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料事如神,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他?原因簡單明了

2021-01-12 騰訊網

提到三國,無人不知曉諸葛亮。千百年來,籠罩在諸葛亮身上的光環甚少是負面的。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諸葛亮謹慎

在眾人面前,諸葛亮幾乎是類於「神」一樣的存在,仿佛蜀軍有難的時候,只要有諸葛亮在,一切事情都能迎刃而解。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計謀無雙,算無遺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並且劉備三次討伐東吳的時候,就有兩次帶著諸葛亮,足可見諸葛亮的重要程度。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從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到劉備病逝,諸葛亮都未曾同劉備一起出徵。這是為什麼呢?曹操曾對諸葛亮有過這樣一個評價:「諸葛亮謹慎。」乍一看,這仿佛是曹操對諸葛亮遇事謹慎的讚美,可若細細想來,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官渡之戰

大家都知道戰局是瞬息萬變的,只要有一個決策出現了偏差就很有可能導致滿盤皆輸。而諸葛亮這樣謹慎小心的性格卻不太適用於靈活多變的戰場上。在戰場上,謹慎是必須要有的。可若謹慎過了頭,從而錯失良機,那可真的是後悔也來不及。以官渡之戰為例,曹操能以比對方少四倍的人馬取得最後的勝利,可想而知當中的艱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曹操不僅有謀略,更加有勇氣。試問誰敢在明知己方兵力若於對方的時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呢?不妨試想一下,若是將諸葛亮置於這場戰役中,是否還會像曹操一樣贏得漂亮呢?

第一次北伐

況且在用兵方面,諸葛亮也曾經失算過一次。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進攻祁山的時候,沒有任命老將,而是派了自己最為看好的馬謖。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不僅把街亭丟了,還把馬謖給賠了。而劉備之前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顯然,諸葛亮並沒有把劉備的這句話放在心上。

總結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諸葛亮善於掌控全局,若他能在後方觀守,勢必能穩住軍中士氣。劉備每次出徵的時候,後方就會空無一物,而諸葛亮正是鎮守後方的最佳人選。況且,諸葛亮不在軍中也未嘗不可。劉備身邊關、張二人自不必說,還有趙雲、魏延等人在旁協助,因此,劉備打仗就沒有帶上諸葛亮的必要了。

參考文獻:

