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曆成了一種流行文藝標配?

2021-01-18 手機鳳凰網

曾經,我們的父輩是靠著日曆和鐘錶來感知日子流逝的。而當手機、電腦成為新的時間獲取方式後,日曆似乎走向了使命的盡頭。

意想不到的是,一種新的形式挽回了末路結局:單向歷、故宮日曆、豆瓣日曆、果殼日曆……舊時的計日冊變成了時尚的文藝日籤,如一支尤加利點綴著精緻生活的夢,仿佛每個日常都風輕雲淡、雨細晴柔。

文藝同時也是一種經濟。許知遠曾說起過,單向空間初創業時靠賣單向歷才免於破產。

2020年的日曆又要陸續上市了,你是否也在準備為來年續一份歲月靜好?日曆究竟何以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流行文藝標配?

434見

《洞見》第434期

文化日曆,焦慮時代的知識頭皮屑

文 | 馬小鹽

鐘錶和日曆,都是對廣闊無垠卻不可見的時間的可視化人造物。只是鐘錶的循環時間是一天,日曆卻是一年。相比於鐘錶單調的嘀嗒聲,日曆更為詩意翩躚。日曆是時間的肉身,每撕一頁,便宛若撕下一年三百六十天的一塊鱗片。撕盡之日,一年的時間便化作塵埃灰飛煙滅。無論是傳統的老黃曆,還是近兩年廣為流行的文化日曆,皆是這樣的時間之鯉。只不過老黃曆上的鱗片,注重的是二十四節氣與吉兇宜忌,而文化日曆上則多是一些閃爍著微光的知識碎片。

皇曆,時空政治經濟學的產物

黃曆,原本應該稱為皇曆。一個皇字,道出了它的起源——最初,皇曆的印刷,歸於皇權下設的政府部門,民間私印皇曆,會被處以刑法。這是一種帝國時代的時空政治經濟學。不但空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壟斷在掌權者手中,時間亦無法倖免。只有皇權,才有定製、規劃、統一時間的權力。時間以及與時間有關的一切印刷品,亦皆為皇權的壟斷物。皇曆後來之所以被稱為黃曆,是因認同終極文化祖宗的緣故。傳說軒轅黃帝是中國曆法最早的定製者,再加上黃、皇同音,於是被稱為黃曆。

中國各朝代可以印製黃曆的部門,大多叫司天台或叫司天監。在農耕文明時期,廣袤的中華大地,信息不發達,頗多偏遠鄉村,官制黃曆根本無法到達。於是很多天高皇帝遠的鄉村,一直在偷偷印刷。直到清乾隆年間,官方見私印屢禁不絕,於是允許民間翻印官制黃曆。老黃曆上所有的曆法,皆是中國的農曆。直至民國初年,在孫中山的建議下,才將西曆加入進來。黃曆的這一變更,雖然是一個細微之舉,卻是將中國時間融入世界時間的重要舉措:中國的時間,就此與世界的時間,首次開始接軌。這表示,中國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獨自運行的皇權帝國,而是一個與世界同呼吸共命運處於同一時間維度的國家。

西方有一種類似於黃曆的書籍,叫日課經。日課經插圖富麗,印刷精美,上面不但有西曆時間,還有每日的祈禱經文。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日課經是神職人員每天向上帝祈禱的經書,黃曆則是中國民眾的行為指南,指導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諸多行為,諸如婚嫁、喪葬、出行等等。如果說西方歷史上印刷最多的書籍是《聖經》,那麼中國歷史上印刷最多的「書籍」則是黃曆。黃曆在中國千年不衰,既與民眾對存在的不確定性心懷有疑有關,又與神的徹底缺席有關。人類生存的困苦與艱難,總需一個冥冥中統領一切的神靈來指點,而中國文化又恰恰欠缺這樣一位高懸在空、悲憫眾生的神。在神缺席的日子,黃曆成了俗世印刷在紙張上的實用之神,它代替了神的教誨與指導,指引民眾避禍或是擇吉,在福禍不定的人世生存。

