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5次北伐,3次缺糧無功而返,為什麼不一次性解決糧食問題?

2021-01-10 貓眼觀史

三國末期數諸葛亮北伐中原最出名,自劉備、曹操死後,形成三國鼎立的頭號關鍵人物紛紛易主。魏國有司馬懿,蜀國有諸葛亮。

而諸葛亮作為蜀軍最高威望的軍師跟領導者,一生宏願就是統一中原,匡扶漢室,他在世期間曾興師動眾的發動過五次北伐戰爭,可惜有三次因為糧草告缺而被迫撤軍,那麼諸葛亮為何不運用自己的才智一次醒解決掉糧食缺乏問題呢?

諸葛亮被稱為《三國演義》裡最厲害的智者,他除了善用兵法足智多謀之外,還發起了5次北伐戰爭。而蜀國第一任君主劉備在白帝城臨死時把權力交給了諸葛亮,希望他匡扶後主劉禪穩定蜀國根基,還讓他繼續跟魏軍交戰光復漢室江山。

因此,諸葛亮就算深知自己年老多病也不忘先主的交代,把蜀國安頓好後,就開始不停出兵北方跟魏軍交戰。據說,諸葛孔明先後一共五次開啟了北伐,但都是以失敗為結果,其中過半原因是路途太遠,道路崎嶇難行,窮山惡水間,大軍艱難爬得過去,可是後面的糧草輜重隊跟不上,導致前方將士糧草不接濟,久而士兵吃不飽飯,馬屁吃不到草,故此無能力再前進,使得逼迫撤退。

經過前三次北伐失敗,諸葛亮深知糧草問題是影響著勝負大局的關鍵難題,因此把定軍山作為重要軍事要塞,廣積糧,穩住第一戰線,可是要繼續往魏國境內前進,後續的糧草補給依舊跟不上。

事後智囊諸葛亮又出妙計,騙過司馬懿,聲東擊西的帶人去攻陷麥城,收割了那裡的大量麥子當食物,單始終只能解燃眉之急。故此,當年的諸葛亮也深知其中厲害之處,無奈就算心裡明白,也沒辦法解決這些難題。

川蜀雖有盆地,可期間山路異常崎嶇難行,多數地域由於未經開發,顯得荒涼無比,且蚊蟲虎豹奇多,環境惡劣,甚至很多時候前方都沒有路,只能派先鋒隊伍先行開路,開命大軍前進,因此可見蜀軍北伐,確實存在諸多困難險阻。

北伐還導致蜀國糧食減收,並不是因為乾旱無雨影響,當初諸葛亮徵調大批川地青年參加北伐,所以大部分都是老幼婦孺在家中留守,因此沒有年輕壯力去耕田,秋天后稻穀、麥子、玉米等收成就少了許多。時間一久,蜀國就出現糧草緊張的現象,加至運輸困難,補給跟不上的原因,導致殺在前線的蜀軍毫無可靠的後援保障。

後來,諸葛亮絞盡腦汁,採用多方計策想解決糧草問題均不得如願。就連當年曹操的「分兵屯田」,諸葛孔明都實施過,下令士兵們卸甲歸田,跟當地村民一齊參加勞工,大量耕種稻田,雖然此法能在秋收時提升糧食產量,但需要派遣大量兵力去務農,因此又不能集合起來出徵魏國。

所以有人稱蜀軍北伐的所有失敗原因不能全怪諸葛孔明,畢竟他當年忍淚寫下《出師表》,主動帶兵出徵,足見其忠誠之心。後來,連續經受三次因為糧草補給跟不上的致命原因,才不得不下令返回蜀地。

而蜀地位於中國的西南地區,首府成都自古以來都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並且地勢佔優,土壤肥沃,年產糧食全國屈指可數,使得很多軍事戰略家都想佔為自有,就連清朝時期的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在走投無路的時候都想帶著剩餘部隊入住成都,以此佔川地圖東山再起。

那麼這麼好的一塊風水寶地,為什麼在三國末期還頻繁缺糧呢?這當中除了大批青年小夥被諸葛亮徵募去打仗之外,還有一些原因是受到當政官臣的腐敗影響。

諸葛亮帶隊北伐,留下來的是較窩囊無主見的劉禪。他雖身為蜀國後主,但自幼以來都屬於媽寶型男子,凡事都要靠身邊的大臣或長輩,當年諸葛亮是他的老師兼輔佐大臣,處處都教他坐人,幫其出謀劃策治理蜀國。