《三國演義》《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料事如神,卻為何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素來料事如神,讓敵人聞風喪膽。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從一開始實力薄弱的的隊伍,一點點發展壯大,而且還一次次以少勝多,取得了荊州、益州。漢中等地。可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卻為何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光復漢室呢?
  • 諸葛亮料事如神,為何張飛就是不喜歡他
    劉備有著漢室王朝的血液,張飛有厚實的家底,關羽當然是超凡絕倫的武藝了。三個人的優勢集中在一起很快就闖出了片小天地,三個人結義後相繼鎮壓黃巾賊,反抗袁紹。在這過程中,大哥劉備帶著兩個結拜兄弟一次比一次做的官職高。武藝非凡的張飛和關羽在一戰又一戰中威名遠揚,許多比劉備更有實力的能人想要像他倆這樣的勇將,但是張飛和關羽都不為所動。
  • 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他這一輩子算錯了3個人,導致遺憾一生
    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他這一輩子算錯了3個人,導致遺憾一生大家所看到的有關歷史的分析,都是喜好這方面的人寫出來的。但是寫一定根據歷史寫,不可以歪曲歷史的事實,這也對想了解歷史的人一個尊重。在三國裡面,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是劉備的人,他幫助劉備立了很多大功。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 劉備討伐東吳,諸葛亮為何沒有勸阻?因為孔明有難言之隱
    221年7月,剛剛稱帝三個月的劉備,親率數萬大軍,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討伐東吳孫權,從而引發了三國歷史上著名的「猇亭之戰」。結果劉備慘敗於陸遜之手,蜀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屍骸塞江而下」。那麼問題來了,在劉備出徵前,丞相諸葛亮為何一言不發,沒有勸阻呢?
  • 諸葛亮為何兩次違背劉備遺命?這是不是六出祁山徒勞無功的主因?
    諸葛亮的「六家」,分別是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但是要按照真實能力排序,諸葛亮應該是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而文學家、書法家,他的詩文是比不上曹氏父子的,書法也比不上鍾繇,至於發明家,並不是說他發明了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因為木牛流馬被描寫成「永動機」,現在也造不出來,因為那不符合科學原理,而連弩則是在諸葛亮之前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諸葛亮或許進行了一些改裝
  • 劉伯溫料事如神,為何沒能推算到自己結局,是他失誤了嗎?
    例如西周滅夏時,周武王的重要謀士姜子牙,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誇顯然不足以彰顯他的才能,只能說他的才能神乎其神,接近於神話人物了。再往後盤點,後世的術士就再也沒有出國像姜子牙這樣傑出和神奇的人物了。掘諸葛亮墳,嚇得趕緊磕頭有說法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單從這句看並沒有看出他倆能力的高下,只是說處的時代不同。
  • 劉備得到了臥龍鳳雛,為何不能一統天下,原因竟然是這樣
    劉備得到了臥龍鳳雛,為何不能一統天下,原因竟然是這樣。相信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群雄逐鹿,英雄輩出。俗話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這個人就是劉備了,他從一個賣草鞋出身,到蜀國的開國皇帝,除了他自身有勇有謀之外,他的命也是很好的。先是桃園結義,收穫關羽,張飛兩員猛將,後又三顧茅廬,請了臥龍諸葛亮出山,到最後在外坐擁五虎上將,內有諸葛亮,龐統等文人謀士,可謂是人才濟濟啊!有名的水鏡先生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即可安天下。」
  • 陸遜被困八卦陣,諸葛亮為何在事發之後,又請人救助於他?
    不過既然已經困住了他,諸葛亮為何還要派人去救助呢?說起他的一生那也是相當的輝煌了。雖然家道中落但是他憑藉著自己的能力,雖然未出茅廬,卻已斷定天下三分。後來輔佐了自己的主公劉備,也是立下了很多的功勞。在他的帶領之下劉備招攬了非常多的人才,而且創立了蜀漢,實力也日益增強。不僅如此這個人還是非常的勤勉,他對待自己的主人劉備非常的忠誠。
  •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殺他,有沒有私心?提起《三國演義》中最為熟知的人,莫過於被後世譽為「多智近於妖」的諸葛亮,然而,諸葛亮身上卻也有抹不去的汙點,比如劉備死後六出祁山寸功未建、識人不明導致街亭失守、設計殺魏延致使蜀中無大將……其中,最為人所爭議的莫過於諸葛亮判斷「魏延腦有反骨,必反」而留錦囊妙計殺之。那麼,魏延被殺時反了嗎?
  • 諸葛亮要殺魏延真是因為他腦後生反骨嗎?原因沒有那麼簡單
