時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

魏國人口:景元四年 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人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

曹魏蜀漢人口對比,大概就是一比四啊。這是個什麼概念。人家人比你多,先不說北伐的時候曹魏兵力投入是否比蜀多,就是戰爭結束,兵力的補充都沒有曹魏多,快速,一個人從出生到可以打戰,至少十七八歲吧!可是你看北伐一次和一次之間間隔才多少時間呢!人打光了沒地方補充,地也沒有人種,所以才有諸葛亮又在哪裡哪裡屯田了什麼的。

就算是打出去了,後勤補給也是一個大問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啊,人走都困難,更不用說運糧草了,沒吃的,人心不安,又得在這個什麼花功夫抽人去幹。

綜上所述,北伐肯定是會失敗的,就算是成功了也是很難維持長久的。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北伐成功率幾乎為零,諸葛亮為何還要大耗國力去北伐,到底圖啥?
    蜀漢的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諸葛亮和繼任者姜維卻為何還要堅持北伐呢?蜀漢北伐基於當時的情況,確實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以攻代守」卻是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存於亂世的一種策略。
  • 徒勞無功,勞民傷財,這真是諸葛亮的北伐?
    ——資治通鑑】第二次北伐:(演義中為二出祁山)為了側應東吳,諸葛亮進攻陳倉吸引魏軍西進,卻受阻於陳倉,待曹真支援陳倉,諸葛亮直接撤退。撤退過程中反殺了追擊的王雙。【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均勞而無功,那麼他為何執著北伐呢?
    事實上,根據正史記載,諸葛亮六次北伐只有兩次是出祁山的,只是《三國演義》根據諸葛亮六次北伐有所改變,後被人稱作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並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
  • 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徒勞無功?戰略上確實失敗,但並非徒勞無功
    而在第四次北伐中,諸葛亮本來已經擊敗了魏軍統帥司馬懿,但由於李嚴在後方謊稱糧草匱乏,諸葛亮不得已而退兵。直到公元234年春,諸葛亮最後一次出兵北伐,只可惜在這一次北伐中,諸葛亮沒能成功逼出司馬懿決戰,最後反而因為他自己積勞成疾,重病不治,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的北伐也因此告終。
  • 益州疲弊時,諸葛亮靠什麼統籌蜀國經濟,支撐五次北伐?
    當諸葛亮要北伐,益州作為大後方,則需要承擔起吞併整個天下的物質基礎,從這個角度看,益州,無疑是疲敝的。無論從空間還是從時間上來看,諸葛亮北伐前夜,益州是實實在在的「疲敝」。受命託孤,生前進行了五次北伐,耗費巨大戰爭關乎存亡,從來就是國家各項支出中最浩大的一項。
  • 關羽北伐,為什麼諸葛亮不忠言直諫也不獻計獻策,而是選擇沉默?
    原因不在《三國志》,後人對此頗有爭議。直到近現代,才有章太炎先生提出了一種相當有說服力的推測:關羽囂張地破壞了「聯吳抗曹」的外交計劃,以致蜀漢的智囊諸葛亮決定用「借刀殺人」的策略,徹底消滅這個無法控制的隱患。那到底這是一起蓄意已久的謀殺案,還是始於關羽自傲的偶然事件?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搞清楚到底是誰發起了這次北伐,派關羽去攻打襄樊。
  • 諸葛亮5次北伐,3次缺糧無功而返,為什麼不一次性解決糧食問題?
    三國末期數諸葛亮北伐中原最出名,自劉備、曹操死後,形成三國鼎立的頭號關鍵人物紛紛易主。魏國有司馬懿,蜀國有諸葛亮。而諸葛亮作為蜀軍最高威望的軍師跟領導者,一生宏願就是統一中原,匡扶漢室,他在世期間曾興師動眾的發動過五次北伐戰爭,可惜有三次因為糧草告缺而被迫撤軍,那麼諸葛亮為何不運用自己的才智一次醒解決掉糧食缺乏問題呢?
  •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三國演義》的小說中記載,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昭烈帝劉備託孤之後,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曾經「六出祁山」。雖然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從「祁山」出師這麼多次,但他確實也是五次北伐曹魏,一心想要光復大漢。
  • 五次北伐寸功未立,諸葛亮原本有一個絕佳機會滅曹魏,可惜放棄了
    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在批註《三國演義》時,提到了諸葛亮有一個最好機會滅掉曹魏,可惜諸葛亮不用,「亦韓信暗渡陳倉之計,惜孔明之不用。」毛宗崗說的就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魏延提出的這條計策是這樣的:自己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穿插而過,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諸葛亮則率領大軍出斜谷,兩軍會師於潼關。諸葛亮生平謹慎,認為魏延的提議過於兇險難以成功,因此放棄。後人指責諸葛亮過于謹慎,錯過了滅掉曹魏的大好機會,以至於常年北伐,寸功未立。一千多年來,人們對「子午谷奇襲」爭議不斷。
  • 姜維北伐導致益州疲弊,但為何劉禪卻支持北伐?從三件事看出答案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當時蜀軍按諸葛亮生前的要求秘不發喪,徐徐撤退,當時百姓看到蜀軍撤退,就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司馬懿,而司馬懿聽聞這件事後,當即率軍追擊,此時姜維與楊儀等人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不敢逼近。於是蜀軍安全而撤。