豆瓣電影日曆

文化日曆,刻奇仙境的新物種

最近幾年,各種文化日曆在市場上廣受歡迎。在傳統日曆的基礎之上,附加一些知識的吉光片羽,成為各文化日曆的最大噱頭。譬如故宮日曆,每日展示一張故宮珍寶圖片的同時,還將傳統黃曆的宜忌處,策略性的置換成每日一碑貼。再譬如文青熱愛的單向歷,更是以直擊人心的名人金句,來擊打按摩文青敏感多情的神經。其上的宜與忌,也早已褪掉老黃曆的土味迷信,置換成當下文青熱衷的各種行為。

本質上,文化日曆是一種刻奇之物,是大眾刻奇仙境又添加的一個新物種。老黃曆的實用性指南,在文化日曆裡演變成流動的「知識的盛宴」。但這「知識的盛宴」是碎片知識的盛宴,這些類似於微博、微信般流動的知識碎片,不是以網際網路轉發分享的形式擴散,而是以印刷在日曆上與時間同生共死的方式傳播。在上演刻奇仙境的主戰場,大眾文化不但要徵用大量聲名顯赫的符號(單向歷上的名人警句便是對顯赫符號的最大徵集),還要建造諸多便於擺設的、縮小的、仿真的文化博物館(故宮日曆圖片上的珍寶展覽),便選消費者選擇與收集。

故宮日曆

每一個擁有單向歷的文青,即若生活裡並不喜歡閱讀,但也擁有了一個觸手可及的句子博物館——即若沒有讀過其上任何一位作家的任何一本書,在撕扯日曆之間,讀到印刷在上面的精緻格言,便宛若讀過這些作家的所有作品一般。而喜愛故宮日曆的消費者,即若沒有踏進故宮博物館一步,在精緻的印刷圖片裡,也感知到自身在這些價值連城的珍寶之間流連忘返,好似擁有小小的日曆,便佔有了這些珍寶,佔有了故宮博物館的一角。這是一種幻覺,一種大眾消費文化造成的幻覺。刻奇是一種模擬美學,在這模擬裡,碎片代替全部,符號代替實存,幻覺代替真實。但這幻覺有什麼不好呢?在一個粗鄙不堪的時代裡,大眾文化領域裡,刻奇比不刻奇好多了,至少這是對文化教養的嚮往與渴求,而非對粗鄙之風的禮讚和高歌。

文化日曆,時間焦慮與知識焦慮的合體

我們身處一個加速發展的時代。科技的日新月異與信息大爆炸,將人類拋進了焦慮的漩渦。人工智慧呈冪級增長的智商,更加深了人類的生存恐懼。未來,我們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會寫詩的微軟小冰、會畫畫的機器人、擊敗世界圍棋第一人的「阿爾法零」,都讓頗多人對未來深存恐懼。蜂擁而來的網際網路信息,又讓很多人陷入了巨大的認知迷津。一個知識存儲量不夠的人,在網際網路上,往往連信息的真假都無法辨別。人們就此困厄於時間與知識的雙重焦慮之中,卻舉步維艱。

蝦米音樂日曆

誰也不想被這個加速發展的時代所淘汰,於是人人都在學習,於是由知識小販們扮演的「知識巫師」出現了,他們利用人們的焦慮心理,將自身的淺薄之見,包裝成各種可以售賣的知識快餐,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四處兜售。這些四處兜售的知識,是真正的知識嗎?我們渴求知識的根本目的,為的是最終學會獨立思考,而非成為一個會行走的兩腳書櫃。智慧機器人真正令人恐懼之處,不在於人類輸入了它什麼知識,而在於它自我強化的創新算法。而知識小販們兜售的大多數知識,不僅無法教會知識焦慮患者們獨立思考,常常連他們自己的知識存儲,都是由一堆知識碎片拼積起來的庸常之見罷了。