當諸葛亮一走,劉禪就只能聽取身邊太監、官員的意見,可是這批屬下大部分都是奸詐小人,平時見諸葛丞相在,不敢吭聲,更不敢胡作非為,如今見丞相遠徵魏國,自己就在國內耀武揚威起來了。

故此,失去諸葛亮管理的蜀國,在一群無能官臣的治理下變得越來越差。老百姓得不到官府的協助,無奈導致糧食減收,國內大小事務混亂不堪,有失公正,給予北伐蜀軍的後勤支援,更是巍巍可及。

最終,諸葛亮內外堪憂,遠在他鄉久攻不下魏國領土,又對蜀國日夜擔憂,在這種雙重操勞之下,就算諸葛亮再神機妙算,自己的身體也熬不住病倒了。

所謂,兵敗如山倒,病來如抽絲,諸葛亮這一病,幾乎是蜀軍的精神象徵倒下了,軍心逐漸開始不穩,上下將士均在等候諸葛丞相的下一步指令,可是諸葛亮縱然有了對付魏軍的錦囊妙計,可由於糧草難題還是無法能逐一施行。

最終,五次北伐徵戰來來回回的路上,諸葛孔明還是承受不住勞累逐病死在途中。他死後,命人抬著自己的靈柩隨機在定軍山上遊走,直到繩子垂斷才就地埋葬。為此,諸葛亮的遺體並沒有運回成都,而遺留下的糧草難題也沒人解決。

諸葛亮被稱之為蜀國的智囊,這樣的人物,結局悽涼,讓後人無不為之嘆息,諸葛亮雖然病逝,但是卻留下諸多精彩的歷史事跡,流傳至今依舊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其實中國數千年歷史,從不缺少智者,在馮夢龍的《智囊全集》裡,就記錄了諸多智者,裡面就有關於諸葛亮智慧故事。

《智囊全集》於明朝編著,共有1200餘篇精彩智慧故事,問世之後,影響深遠,裡面收錄了歷代政治故事,加之馮夢龍在每篇精彩故事後面的點評,不僅讓後世人學到處理政務的手段,還能提升能言善辯的技巧。

清朝曾國藩稱「每當夜深人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

紀曉嵐更是達到了過目不忘的地步,至於他看了幾遍無從知曉。

就連萬達總裁王健林都強烈推薦員工翻看此書,收穫匪淺。

書中人物,遇事臨危不亂,運用智慧與謀略,克敵制勝,巧妙運用,無論是學生、老師還是步入社會的青年,亦或是創業,都能從中得到啟發。

人有智,猶地有水;地無水為焦土,人無智為行屍。

此書雖作於明朝,然而對現代的人卻有著更大的啟發,堪稱華夏民族的智慧百科全書,尤其突出中國傳統士大夫們的智力手段,內敏外恕,智圓行方,非常值得細讀重讀。

馮夢龍的文筆內涵,無可挑剔,千古一絕的奇書!內容非常全面,智謀評論得當,中國古代少有的帶有自覺意識收集、評論和看待智謀的名著。

本書還有一大好處,每篇文言文下面都有【白話文對比】,不僅可以提高文言文知識,還能一次性看懂。

下面是購買連結:書不貴,兩本54元,學生課外讀物的不二選擇!

