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勞無功,勞民傷財,這真是諸葛亮的北伐?

2021-01-10 亭殿閣

北伐的具體過程:

第一次北伐:(演義中為一出祁山)

聲東擊西兵不血刃奪取三郡,但是由於馬謖失守街亭,北伐軍被迫撤退,因此功虧一簣。戰果也就是拔西縣千餘家和收降姜維。但是相對於損失這點成果是遠遠不夠的。

【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

【亮之出祁山,參軍姜維詣亮降。亮美維膽智,闢為倉曹掾,使典軍事。——資治通鑑】

第二次北伐:(演義中為二出祁山)

為了側應東吳,諸葛亮進攻陳倉吸引魏軍西進,卻受阻於陳倉,待曹真支援陳倉,諸葛亮直接撤退。撤退過程中反殺了追擊的王雙。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三國志】

第三次北伐:(演義中為三出祁山)

幾乎在諸葛亮撤退的同時,陳式奪取魏國的武都,陰平郡,自出建威逼郭淮,由於糧草不繼,只能見好就收的撤退。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三國志】

自衛反擊戰:(演義中為四出祁山)

魏國派司馬懿、張郃、曹真三路大軍主動進攻蜀漢,夏侯霸的先鋒部隊在興勢被打敗,又由於天降大雨棧道斷絕,魏軍被迫撤退。魏延的偏師在陽溪大敗郭淮,取得諸葛亮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

【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三國志】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

第四次北伐:(演義中為五出祁山)

諸葛亮在上邽打敗郭淮,費曜,強奪隴西小麥,又在滷城把司馬懿打的丟盔卸甲,但是由於李嚴延誤軍糧,諸葛亮被迫撤退,撤退中設伏殺死張郃。

【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於上邽之東。——資治通鑑】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資治通鑑】

【郃進至木門,與亮戰,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發,飛矢中郃右膝而卒。——資治通鑑】

第五次北伐:(演義中為六出祁山)

諸葛亮一路追殺司馬懿到渭水南岸,屯田渭濱與司馬懿對峙,最終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三國志】

北伐是否徒勞無功?

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5次北伐和一次反擊戰,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守損失了馬謖的先鋒部隊外,之後北伐軍「斬王雙,取二郡,退曹真,破郭淮,敗司馬,屯渭濱」的每次北伐都能夠全身而退,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戰果,而自身基本上沒什麼損失。而魏國在國力遠遠強於蜀漢的情況下,居然被北伐軍一路壓制,喪師失地,顯然損失遠遠大於蜀漢。尤其是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已經是在以戰養戰,做好與魏軍持久戰的準備了。隴西是魏國的隴西,渭濱是魏國的渭濱,諸葛亮奪取隴西小麥,在渭濱屯田,此消彼漲下,顯然縮小了國力差距,怎麼能說是徒勞無功的呢?

北伐是否勞民傷財?

根據歷史記載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可謂是三國中人均經濟最好的國家,諸葛亮的治國能力堪稱三國第一。雖然諸葛亮一直堅持北伐,但是蜀漢依舊做到了「國以富饒」。到諸葛亮死後,蜀中人民都很懷戀諸葛亮。甚至愛屋及烏,每當朝廷有了利國利民的好政策,都認為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提倡的。試問,如果北伐真的是勞民傷財,人民以什麼理由如此的懷戀諸葛亮呢?管子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諸葛亮把蜀中治理的民殷國富,人才得以「道不拾遺,強不侵弱」。同時蜀漢是三國中唯一保持本國的貨幣有穩定流通價值的國家。所以說,北伐並未勞民傷財。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三國志】

【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 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三國志】

【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三國志】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三國志】

北伐對魏國的影響?

諸葛亮北伐之前,是這樣的:

【世或謂魏氏不用錢久,積累巨萬,故欲行之,利公富國。】

魏國經過文武兩代的積累,是何等的民殷國富啊!

可是諸葛亮北伐時,是這樣的:

【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歲有數千萬斛,以充兵戎之用。每大軍徵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

魏國為了抵禦諸葛亮,耗費了大量的物資,經濟瀕臨奔潰。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同時期的蜀漢:

【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都在魏國家門口屯田了,如果再給諸葛亮一點時間,最先奔潰的肯定是魏國。

【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根據以上分析,諸葛亮北伐顯然是利大於弊的.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司馬光《資治通鑑》