文化日曆,是時代焦慮症的表徵之一。它在刻奇的討好消費者的同時,亦誘惑了一部分潛意識裡對時間、對知識深感焦慮的人群。無論是故宮日曆、單向歷,還是果殼物種日曆,皆在每一張每一頁之上,負載著各種各樣的細小知識。這些知識,有的可能被人們偶然記住,有的可能從來就不曾引起人們的注意。擁有這些文化日曆的人,每一天,每撕下一頁,不但將一段再也不可重複的時間湮滅,亦是將一片知識頭皮屑,悄然的灑進慢慢消逝的歲月。

國家地理日曆

我們身處一個世界性困境的時代,威權復興,民主疲勞,民粹四起,科技看上去也不打算給予人們曾經允諾的天堂,反而倒影出地獄的獰猙之面。時間,是所有人共有的時間,而人類歷史已經進入一個奇怪的歷史節點。未來,這個世界會好嗎?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文化日曆,因今天的我們,不但都身處在這部未來之書的前沿,還正在勾勒、描繪出它最終的容顏。

【作者簡介】

馬小鹽,小說家,評論人。

版權聲明:《洞見》系鳳凰文化原創欄目,所有稿件均為獨家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責編:顏和

圖片:網絡

■ 鳳 凰 網 文 化 ■

時 代 文 化 觀 察 者

相關焦點

  • 日曆書成「網紅」:市面上2018年日曆書已經推出50多種
    父母喜歡養生,有專門講健康小知識的日曆;家裡有娃的,有孩子專用日曆;文藝青年,那可選擇的不要太多;甚至壓力山大的高三學子,都有一本「高考日曆」等著他們……《勵志高考日曆》 產品圖這幾年,日曆書的火爆已經超出業界人士的想像。各大出版社競相推出自家的日曆書,甚至各個行業也都希望有一本能夠代表自己的日曆書。
  • 《故宮日曆》走過百年沉浮 成文藝青年新神器
    誕生於1932年,《故宮日曆》走過百年沉浮這本被讀者暱稱為紅磚頭的小書,已然成為文藝青年的新神器三聯、天貓讀書等銷售榜單上,它自上市之日便穩居前三故事從一百年前開始說起。文/王冠良(故宮出版社文化旅遊編輯室主任)尋路一條建議,讓《故宮日曆》變成圖文並茂的普及讀物因緣際會之間,作為博物館發燒友的我參與到了《故宮日曆》的工作中來,從一個日曆的讀者、文物展覽的參觀者成了《故宮日曆》的編纂者。一開始只是友情客串,從2013年版開始,則承擔了大綱擬定、藏品選取、文字撰寫甚至圖標設計,到現在已有三年了。
  • 「文藝範」日曆書成新寵 從京味元素到傳統生肖文化
    2016年12月13日訊,在三聯書店最新公布的11月28日至12月4日全店圖書銷售排行榜上,銷量前30名中,日曆類圖書就佔據了5個名額。從2010年《故宮日曆》重新出版以來,各類日曆層出不窮,掀起了一股「日曆熱」,人們的選擇也越來越豐富了。
  • 2019日曆早已悄然開賣,哪種是爆款?小豬佩奇成新寵
    新年初始,除了辭舊迎新之外,還應該準備一份新年的日曆。如今的日曆可謂是種樣繁多,有掛式的、臺式的、電子的、卡片的,但是想要在線下買一份最「復古」的掛式日曆卻成了難事,這是為什麼?近日,天府早報記者走訪成都市城隍廟附近發現,原來的日曆售賣一條街,如今已經沒落,僅有少數商家還在賣日曆,大部分店面都在賣電子商品。
  • 從京味元素到傳統生肖文化 「文藝範」日曆書成新寵
    在三聯書店日前公布的全店圖書銷售排行榜上,銷量前30名中,日曆類圖書就佔據了5個名額。從2010年《故宮日曆》重新出版以來,各類日曆層出不窮,掀起了一股「日曆熱」,人們的選擇也越來越豐富了。經典的《故宮日曆》自不必說,仍延續了以生肖屬相選取宮藏文物,以「國寶日讀」的形式展現日曆的方式。明年是農曆「雞」年,日曆選取的就是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禽鳥類文物,如元旦這一天選的是宋代趙佶的《錦雞芙蓉圖軸》,春節這一天則介紹了齊白石的《雛雞出籠圖軸》。排在銷售榜第9位的是《古都之美日曆》,這是一本被譽為「京味兒北京百科書」的日曆。
