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徒勞無功?戰略上確實失敗,但並非徒勞無功

2021-01-10 甜姐說史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劉禪,在《出師表》中,諸葛亮闡述了北伐的重要性,表明了時機的成熟性。在接到劉禪同意出兵的詔書後,諸葛亮開始提兵漢中,就此拉開了北伐的序幕。為了吸引魏軍主力,諸葛亮派出鎮東將軍趙雲和揚武將軍鄧芝率一支軍馬作為疑兵,擺出要從斜谷道出發北攻郿城的形勢,當時魏明帝曹叡果然上當,他派出曹真率領關右諸軍抵禦趙雲。就在此時,諸葛亮親率主力攻打祁山。由於魏國此前毫無防備,以至於隴右五郡中的三郡投降了諸葛亮,僅有的兩郡也被諸葛亮率軍包圍,眼看著隴右就要被諸葛亮攻克。就在此時,曹叡啟用大將軍張郃,他命張郃馬不停蹄的奔赴街亭以奪得這個蜀軍的咽喉之地。由於坐鎮街亭的馬謖未按諸葛亮要求部署,導致街亭被張郃擊敗,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

在此之後,諸葛亮趁著東吳在石亭大破魏軍之際,他出兵包圍陳倉,然而陳倉守將郝昭卻固守城池,後來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只能無奈退兵。不久之後,諸葛亮又派陳式進攻武都和陰平,就此成功奪取魏國兩郡。不過蜀軍並沒有就此擴大戰果,而是退守漢中,加強防守,等待下一次北伐的時機。而在第四次北伐中,諸葛亮本來已經擊敗了魏軍統帥司馬懿,但由於李嚴在後方謊稱糧草匱乏,諸葛亮不得已而退兵。直到公元234年春,諸葛亮最後一次出兵北伐,只可惜在這一次北伐中,諸葛亮沒能成功逼出司馬懿決戰,最後反而因為他自己積勞成疾,重病不治,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的北伐也因此告終。

正因為諸葛亮近乎傾盡蜀漢資源的五次北伐沒能讓蜀漢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甚至沒有給曹魏帶來太多實質性的威脅,再加上諸葛亮最後是被司馬懿活活熬死的,因此有人認為,諸葛亮常年出兵與曹魏抗衡,卻沒有為蜀漢帶來什麼好處,反而讓百姓遭遇戰火的荼毒,因此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是徒勞無功的,事實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如果從戰略上來說,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時與司馬懿對峙,最終卻因他的去世導致北伐的失敗,以此而論,諸葛亮確實是失敗的,但如果說諸葛亮的北伐徒勞無功,這種說法也是言過其實了。要知道在諸葛亮的北伐期間,他拿下了隴右三郡,奪得了陰平與武都,在蜀軍追擊的過程中,誅殺了王雙與張郃,更是擊退了郭淮與司馬懿,除了在第一次北伐時錯用馬謖坐鎮街亭,在第二次北伐時沒能攻下郝昭鎮守的陳倉,諸葛亮在戰術上基本沒有失敗過。

要知道司馬懿的軍事才能是值得認同的,當年他百日擊敗公孫續,十數日擒獲孟達,足見司馬懿的不凡,但即便是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諸葛亮依舊以劣勢的兵力分兵進攻,並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機動進攻作戰。諸葛亮先是在司馬懿率軍西進時,率軍移動三百裡,直接在上邽擊敗郭汜與費曜,並割走了魏軍的軍糧,在此之後,諸葛亮主動求戰,司馬懿卻避戰不出,等到諸葛亮退走時,司馬懿追了上來,卻被諸葛亮打出了甲首三千的戰績,以至於在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只能以據守的態度面對蜀軍。

筆者認為,司馬懿的戰略很正確,他憑藉了強大的國力耗死了諸葛亮,這沒有錯,畢竟在戰略上,諸葛亮確實是輸了,但曹魏為了抵擋諸葛亮,不得不動用了是蜀漢四倍的土地與兵力,因此從消耗國力這方面來看,諸葛亮的北伐絕對不是徒勞無功的。