    諸葛亮要殺魏延真是因為他腦後生反骨嗎?原因沒有那麼簡單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雖然呈現出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但國家與國家之間,始終存在著力量上的差距,而蜀漢,就其綜合實力而言,在三個國家當中,明顯不佔優勢,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 蜀漢是三個國家當中力量最為薄弱的國家。
  • 諸葛亮「名成八陣圖」!為何不多擺幾個呢?有四個原因!
    昔日劉備徵討吳國,被陸遜一把火燒連營七百裡,兵敗退到白帝城中。陸遜派兵追擊,卻於魚腹浦,陷入諸葛亮入川之時所布「八陣圖」中,若非諸葛亮嶽父黃承彥相救,陸遜可能早死在陣中。關於八陣圖,你又了解多少呢?
  • 劉備永安託孤,有考驗諸葛亮的意思嗎?他是否真的信任諸葛亮
    南方各郡大片反叛之聲,劉備的統治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夠拯救蜀漢的,只有諸葛亮。劉備心裡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放心大膽地將蜀漢江山交給了諸葛亮。2、劉備這麼託孤不是無私,而是無奈。劉備帶著這麼多年積攢下來的兵馬,進攻東吳,結果輸了個底朝天,再也沒有力量恢復元氣,所以他駐紮在白帝城,基本等於是放棄了掙扎。
  • 諸葛亮為何一直瞧不上魏延?魏延真的有反骨?其實諸葛亮對他很好
    諸葛亮總是針對魏延,魏延剛投降那會兒,主動把長沙城獻給劉備,還準備屁顛屁顛地邀功請賞呢,沒想到諸葛亮二話不說,就要宰了他。理由就有點毀三觀了,居然是因為魏延後腦勺長了反骨。不曉得吳三桂、老汪這些人的後腦勺是怎麼長的,孔明這一波操作,嚇得劉備都不敢吱聲。雖然是賣主求榮,可是賣的是別人的主,向自己求榮,這待遇還是要區別對待的。
  • 關羽戰死,孔明為何堅決反對伐吳?劉備臨死,終於發現諸葛亮野心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古人云:「君子報仇 十年不晚」,但這僅僅是針對於凡夫俗子,對於位列九五,韜光養晦多年的劉備,劉皇叔來說,報仇這個事,絕對是一刻也不能遲緩。公元221年,這一年劉備剛剛滿60歲,但是此時,劉備卻不能收到兩個結義兄弟,關羽、張飛的拜賀,更不能與他們把酒言歡,分享自己的心情。為何呢?因為此前,關羽已然在臨沮被東吳將領斬殺。
  • 他是蜀國名將,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為什麼諸葛亮說他有反骨?
    他是蜀國名將,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為什麼諸葛亮說他有反骨?魏延是蜀漢的一位名將,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前前後後鎮守住漢中將近十年,之後還跟著諸葛亮南徵北作戰,戰績十分的明顯。但是,正是這麼優秀的將領最後卻被馬岱給殺死了,並且被滅三族!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魏延有反骨,為何能活到最後?諸葛亮:沒他,我打不贏這位猛將
    不是諸葛亮仁慈,而是他需要用魏延來制衡一個曹魏猛將。當時的長沙守將是魏延,他算得上是荊州地區少數有軍事才能的將領,但因為此前沒有背景的原因不被重用,早就有了易主的想法。得知劉備攻打長沙後當即挾持長沙太守然後獻城投降,本以為會得到重用,但沒想到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認為魏延是一個賣主求榮之輩,建議劉備殺了他。而劉備很賞識魏延這種態度,全盤接受他的投誠,並對他委以重任。至此,魏延和諸葛亮結下了矛盾。
  • 三國趣聞: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為何要選擇啥也沒有的劉備?
    三國趣聞: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 為何要選擇啥也沒有的劉備? 諸葛亮父親早死,叔父諸葛玄在袁術手下任豫章太守,因朝廷派硃皓接管豫章,諸葛玄就投靠了與之有舊的荊州劉表。諸葛玄去世,孔明與弟弟移居南陽,以耕種為生,因居住臥龍崗,所以號稱臥龍。孔明自比管仲、樂毅,時常與石韜、徐庶、孟建一起,探討人生和國家大事。孔明認為,他們三人將來的仕途最多是刺史或郡守,而當三人問孔明時,他卻笑而不答。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但在正史中,其實卻很簡單,徐庶直接讓劉備去請,然後劉備就跑了三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由此可見,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根本沒有《三國演義》中那般讓人眼花繚亂。
  • 三國演義:趙雲的話讓劉備明白,最寵的趙子龍從來不是忠誠於他
    從單騎救劉備於江東,單騎救阿鬥,貌似單槍匹馬是趙雲最真實的寫照,而歷史上趙雲也一直擔任劉備的護衛隊長,因為趙雲的存在,劉備的安全才得到最高的保障,正是因為文中有諸葛亮,武中有趙雲,劉備才得以具備三分天下的實力。
  • 雖然諸葛亮料事如神,但劉禪做錯一事他卻沒料到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別人很是尊重他,他被別人當成了是智慧的化身,猶如神明一般的存在,可以講三國時期的蜀國之所以可以獨霸一方,大部分的功勞都是諸葛亮的,雖諸葛亮最後也沒能幫助劉備統一三國,但其留下的故事還能夠受到後人的追捧和讚許,諸葛亮在自己還能安排的時候留下了一支很是神秘的軍隊,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秘密,但這個部隊卻被劉禪因沒必要給廢除掉了,因而蜀漢最後的滅亡和他的這個舉動很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