《晉書》

相關焦點

  • 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徒勞無功?戰略上確實失敗,但並非徒勞無功
    而在第四次北伐中,諸葛亮本來已經擊敗了魏軍統帥司馬懿,但由於李嚴在後方謊稱糧草匱乏,諸葛亮不得已而退兵。直到公元234年春,諸葛亮最後一次出兵北伐,只可惜在這一次北伐中,諸葛亮沒能成功逼出司馬懿決戰,最後反而因為他自己積勞成疾,重病不治,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的北伐也因此告終。
  • 諸葛亮為何兩次違背劉備遺命?這是不是六出祁山徒勞無功的主因?
    但是細看史書,諸葛亮至少兩次違背了劉備遺命,在人事安排上出了問題,不但導致了街亭慘敗,而且六出祁山基本上都徒勞無功,似乎諸葛亮「六家」的稱號,要重新排一下順序了。如果派荀彧、諸葛亮、張昭去指揮打仗,那麼三國爭霸可能早早就結束了。諸葛亮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維持蜀漢政權數十年國祚,諸葛亮是劉備鹹魚翻身的第一功臣,如果劉備按照他老祖宗劉邦的標準老婆評定部下功勞,那麼諸葛亮是第一「功人」,而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則是「爪牙」鋒利的「功狗」。其次是諸葛亮的外交才能。連孫抗曹,是諸葛亮極力主張並一力促成的。
  • 北伐成功率幾乎為零,諸葛亮為何還要大耗國力去北伐,到底圖啥?
    蜀漢的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諸葛亮和繼任者姜維卻為何還要堅持北伐呢?蜀漢北伐基於當時的情況,確實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以攻代守」卻是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存於亂世的一種策略。
  •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均勞而無功,那麼他為何執著北伐呢?
    事實上,根據正史記載,諸葛亮六次北伐只有兩次是出祁山的,只是《三國演義》根據諸葛亮六次北伐有所改變,後被人稱作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並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
  •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三國演義》的小說中記載,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昭烈帝劉備託孤之後,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曾經「六出祁山」。雖然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從「祁山」出師這麼多次,但他確實也是五次北伐曹魏,一心想要光復大漢。
  • 姜維北伐十一次,為何徒勞無功?最終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
    第一、二次北伐:兩次小勝由於姜維前兩次北伐時,地位不高,作用也都不大,這裡就不細說了。簡單的說,就是姜維奉蔣琬之命到隴西打遊擊,小敗郭淮一次,這是第一次北伐。公元244年,曹爽伐蜀漢,姜維奉命增援漢中,並逼退曹爽,這是第二次北伐。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在《三國演義》中沒有這兩次北伐,所以在演義中,就是「姜維九伐中原」,而不是「姜維十一伐中原」。
  • 益州疲弊時,諸葛亮靠什麼統籌蜀國經濟,支撐五次北伐?
    也就是說,諸葛亮用來迎戰張頜士卒規模就達到八萬。這僅僅是諸葛亮規模不大的第四次北伐中,一部分兵力而已。眾所周知,諸葛亮北伐,規模最大的乃第五次,則是要超過八萬人的。《三國志》、《晉書》都認為蜀漢人口僅九十餘萬。諸葛亮拿走十分之一的人口北伐,其消耗無疑是巨大的。
  • 諸葛亮北伐屢戰屢敗,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北伐為什麼會屢戰屢敗?這裡我們不提策略計謀制定的失誤還是不足。我認為就是曹魏蜀漢的國力差別太懸殊,導致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那麼我們就看一下蜀漢和曹魏兩國之間的國力對比。先來看看疆域對比,魏國坐擁北方十三州,更多的大城鎮,可操作生產的土地,而蜀國呢!
  • 關羽北伐,為什麼諸葛亮不忠言直諫也不獻計獻策,而是選擇沉默?
    那到底這是一起蓄意已久的謀殺案,還是始於關羽自傲的偶然事件?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搞清楚到底是誰發起了這次北伐,派關羽去攻打襄樊。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是一場賭注,並不像一個有足夠空間的戰略計劃。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明確說明發號施令者的身份,但筆者認為,這多半是劉備的命令。
  • 諸葛亮5次北伐,3次缺糧無功而返,為什麼不一次性解決糧食問題?
    三國末期數諸葛亮北伐中原最出名,自劉備、曹操死後,形成三國鼎立的頭號關鍵人物紛紛易主。魏國有司馬懿,蜀國有諸葛亮。而諸葛亮作為蜀軍最高威望的軍師跟領導者,一生宏願就是統一中原,匡扶漢室,他在世期間曾興師動眾的發動過五次北伐戰爭,可惜有三次因為糧草告缺而被迫撤軍,那麼諸葛亮為何不運用自己的才智一次醒解決掉糧食缺乏問題呢?
  • 益州疲弊的罪魁禍首,史上最敗家的丞相諸葛亮
    作為"武廟十哲"的一員,諸葛亮在漢末亂世可謂十分出眾,戰略上,他制定三分天下的目標,為迷茫的劉備提供了奮鬥方向;政治上,他治理蜀地多年,事必躬親、細緻認真,為人清正廉潔,政績卓著;軍事上,他南徵南中,北伐曹魏,既掃除了潛在的威脅,又在最初的北伐中讓人看到了漢室復興的希望。