相關焦點

  • 徒勞無功,勞民傷財,這真是諸葛亮的北伐?
    ——三國志】第四次北伐:(演義中為五出祁山)諸葛亮在上邽打敗郭淮,費曜,強奪隴西小麥,又在滷城把司馬懿打的丟盔卸甲,但是由於李嚴延誤軍糧,諸葛亮被迫撤退,撤退中設伏殺死張郃。【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於上邽之東。——資治通鑑】【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
  • 姜維北伐十一次,為何徒勞無功?最終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
    姜維一共北伐十一次,取得五勝四平兩負的成績,前期受蔣琬、費禕節制,用兵規模受限制,但遊擊戰術出神入化,亮點頗多。後期任大將軍後,不再受節制,卻反而打不好了,兩次大敗都出現在北伐後期。那麼為何姜維在發動如此頻繁的戰爭下,為何卻並沒有取得重大成就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姜維北伐的情況。
  •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三國演義》的小說中記載,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昭烈帝劉備託孤之後,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曾經「六出祁山」。雖然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從「祁山」出師這麼多次,但他確實也是五次北伐曹魏,一心想要光復大漢。
  • 諸葛亮5次北伐,3次缺糧無功而返,為什麼不一次性解決糧食問題?
    三國末期數諸葛亮北伐中原最出名,自劉備、曹操死後,形成三國鼎立的頭號關鍵人物紛紛易主。魏國有司馬懿,蜀國有諸葛亮。而諸葛亮作為蜀軍最高威望的軍師跟領導者,一生宏願就是統一中原,匡扶漢室,他在世期間曾興師動眾的發動過五次北伐戰爭,可惜有三次因為糧草告缺而被迫撤軍,那麼諸葛亮為何不運用自己的才智一次醒解決掉糧食缺乏問題呢?
  • 益州疲弊時,諸葛亮靠什麼統籌蜀國經濟,支撐五次北伐?
    蜀國的物力,加持天險,像劉璋那樣偏安一隅,確實遊刃有餘。當諸葛亮要北伐,益州作為大後方,則需要承擔起吞併整個天下的物質基礎,從這個角度看,益州,無疑是疲敝的。無論從空間還是從時間上來看,諸葛亮北伐前夜,益州是實實在在的「疲敝」。受命託孤,生前進行了五次北伐,耗費巨大戰爭關乎存亡,從來就是國家各項支出中最浩大的一項。
  • 諸葛亮為何兩次違背劉備遺命?這是不是六出祁山徒勞無功的主因?
    但是細看史書,諸葛亮至少兩次違背了劉備遺命,在人事安排上出了問題,不但導致了街亭慘敗,而且六出祁山基本上都徒勞無功,似乎諸葛亮「六家」的稱號,要重新排一下順序了。我們不能不承認,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頂尖人才,是跟荀彧、張昭一個級別的政治家,或者說他們都是各自陣營的蕭何。而三國三巨頭曹操劉備孫權之所以能夠三足鼎立,說明他們都是知人善任的——沒有識人用人之能的董卓袁紹袁術公孫瓚都被幹掉了。所以劉備在世的時候,給諸葛亮安排的工作,就是坐鎮後方「足兵足食」,至於前敵總指揮,曹操和劉備總是喜歡自己當,孫權則是先後用了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 益州疲弊的罪魁禍首,史上最敗家的丞相諸葛亮
    作為"武廟十哲"的一員,諸葛亮在漢末亂世可謂十分出眾,戰略上,他制定三分天下的目標,為迷茫的劉備提供了奮鬥方向;政治上,他治理蜀地多年,事必躬親、細緻認真,為人清正廉潔,政績卓著;軍事上,他南徵南中,北伐曹魏,既掃除了潛在的威脅,又在最初的北伐中讓人看到了漢室復興的希望。
  • 北伐成功率幾乎為零,諸葛亮為何還要大耗國力去北伐,到底圖啥?
    蜀漢的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諸葛亮和繼任者姜維卻為何還要堅持北伐呢?蜀漢北伐基於當時的情況,確實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以攻代守」卻是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存於亂世的一種策略。
  • 徒勞無功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徒勞無功,徒:徒然;白白地;功:成就。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功效。出自:宋 朱熹《詩集傳》:「厭小而務大,忽近而圖遠,將徒勞而無功也。」近義詞有:勞而無功、徒勞往返,反義詞有:大功告成、不勞而獲,徒勞無功是貶義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 關羽北伐,為什麼諸葛亮不忠言直諫也不獻計獻策,而是選擇沉默?
    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都曾提到二人是「恩若兄弟」。但是,關羽死後所受到的待遇,甚至比作為朝臣的法正還差得遠。也許,在正史中,漏掉了不少真相。對蜀漢勢力而言,荊州的失守無疑是最大的硬傷,這直接預示著整個隆中對計劃的失敗。當關羽身處險境時,蜀漢高層卻沒有做出營救的指示。原因不在《三國志》,後人對此頗有爭議。
  • 「聰明人,不會徒勞無功」:養成這4種習慣,避免「窮忙」一生
