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為表彰那些為中國革命勝利和新中國建立立下赫赫戰功的解放軍將領們,我黨舉行了規模宏大的授銜儀式;此次大授銜,共有1048名共和國將領被授予了少將以上的軍銜,其中有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而在798名少將中,有幾人的爭議是比較大的,認為其軍銜偏低了;比如時任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的袁也烈將軍,他在1927年南昌起義時就是25師(葉挺獨立團擴編)75團3營的營長,開國元帥林彪當時也僅僅是73團下屬的一個連長,解放戰爭時期也擔任過渤海縱隊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2年軍隊評級的時候,他也被評為了準兵團級;1955年大授銜時,按照「副、準兵團級,多可授予中將」的授銜標準,袁也烈這位老資歷的開國將領最低也應該被授予中將軍銜,可他卻僅被授予了少將軍銜,這是為何呢?
原來這一切都與袁也烈將軍的經歷有關;1921年8月,22歲的袁也烈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這裡他聆聽毛主席的革命演講、閱讀進步書籍,受先進革命思想的影響逐步投入到了反帝愛國革命鬥爭中。1925年6月在桂軍軍官學校讀書的袁也烈策動200多同學一起投奔了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二期的一員,這比林彪(黃埔四期)、許光達(黃埔五期)、羅瑞卿(黃埔六期)等許多同樣黃埔畢業的開國將帥資歷都老。畢業後在本校任政治幹事,期間還正是加入了我黨;同年11月,進入葉挺獨立團任第6連連長,從此開始了他波瀾起伏、戎馬生涯的一生。
1927年8月,在北伐戰爭中身先士卒、血戰賀勝橋、武昌城,立下赫赫戰功的袁也烈率領所部追隨周總理、賀老總參加了武昌起義;當時的袁也烈已經因功升任國民革命軍25師(葉挺獨立團擴編)75團第3營營長了。而和他同樣參加起義後來成開國元帥的林彪,當時也僅僅是25師73團3營7連的一名連長;還有開國大將許光達,當時也只是25師7團3營11連的代連長;大將粟裕,當時更只是警衛團的一名普通戰士。
此後的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袁也烈歷任紅8軍縱隊參謀長,紅7軍20師團長,八路軍清河軍區參謀長,渤海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華野渤海縱隊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與日寇、國民黨反動派血戰不斷,為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
1955年大授銜時,時任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的袁也烈,身為準兵團級幹部,卻僅被授予了少將軍銜,這主要與他1931年5月在上海養傷時,被英國巡警逮捕,關押進提籃橋監獄的這一經歷有關:
當時袁也烈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刑訊逼供,雖咬緊牙關什麼也沒說,但還是被以「危害民國」的罪名,判處了有期徒刑5年(1931年6月);次年7月,按照大赦條例,袁也烈的刑期被從5年減為3年零4個月。
在服刑期間,國民黨當局不斷地威逼利誘,企圖讓袁也烈寫下「悔過書」,脫離黨組織,但他始終沒有屈服;惱羞成怒的國民黨當局在袁也烈3年刑滿後,也沒釋放他,繼續關押著,直到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袁也烈才被釋放出來。
6年的牢獄生活,再加上出獄後黨組織的一段審查,袁也烈直到12年後,即1944年才再次進入部隊,成為軍事主官;因此他在這一段時期革命資歷的缺失,就成為了他僅被授予少將軍銜的主要原因。
此後,袁也烈將軍歷任解放軍海軍副參謀長、水產部副部長、國家科委海洋專業組組長等職。
1976年8月8日,袁也烈,這位為中國革命勝利立下赫赫戰功的老資歷開國將軍,因病在北京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享年76歲。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