  • 魏延真有反骨嗎,諸葛亮並不這樣認為,死前還給他留了後路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這次北伐,諸葛亮經過了幾年的準備。而且也是要打持久戰的。諸葛亮在佔領的地方實行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不過沒多久就因為操勞過度而死。諸葛亮死後,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也死了,這個人就是魏延。
  • 諸葛亮料事如神,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他?原因簡單明了
    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計謀無雙,算無遺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並且劉備三次討伐東吳的時候,就有兩次帶著諸葛亮,足可見諸葛亮的重要程度。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從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到劉備病逝,諸葛亮都未曾同劉備一起出徵。這是為什麼呢?曹操曾對諸葛亮有過這樣一個評價:「諸葛亮謹慎。」乍一看,這仿佛是曹操對諸葛亮遇事謹慎的讚美,可若細細想來,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 諸葛亮為何一直瞧不上魏延?魏延真的有反骨?其實諸葛亮對他很好
    公元227年,諸葛亮第一次準備北伐,帶著大軍到了魏延的地盤上,這個時候諸葛亮將魏延升任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這是什麼騷操作?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漢中太守變成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這是升遷嗎?
  • 諸葛亮:我太難了 - 我和歷史有個約定
    最後,諸葛亮為使南中信任蜀漢,不曾在南中留一兵一卒,不曾運送糧食,使南人自治,這同樣是諸葛亮穩定南中的一種手段。事實證明,效果也很明顯,自平定到蜀漢滅亡,再無反叛。攘外必先安內,平定南中為下一步北伐中原掃除了後患,奠定了基礎。北伐曹魏,以攻為守諸葛亮平定南中的軍資出自新平定的諸郡,加之平定後國內兩年的休息整頓,北伐曹魏的時機已漸趨成熟。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反被殺,是司馬懿陰謀嗎?諸葛亮咋想
    此次戰事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第一次對戰,諸葛亮前三次北伐,曹懿方面由曹真掌管,司馬懿原是都督荊州諸軍事,這一次是空降關中迎戰諸葛亮,而張郃、郭淮等人一直在關中及隴右與諸葛亮交戰,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在街亭上迎戰諸葛亮,張郃對諸葛亮的用兵情況十分熟悉。
  • 諸葛亮不重用魏延,只是因為天生反骨?性格才是決定因素
    劉備死後,諸葛亮作為蜀漢的實際領頭人,執行北伐計劃。但是魏延卻以為一個「子午谷奇謀」的計策,沒有被採納,導致心理一直耿耿於懷,並且被當做不被重用的體現。其實從魏延一出場,諸葛亮就料定他久後必反,要殺他,劉備求情後,諸葛亮說,今後在主公帳下,勿生二心。所以一方面用他,一方面也防著他。
  • 為什麼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卻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司馬懿
    提起三國,我們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對神機秒算的諸葛亮透露出深深的崇拜之意。其實,不得不說,在我們的印象中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確實是"奇人"一般的存在了。可是,為什麼就是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卻沒能取得出兵北伐的成功呢?這裡面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 益州疲弊的罪魁禍首,史上最敗家的丞相諸葛亮
    不過,卻有另一種觀點認為,諸葛亮同時也是史上最敗家的丞相。我們知道,三國指的是曹魏、蜀漢和孫吳,其中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不管從領土、人口還是經濟實力都遠遠比不上其它兩國。原本按照諸葛亮的設想,蜀漢應該和孫吳合作來對抗曹魏,但劉備卻因為大將關羽被孫吳襲殺而大舉東徵,結果白白損失數萬兵馬,自己也不久後病重去世。
  • 對人才諸葛亮和劉備有不同的看法,諸葛亮為什麼比不上劉備
    ,對於佢哋二人諸葛亮同劉備有唔同嘅睇法,事實證明,劉備過諸葛亮更勁啲。馬謖系諸葛亮推崇嘅接班人,佢都表現出自己值得培養嘅價值,受到諸葛亮精心教導,但冇徵服劉備,劉備過生之前特登叮囑諸葛亮馬謖亂不堪大用,一定要謹慎用人,諸葛亮冇聽,認為劉備睇錯人,自己嘅教導緊要幫助馬謖應對三國戰事,結果北伐嘅時候馬謖失街亭,等諸葛亮精心準備嘅北伐功虧一簣,唯有認自己嘅錯誤揮淚斬馬謖。
  •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什麼前後大變,像是換了個人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形象,但是與他相對的那一面,劉禪卻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不僅是阻止了諸葛亮的北伐,甚至是葬送了蜀國的基業,在諸葛亮死後他就停止了北伐,還殺掉了主張北伐的蜀國僅存名將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