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流量為王的當今社會,營銷號為了博取關注,通常無所不用其極,只要看到一個熱點事件就會立馬跟風,完全不顧其事件是否為真。
這直接導致不知真相的群眾被捆綁,在一次次的跟風熱潮中,我們已經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
殊不知,流言蜚語亦可殺人也
從羅冠軍事件,清華學姐事件,到孫楊事件等等一系列事件,網絡仿佛已經成為了營銷號的一言堂,他們已經代替了法院,說誰誰有罪。
在事情真相尚未公布之前,「真相帝」們已經化身福爾摩斯,片刻時間拿出各種證據,站在道德制高點肆意指責他人。
而事情澄清之後,他們又是另一副嘴臉,儼然忘記了之前說過的話。
02
在2020年的年尾又爆出一起「何炅收禮」事件,短短幾天營銷號紛至沓來,批鬥的文章一篇接著一篇,讓人眼花繚亂。
在這裡,我們暫不說「何炅收禮」事件的真假,單說被此事吸引的廣大群眾們,他們和往常一樣,看到這些文章以後便一個個化身網絡噴子,仿佛只有用這樣的網絡暴力才可以發洩心中的憤慨。
彭尼庫克說:「社交媒體並沒有激勵分享真實的文章,它激勵的是參與。」
人們理所應當地認為,無論關注的信息是否真假,只要內容有趣,是可以對別人產生幫助的。因此,他們抱著分享的目的傳播並評論了謠言,但卻忽視了這種方式可能帶來的傷害。
為什麼都說網絡暴力比身體傷害更加可怕呢?因為身體的傷害我們可以痊癒,但這樣的網絡暴力從發生的那一刻起就會伴隨一生。
即使最後澄清了也會一直有著一個汙點,別人想到你的時候會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你這是花錢花關係給自己洗白了」。
看,這就是你的一時激動給別人造成的傷害
網絡言論製造者根據一些人內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利用網民心理弱點,不斷編織散布一些極具蠱惑性和危害性的議題,對社會造成的誤導和破壞是不可估量的。
03
或許,我們的本心只是想要批判那些道德低下和欺騙大眾的人士,但是我們遇到熱點事件的時候為什麼不等一等呢。
等到真相出來以後,如果確定他真的做出了不好的事情,到時候我們再進行批判不可以嗎?
忍一時之氣,可免百日之憂
君不知,已有「大連疫情期間造謠案」「貴州『龍吟』造謠案」「杭州『出軌』快遞員案」等多起造謠被抓事件。
何為造謠,發布不實消息即為造謠,不管你是受到了誰的蠱惑,你的一句話帶來的可能就是牢獄之災。
在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龐大的網民、龐雜的聲音匯聚成一個錯綜複雜的輿論場,原有的網絡生態徹底打破。網上一個不負責任的言論,很容易成為引發社會恐慌的爆點。
04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各種矛盾凸顯的特殊時期,猶如貧富分化、教育、房價、腐敗、資源分配不均等民眾關心的內容點擊率都很高。
其中最能引起民眾關注的當屬明星了,明星作為觀眾眼中來錢最快,最容不得瑕疵的人,他們的行為稍有不當之處就會招致大片議論。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
希望我們做個理智的人,遇到熱點事件的時候稍微等一等。等待並非是對此漠不關心,也不是要放棄輿論對真相的倒逼與推動之責。
只是,我們可以從辯證的角度出發,僅僅討論事件的真假,期盼事情的結果,而不是我們的情緒和思維被營銷號牽著走。
保持理性,我們才能在繁華的世界中做出最好的判斷,應該要堅信的是:不管未來如何,正義永遠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