  • 五次北伐寸功未立,諸葛亮原本有一個絕佳機會滅曹魏,可惜放棄了
    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在批註《三國演義》時,提到了諸葛亮有一個最好機會滅掉曹魏,可惜諸葛亮不用,「亦韓信暗渡陳倉之計,惜孔明之不用。」毛宗崗說的就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魏延提出的這條計策是這樣的:自己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穿插而過,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諸葛亮則率領大軍出斜谷,兩軍會師於潼關。諸葛亮生平謹慎,認為魏延的提議過於兇險難以成功,因此放棄。後人指責諸葛亮過于謹慎,錯過了滅掉曹魏的大好機會,以至於常年北伐,寸功未立。一千多年來,人們對「子午谷奇襲」爭議不斷。
  • 魏延之死真是「腦有反骨」?諸葛亮為何一定要除掉他,有何私心?
    魏延之死真是「腦有反骨」?諸葛亮為何一定要殺他,有沒有私心?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確實有此描述,稱其在諸葛亮死後便興兵反叛想要奪權,最終被長史楊儀運用諸葛亮遺留的間諜馬岱所斬殺,三族也被滅。而我們通過史料也能窺見這一事件的起因並不簡單,之所以不簡單,就在於以諸葛亮之大才,絕不會僅憑「腦有反骨」這一面相就殺魏延這一大將,如此片面而武斷的人是做不到丞相高位的,那麼,諸葛亮為何要殺魏延?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 姜維北伐導致益州疲弊,但為何劉禪卻支持北伐?從三件事看出答案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當時蜀軍按諸葛亮生前的要求秘不發喪,徐徐撤退,當時百姓看到蜀軍撤退,就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司馬懿,而司馬懿聽聞這件事後,當即率軍追擊,此時姜維與楊儀等人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不敢逼近。於是蜀軍安全而撤。
  • 諸葛亮治蜀的真實效果如何,這句成語揭曉答案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這是陳壽在為諸葛亮作傳時做的一個評價,先來看看原文: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稱帝後,拜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劉備死後,繼位的劉禪年幼懦弱,朝中事務無論大小,都有諸葛亮決斷,於是對外聯合東吳,對內平定南中,制定法令執行制度,整頓軍隊,軍中所需器具製造精妙,事務深究原委,法令嚴明,賞罰公正,罪責無不受到懲罰,善行無不進行表彰,達到了官吏不敢徇私舞弊,人人自勉,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社會風氣良好,強不欺弱,社會呈現安定局面。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反被殺,是司馬懿陰謀嗎?諸葛亮咋想
    此次戰事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第一次對戰,諸葛亮前三次北伐,曹懿方面由曹真掌管,司馬懿原是都督荊州諸軍事,這一次是空降關中迎戰諸葛亮,而張郃、郭淮等人一直在關中及隴右與諸葛亮交戰,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在街亭上迎戰諸葛亮,張郃對諸葛亮的用兵情況十分熟悉。
  • 諸葛亮反骨的玄學
    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諸葛亮失敗,明朝一人憑此神技平定中原!
    而諸葛亮在晚年時期,曾前後六次北伐中原討伐曹賊,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但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五丈原時曾成立下七星陣法,點燃七星燈,想向天再借一生肖輪迴的壽命,完成此生夙願。然而卻被魏延破壞儀式導致術法失敗。小編看到這時有一個疑問,這七星燈真的能夠延續生命嗎?他又是什麼原理呢?
  •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什麼前後大變,像是換了個人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形象,但是與他相對的那一面,劉禪卻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不僅是阻止了諸葛亮的北伐,甚至是葬送了蜀國的基業,在諸葛亮死後他就停止了北伐,還殺掉了主張北伐的蜀國僅存名將魏延。
  • 諸葛亮對蜀國的八大功績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奉了劉備之命,孤身前往江東,來遊說孫權,聯吳抗曹。面對強大的曹軍,東吳君臣,或戰或降,意見不一。諸葛亮費盡唇舌,先後遊說魯肅、周瑜和孫權,這才敲定了聯合抗曹的戰略。最後,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擺曹兵,迫使不可一世的曹操灰頭土臉,退回北方,使得三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大功績.入蜀助戰,兵定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