相關焦點

  •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
    為何諸葛亮「5次」北伐,全都無功而返?實在是大漢氣數盡了……《三國演義》的小說中記載,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昭烈帝劉備託孤之後,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曾經「六出祁山」。雖然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從「祁山」出師這麼多次,但他確實也是五次北伐曹魏,一心想要光復大漢。
  • 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徒勞無功?戰略上確實失敗,但並非徒勞無功
    由於坐鎮街亭的馬謖未按諸葛亮要求部署,導致街亭被張郃擊敗,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在此之後,諸葛亮趁著東吳在石亭大破魏軍之際,他出兵包圍陳倉,然而陳倉守將郝昭卻固守城池,後來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只能無奈退兵。不久之後,諸葛亮又派陳式進攻武都和陰平,就此成功奪取魏國兩郡。不過蜀軍並沒有就此擴大戰果,而是退守漢中,加強防守,等待下一次北伐的時機。
  • 益州疲弊時,諸葛亮靠什麼統籌蜀國經濟,支撐五次北伐?
    2、三國時,益州還不是「天府之國」:「天府」為周代官職名稱,掌管王朝糧食、錢幣,「天府之國」是富裕的意思,最初是漢初張良形容關中之地的。《史記·留侯世家》稱:「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也。」四川開發較晚,李冰建造都江堰之後,農業生產雖然提高,但從人口和財力等方面看,仍然是落後地區,還遠遠稱不上「天府之國」。
  • 諸葛亮一生最忌憚的三位名將,在他們面前屢屢吃敗仗,無功而返
    可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諸葛亮也有自己的弱點,而當弱點被敵人捉住時,一向用兵如神的他,就無計可施了。在蜀漢後期,曹魏陣營中就有三個人抓住了他的弱點,並加以利用,使他數次出徵無功而返。這三個人分別是誰呢?他們又抓住了諸葛亮什麼樣的弱點?  第一位:曹真  公元228年,距離夷陵之戰結束已有五年,蜀漢的國力基本已經恢復。於是諸葛亮整頓兵馬,揮兵伐魏。
  • 徒勞無功,勞民傷財,這真是諸葛亮的北伐?
    ——資治通鑑】第五次北伐:(演義中為六出祁山)諸葛亮一路追殺司馬懿到渭水南岸,屯田渭濱與司馬懿對峙,最終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
  •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均勞而無功,那麼他為何執著北伐呢?
    事實上,根據正史記載,諸葛亮六次北伐只有兩次是出祁山的,只是《三國演義》根據諸葛亮六次北伐有所改變,後被人稱作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並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
  •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鬥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慧第一人。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勞師無功,最終命喪五丈原呢?
  • 關羽北伐,為什麼諸葛亮不忠言直諫也不獻計獻策,而是選擇沉默?
    原因不在《三國志》,後人對此頗有爭議。直到近現代,才有章太炎先生提出了一種相當有說服力的推測:關羽囂張地破壞了「聯吳抗曹」的外交計劃,以致蜀漢的智囊諸葛亮決定用「借刀殺人」的策略,徹底消滅這個無法控制的隱患。那到底這是一起蓄意已久的謀殺案,還是始於關羽自傲的偶然事件?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搞清楚到底是誰發起了這次北伐,派關羽去攻打襄樊。
  • 諸葛亮一生三次痛哭流涕,竟然為的是同一件事
    正史記載中,諸葛亮只大哭過三次,這三次痛哭流涕其實為的都是同一件事。以諸葛亮在蜀漢的尊位,究竟是什麼人、什麼事能讓他嚎啕大哭呢?可誰不知道這條路充滿了無數個不確定性,功成他或許名垂青史,也有可能被過河拆橋;功敗他要忍受後人無數宵小之輩的口誅筆伐。天下間沒有比讓託孤重臣去統一天下更難得事情的了!第二次,給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平定南中叛亂之後的第二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諸葛亮抓住這個機會,決定北伐。227年,諸葛亮給劉禪上表,請求出師北伐,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出師表》。
  • 北伐成功率幾乎為零,諸葛亮為何還要大耗國力去北伐,到底圖啥?
    蜀漢的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諸葛亮和繼任者姜維卻為何還要堅持北伐呢?蜀漢北伐基於當時的情況,確實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以攻代守」卻是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存於亂世的一種策略。
  • 諸葛亮北伐屢戰屢敗,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北伐為什麼會屢戰屢敗?這裡我們不提策略計謀制定的失誤還是不足。我認為就是曹魏蜀漢的國力差別太懸殊,導致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那麼我們就看一下蜀漢和曹魏兩國之間的國力對比。先來看看疆域對比,魏國坐擁北方十三州,更多的大城鎮,可操作生產的土地,而蜀國呢!