  • 2017,日曆也瘋狂
    日曆當然不是今年的發明。但日曆煥發新生,年輕化、審美化和趣味化的文藝日曆以暴增之勢橫掃市場,掀起一股現象級的消費浪潮,卻是今年出版界值得關注的一件大事。 時至年末,又是一年日曆發行時,2017年,又有什麼「新的驚喜」在等待著文藝日曆的擁躉們呢?
  • 再不到100天就要2019了,明年的日曆你選好了嗎?
    雖然不到100天這個短暫的時間段聽起來非常聳人聽聞,但其實換算成月,2018年還有將近3個月的。讓我意識到2018年就要結束了這件事的,是2019年的日曆開始販售了。但其實,有些品牌的日曆8月末就首發了,速度快一點的朋友,甚至都已經拿到了自己2019年的日曆了。我一直沒下手,總想著再觀望一下,選最心儀的那款買。其實買日曆已經成為一種辭舊迎新的儀式了。
  • 為了情懷,日曆成了2017年最先火起來的生意
    如今,商場如戰場,不是說你的產品功能多,價格便宜,大家就乖乖買單了,情懷就成了一劑潤滑油。紐百倫請了李宗盛來講匠人精神,小米請了梁朝偉來談男人不止一面,魅族天天用民謠來轟炸你的耳朵,還有越來越多的餐廳把吃飯這門生意做成了音樂廳,都是情懷在使詐。2017年還沒到,就有無數商人打起了你錢包的主意。這一次,提前引爆市場的竟是日曆。
  • 2017年日曆登場 《故宮日曆》成「網紅」酷似「紅磚頭」
    文創日曆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在備忘、記事之餘彰顯個性,還能每天學點小知識。難怪最近圖書市場日曆走俏,《故宮日曆》更是成為新晉「網紅」,口碑與銷量雙豐收。此外,諸如《聯邦走馬日曆》《物種日曆》等一批個性日曆也試圖在市場上分羹,成都博物館也在籌備一本大千檯曆,由漫畫版的張大千帶你暢遊成博。
  • 滿滿文藝範!選本日曆率先迎接2021年吧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頔近些年興起的日曆出版熱,故宮可以說是引領者。故宮日曆可大有來頭,早在1932年就已問世。1933年到1938年期間,故宮日曆可謂當時文化界的網紅單品,被稱為「頭號社交禮物」。自2009年重新面世以來,故宮日曆的影響越來越大,12年累計發行500萬冊,被譽為「中國最美日曆」。2021年是辛丑年,生肖牛。
  • 文章頻道 - 這些日曆,想陪你走過明年的春夏秋冬
    電影日曆、童謠日曆、物種日曆......哪一種會擺在你明年的書桌上?無可否認,《單向歷》創造了一種日曆格式。終於,我們不再在日曆上看到土裡土氣但十分實用的今日宜婚戀嫁娶,忌搬家動土,從物質基礎立刻上升到了精神需求。單向歷用文藝革命了老黃曆,革命了封建迷信,卻創造了文藝世界的新神普。買單向歷,每天醒來,你都會看到各種文藝之神為你加油打氣。
  • 北京文藝日曆
    editor's 寫在前面 每個周一早九點,我們準時相約,為你奉上未來一周北京文藝生活指南。 不管你喜歡戲劇、展覽、文學、美術,抑或電影、電視和音樂,北京文藝日曆都可以為你提供足夠豐盛的內容,足夠自由的選擇。 這是我們和北京這座城市的文藝契約。 b 9月21日 星期一
  • 今年的日曆越來越薄,明年的日曆你選好了嗎-中青在線