    每個人,做每件事,其實都有其目的性,而這個目的往往與自身利益掛鈎。沒有誰會傻到去做一些對自己沒好處的事情。可現實卻往往事與願違,我們即便抱著某種目的去做事,可最終卻不一定能完成這個目的,反而還會落得一個吃力不討好,徒勞無功的結局。偶爾一兩次如此是人之常情,但若總是徒勞無功,那麼必然是自身出現了某種問題,需要自己反思。
  •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均勞而無功,那麼他為何執著北伐呢?
    事實上,根據正史記載,諸葛亮六次北伐只有兩次是出祁山的,只是《三國演義》根據諸葛亮六次北伐有所改變,後被人稱作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並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
  • 「徒勞無功」的王力可想「破繭成蝶」只是時間問題
    談到王力可這個名字大概很多人都不是很熟悉,但如果我們細化到劇中的某個角色,你就對她會有影響,她是《狼毒花》裡那個敢愛敢恨的陸佳萍、是《神鷹反恐特戰隊》裡的魔鬼女教官、也是《隋唐演義》的女主角楊玉兒。現在你知道了嗎?為什麼出道這麼多年始終不溫不火,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呢?讓我們一探究竟。實際王力可並非娛樂圈的新人,出道已有16個年頭了。
  • 人生本來很多事就是徒勞無功的啊
    聽說有趣的人都置定了公眾號In April0402我記得在《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這部電影中,柯景騰說過一句話:「你信不信十年後,我連log是什麼都不知道,還可以活得好好的。」沈佳宜說:「我知道。」「那你還那麼用功讀書。」沈佳宜說:「人生本來很多事就是徒勞無功的啊。」
  • 五次北伐寸功未立,諸葛亮原本有一個絕佳機會滅曹魏,可惜放棄了
    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在批註《三國演義》時,提到了諸葛亮有一個最好機會滅掉曹魏,可惜諸葛亮不用,「亦韓信暗渡陳倉之計,惜孔明之不用。」毛宗崗說的就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魏延提出的這條計策是這樣的:自己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穿插而過,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諸葛亮則率領大軍出斜谷,兩軍會師於潼關。諸葛亮生平謹慎,認為魏延的提議過於兇險難以成功,因此放棄。後人指責諸葛亮過于謹慎,錯過了滅掉曹魏的大好機會,以至於常年北伐,寸功未立。一千多年來,人們對「子午谷奇襲」爭議不斷。
  • 王者榮耀:「徒勞無功」的五位英雄,天美費盡心思,勝率依然墊底
    在王者榮耀中,當前一共有93個英雄,但能夠在排位中能夠稱得上場面的,那也就只有二十來個,而且大部分都是新上線的英雄。而那些曾經強過一時的英雄,慢慢的也就有所疲倦了,有的是因為技能被重做而感到乏力。比如說宮本武藏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本來是一個無敵的存在,但由於太強慢慢的就成了個超級兵。而接下來要跟大家說的就是,「徒勞無功」的五位英雄,天美費盡心思加強調整,但勝率依然墊底。
  • 諸葛亮北伐屢戰屢敗,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北伐為什麼會屢戰屢敗?這裡我們不提策略計謀制定的失誤還是不足。我認為就是曹魏蜀漢的國力差別太懸殊,導致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那麼我們就看一下蜀漢和曹魏兩國之間的國力對比。先來看看疆域對比,魏國坐擁北方十三州,更多的大城鎮,可操作生產的土地,而蜀國呢!
  •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首先說,六出祁山並不是六次都從岐山出兵,「六出祁山」只是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分別在後主建興六年春、六年冬、七年、九年、十二年先後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和第四次從岐山出兵,其次從漢中、斜谷和散關出兵,雖有斬獲,但終因種種原因無功而返。
  • 諸葛亮一生三次痛哭流涕,竟然為的是同一件事
    正史記載中,諸葛亮只大哭過三次,這三次痛哭流涕其實為的都是同一件事。以諸葛亮在蜀漢的尊位,究竟是什麼人、什麼事能讓他嚎啕大哭呢?有關這份《出師表》每次看過都使我眼睛朦朧,深深的感受到諸葛亮那種既不放心又不得不離開的矛盾心理,我深信諸葛亮是哭著寫完全篇內容的,我也深信劉禪看過之後是痛哭流涕的。即便是嶽飛這等戰場上的英雄豪傑,在諸葛亮墓也不禁痛哭流涕、徹夜難眠。
  • 諸葛亮一生收了三個徒弟:一麒麟、一狗、一豬!而最想收四徒弟
    諸葛亮在蜀漢執政11年,先後解決了自劉備去世後遺留下來的內憂外患,先是與孫權講和,接下南徵南中,徹底解決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問題,之後便是長達8年的五次北伐,最終諸葛亮病死在北伐的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