  • 三國初期到底多缺糧,軍隊吃桑葚、吃水草,甚至吃人肉
    再加上連綿不斷的自然災害導致的糧食歉收絕收。有學者統計,漢末累計發生過較大的水災11次、大疫9次、震災8次、旱災6次、蝗災5次,北方和中原一帶人口銳減,導致三國初期非常缺糧。袁紹、曹操、劉備等人甚至經常沒有軍糧供應,因為斷糧而不得不罷兵的情況也經常出現。無奈之下,軍隊很多時候只能有什麼吃什麼,史書記載較多的是吃桑葚、吃蒲蠃,吃水草,也有非常極端的情況發生!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反被殺,是司馬懿陰謀嗎?諸葛亮咋想
    此次戰事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第一次對戰,諸葛亮前三次北伐,曹懿方面由曹真掌管,司馬懿原是都督荊州諸軍事,這一次是空降關中迎戰諸葛亮,而張郃、郭淮等人一直在關中及隴右與諸葛亮交戰,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在街亭上迎戰諸葛亮,張郃對諸葛亮的用兵情況十分熟悉。
  • 朱棣五徵蒙古三次無功而返,最後死於徵途,這樣勞師遠徵值得嗎?
    之後遷都北京、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佔領安南、在東北設置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衛,之後更是五次親徵蒙古。他在位時明朝國力達到鼎盛,被人稱為永樂盛世,但是他的一些做法也飽受後人詬病。就像他五次親徵蒙古,不少人認為除了前兩次有所收穫外,後三次都沒有多少成效還勞民傷財,並沒有多大意義,真的是這樣嗎?
  • 五次北伐寸功未立,諸葛亮原本有一個絕佳機會滅曹魏,可惜放棄了
    清初文學批評家毛宗崗在批註《三國演義》時,提到了諸葛亮有一個最好機會滅掉曹魏,可惜諸葛亮不用,「亦韓信暗渡陳倉之計,惜孔明之不用。」毛宗崗說的就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魏延提出的這條計策是這樣的:自己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穿插而過,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諸葛亮則率領大軍出斜谷,兩軍會師於潼關。諸葛亮生平謹慎,認為魏延的提議過於兇險難以成功,因此放棄。後人指責諸葛亮過于謹慎,錯過了滅掉曹魏的大好機會,以至於常年北伐,寸功未立。一千多年來,人們對「子午谷奇襲」爭議不斷。
  • 同樣是巴蜀之地,為什麼大秦能一統天下,諸葛亮卻六出祁山無果
    戰國時期的大秦和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的蜀國都是佔據了巴蜀之地,大秦東出一口氣橫掃六國一統天下,而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無果,這兩者之間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呢?我覺得有三處原因。而諸葛亮終究是只有他一個人在努力。本來計劃好的荊州和西蜀同時北伐。結果荊州讓關羽給送掉了。導致蜀道運糧難,大多都是因糧食原因無功而返。02國際關係原因秦國面對六國採取的遠交近攻,再加上縱橫之術離間六國使六國不能一條心合縱扛秦。
  • 諸葛亮三次用火的戰役是哪三個 三把火燒出了諸葛亮威名
    諸葛亮用兵善用火攻,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多次用火,也都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諸葛亮最著名的三次用火的戰役是哪三次呢?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和火燒赤壁。   一、火燒博望坡   建安七年(西元202年),劉表企圖趁曹操北上攻擊袁尚的契機,襲取許都,乃派遣劉備領軍出擊,劉備於是發兵北伐,一直打到葉縣,已接近許昌,嚴重威脅中原安全,曹操調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反擊劉備,劉備將陣線後撤,選擇博望與曹軍對峙。
  • 馬達加斯加缺糧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網站12月21日發布的馬達加斯加糧食安全階段分類(IPC)分析報告顯示,2020年10月—12月間,馬約有106萬人嚴重缺乏糧食保障、處於糧食安全階段分類中的「危機」和「緊急」狀態。預計未來缺糧局面將進一步惡化,2021年1月—4月間,馬缺糧人口將增至135萬人。
  • 諸葛亮在上方谷,為什麼沒燒死司馬懿?諸葛亮只說出12個字
    可最後他還是輸了,留下了出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根本沒有這麼厲害,是作者把他神化了,可這樣一來就無法解釋諸葛亮失敗的原因了,所以作者把這一切都歸於了天命,是天命不可違,所以說蜀漢必亡,諸葛亮再厲害也只能敗。孔明先生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出現失算的情況呢?
  • 益州疲弊的罪魁禍首,史上最敗家的丞相諸葛亮
    在《出師表》的開篇,諸葛亮便向劉禪說明了當時的情況,那就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劉備時期,益州已然因為連年的戰爭導致百姓疲憊、民生凋敝,即使如此,諸葛亮還是堅持北伐,並不惜舉全國之力來支撐這一事業。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成功使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