    從《故宮日曆》開始,日曆不再是掛在牆上、一年一扔的老黃曆。喜歡傳統文化的有《紅樓夢日曆》《唐詩之美日曆》,喜歡文藝的有《單向歷》《聯邦走馬文藝日曆》,喜歡博物館的有《故宮日曆》《大都會博物館藝術日曆》,喜歡科普的有《物種日曆》《果蔬志日曆》,還有《寶麗來日曆》《西洋鏡日曆》《箋譜日曆》《月相歷》……    今年的日曆越來越薄,明年的日曆你選好了嗎?
  • 網紅日曆知多少,盜版猖獗你中招了嗎?
    但那時候的我就已經知道,每當「老黃曆」變得越來越薄,就意味著這一年離盡頭越來越近,而新的一年,就在最後一頁日曆被撕掉,替換上新的一本老黃曆時,悄然到來。後來有段時間,日曆、掛曆、檯曆等老物件在智慧型手機、信息通信時代,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使用「老黃曆」的日子本身都已快成了「老黃曆」。
  • 成都日曆「一條街」冷清了 小豬佩奇又火了
    新年初始,除了辭舊迎新之外,還應該準備一份新年的日曆。如今的日曆可謂是種樣繁多,有掛式的、臺式的、電子的、卡片的,但是想要在線下買一份最「復古」的掛式日曆卻成了難事,這是為什麼?近日,天府早報記者走訪成都市城隍廟附近發現,原來的日曆售賣一條街,如今已經沒落,僅有少數商家還在賣日曆,大部分店面都在賣電子商品。
  • 文創日曆成年輕人新寵
    玩 花 樣    文創日曆成新潮    近日,記者來到南屏街新華書店,映入眼帘的掛曆、年畫、對聯都烘託出新年的氣氛。貨架上各種新年日曆琳琅滿目,多為我們日常所見的檯曆款式,價格在18—28元之間。據店內銷售人員介紹:「我們從2020年10月份開始售賣新年日曆,11月下旬開始進入銷售小高峰,許多人在走親訪友時會帶上新年檯曆和年畫等。
  • 文創日曆成「爆款」!2019年來了,你的新年曆買了嗎?
    但在今年,新的紙質日曆正崛起,西西弗2019惜福日曆賣斷貨,《豆瓣電影生活工作日曆》不到一周的時間被搶光,丁香醫生日曆、果殼日曆、單向街日曆,甚至微博網紅寵物的萌寵日曆等以單本50元~100元的零售價,創造了不菲的戰績。近日故宮出版社稱,《故宮日曆》《單向歷》等熱門產品都被盜版。默默無聞紙質日曆,是要翻起什麼浪花?
  • 日曆如何成為年終爆款?顏值高 乾貨多 個性化
    特別是今年,豐富度又驟然增添了好幾分,微博、朋友圈裡不斷冒出這樣那樣的日曆曬單:我的老牌《故宮日曆》、你的婉約《紅樓夢日曆》、他的geek最愛《果殼物種日曆》、她的親子共讀《日課》系列,還有屬於文藝青年們的《企鵝手帳》、《單向歷》、《聯邦走馬日曆》……一片「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不少人竟為此犯了選擇焦慮症。
  • 「上新」北京文藝日曆(8月3日~8月9日)
    editor's寫在前面 北京文藝日曆,我們又回來了。每個周一早九點,我們準時相約,為你奉上未來一周北京文藝生活指南。不管你喜歡戲劇、展覽、文學、美術,抑或電影、電視和音樂,北京文藝日曆都可以為你提供足夠豐盛的內容,足夠自由的選擇。這是我們和北京這座城市的文藝契約。
  • 2019日曆大PK,一個比一個好看!
    德國出版商延續每年的傳統,推出了2019年版的Photodarium寶麗來日曆,可以說炒雞漂亮文藝了!用300天畫出377 張中式傳統插畫,合集在一起而成的這本日曆,叫傳家日曆,也是這兩年的「日曆小網紅」。365天被分成5大板塊:趣味時光、節氣生活、歲時節慶、文化基因、大美中國,搭配上年味十足的傳統插畫,日曆翻起來就很有復古的味道。既然說到了文藝青年,那就姑且更文藝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