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現實生活當中,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每一個經歷過童年的人,都會有幾個從小就玩得特別好,而且長大了還時常在一起的朋友,這樣的朋友被人們稱為【發小】。而今天我們討論的劉邦和盧綰,就是一對發小,而且還不是一般的髮小,而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一對發小。
(1)盧綰和劉邦非一般的關係
要說劉邦和盧綰這對發小的關係,那真的可以說是相親相愛了。《史記》記載:
[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裡中嘉兩家親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講述了劉邦和盧綰這對發小從出生到青年時期的緣分,先不說劉邦和盧綰二人的關係,拋開他們,他們的父輩之間的關係也是極好,等到兩家的兒子又在同一天出生,長大後又一起上學讀書,雖沒有姻親關係,但是盧綰家和劉邦家的關係卻是親上加親。在這樣一種親近而友善的環境下,劉邦和盧綰這對發小的關係,必然是像異姓兄弟一般,其親密程度絕對不是樊噲、蕭何、曹參、周勃等人可比的。
而這種勝似親兄弟的關係,在劉邦起事之後,同樣也可以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來。《史記》記載:
[及高祖初起沛,盧綰以客從,入漢中為將軍,常侍中。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綰封為長安侯。長安,故鹹陽也。]
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解讀出許多的信息,歸納分析之後可以看出,劉邦對盧綰可以說是頗多照顧十分信任,為什麼呢?你看,劉邦剛在沛縣起義的時候,只是把盧綰作為賓客,賓客是什麼?就是主人的門客或者是客人,但無論是門客也好還是客人也好,這都不是一種絕對的隸屬關係。而在劉邦開始起義的時候,劉邦將盧綰作為賓客,正是在最危險的草創階段保護盧綰,不讓他衝鋒陷陣處於危險之中,可見劉邦對其的愛護。
等到後來做了漢王,劉邦就封他為將軍了,和其他的立過眾多戰功的將領一樣了,後來還封了「太尉」,可以說是劉邦對盧綰的一種抬愛。而且,倆人的關係還是十分好,盧綰依舊是常伴左右,隨意出入劉邦居所而完全不設防,各種被優待,這是其他有功的文臣和將領完全沒有的待遇。之後又被封為長安侯,將先秦的鹹陽,封給了盧綰,可見非常的偏心啊。
[漢五年八月,乃立虜綰為燕王。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而因為劉邦對盧綰的偏心,也讓盧綰成為了沛縣眾多兄弟當中,唯一一個成為異姓王(燕王)的人,這是一種劉邦對發小的偏心。但是,他卻沒有想到,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啊,這才導致了後來的事情。
(2)劉邦厚愛盧綰,所以才將其封為異姓王,卻不知反害了他
在評析大風歌的文章中,我們就已經知道了一點,那就是,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他治國理政的思想已經從【攻擊擴張的思維】逐漸轉變為【固防防守的思維】。所以在漢朝建立之後,劉邦需要花大功夫去鞏固漢朝政權,而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剷除異姓王。異姓王制度,是一個亂世的產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其存在會長久威脅一個統一王朝的集權與統治,是一個毒瘤。劉邦早已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建國後立刻開始著手消滅異姓王。
而隨著異姓王們一個接一個的被剷除,不由得讓剩下的異姓王們產生了唇亡齒寒的感覺,尤其是等到劉邦在公元前196年,一口氣連滅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之後,這種肉眼可見的「消滅異姓王」的邏輯,已經是非常明顯了。
而盧綰也是異姓王,那是不是就是說,盧綰很有可能就會是下一個被消滅的對象呢?這種邏輯推理,想必在盧綰的腦袋當中一定發生過,但是他可能因為考慮到自己和劉邦發小的關係而沒有深入思考,所以自然沒有想到要反叛。那麼這種平衡,是在什麼時候被打破的呢?
(3)長期的焦慮與害怕,終於讓盧綰徹底崩潰
這種「異姓王必然被剿滅」的邏輯,可以說長時間的困擾著盧綰,尤其是在韓信、彭越和英布都被消滅,異姓王只剩下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芮之後,盧綰的害怕與擔憂到達了頂峰,即將面臨崩潰。
而最後的崩潰,來自於盧綰自己的昏招。因為害怕自己沒有了利用價值,步了異姓王們的後塵,所以他暗中和匈奴聯手,使得燕國地區與匈奴的戰爭連年不斷,想要通過這種方式證明自己的還有利用的價值,還可以保衛邊疆,而從這一刻開始的那一瞬間,盧綰的心裡就不再有所謂的「發小」情誼了,有的只是「君臣」關係,他繃緊了神經,只是想留一條命而已了。
但很可惜,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盧綰與匈奴的種種關係,終於還是被傳到了皇帝劉邦的耳中,劉邦一開始不相信,派人去傳喚盧綰前來對質,但是盧綰因為害怕像韓信一樣無聲無息的就死了,便稱病不往。盧綰害怕到了極致,對大臣說了一些話,而這些話卻將其徹底的推向了劉邦的對立面,所有情分都付之一炬。《史記》記載:
[綰愈恐,閉匿,謂其幸臣曰:「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盧綰說,異姓王基本都死光了,只剩下他和長沙王吳芮了,現在皇帝體弱多病呂后當政,而呂后又為了權力狠辣無比,韓信和彭越都是被呂后所殺,還總想找個藉口殺掉異姓諸侯王和功高的大臣。接下去可不就輪到他了嗎?
盧綰私下說這段話倒也沒事,可不巧的是,被派來詢問盧綰的官員正是呂后的親信【闢陽侯審食其】,他是呂后忠實的屬下,他將盧綰的話傳了回去(至於有沒有改編,那就不知道了),再加上盧綰私通匈奴的消息也被證實,劉邦知道後終於認定盧綰反了,十分憤怒,派樊噲攻打盧綰。但這個細節其實很有意思,劉邦派沛縣的兄弟樊噲去,可能是想活捉或者勸降的意思,可見劉邦還是念及情分的。而盧綰也並沒有下定決心反叛,他把自己的家人和小部分軍隊安頓在長安城下,想等劉邦病好了,親自去謝罪,可見其對劉邦實際上起不了徹底的反叛之心。可不巧的是,劉邦沒等到盧綰就死了,盧綰因為害怕呂后害他,所以徹底反叛,逃亡匈奴,匈奴封他為東胡盧王。
很明確地說,盧綰的確背叛了劉邦,因為他怕死而私通了匈奴,這是一種臣下對於君王的背叛。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盧綰對於劉邦的背叛是不徹底的,還是念及情分的,這從他後來想要親自謝罪也看得出來。所以,與其說盧綰是想要背叛劉邦統治的漢朝,還不如說是盧綰為了活命和劉邦玩了點小花招,而他真正的背叛對象則是呂后統治下的漢朝。
(4)劉邦和盧綰之間的關係,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指導意義
發小也好,朋友也好,都是我們人生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段關係,而當這些關係摻雜了利益的時候,往往變得複雜而難以維持。人與人之前的關係,實質上也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
所以,想要珍惜一份珍貴的情誼,避免這份情誼的破裂,我們就需要好好地處理好利益的關係,不要過於偏愛,也不要過於嫉妒,這樣才能夠自然的保持這份關係,這才不至於引來無妄之災而失了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