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中國古代建造的最為宏大的工程之一,中國曆朝歷代長城都發揮著很重要的防禦作用,長城的存在,對古代中國來說,也是一個防禦入侵的精神防線,而在近代,中國人以長城作為中國的象徵。在今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中,有「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歌詞,號召人們在國家最危急的時刻,抵禦入侵。羅文《長城謠》中也寫道:中國萬世必須興盛,外御強敵每戰必勝,長城長城一個尖兵。潘孑農、劉雪庵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上海創作的《長城謠》: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條,新的長城萬裡長。長城曾經也出現在我們一元紙幣的背面。長城作為中國代表性的軍事工程,人類文明以來最大的建築物,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又稱為萬裡長城,那長城到底有多長呢?
用古代話說東西延綿上萬華裡,華裡你可能不熟,那時的一華裡大約等於現在的0.5公裡,那有多長就不用我多說了吧。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長城遺址跨越北京、天津、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15個省市自治區,總計有43721處(座/段),其中牆體10051段,壕塹/界壕1764段,單體建築29510座,關、堡2211座,其他遺存185處。牆壕遺存總長度21196.18千米。
萬裡長城的修建是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的中國北方在自古就不安寧,以遊牧為主的蠻族有劫掠的習慣。《詩經·小雅·出車》記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當時築城用意在於「互防」和「拒胡」。
修建最早的是在今山東境內齊國的齊長城,西起今濟南市長清區孝裡鎮廣裡村東北500米處的「嶺子頭」,東至青島市黃島區長江路街道東於家河社區東北入黃海。由主線及其三條複線組成。橫跨濟南市、章丘市、肥城市、泰安市、濟南市萊蕪區、淄博市、沂源縣、臨朐縣、安丘市、諸城市、沂水縣、莒縣、五蓮縣、青島市等,長度在600千米以上。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林立,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都只有幾百裡,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不過三四千裡。例如趙肅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陽河)附近築長城,史稱「趙南長城」。趙武靈王所築長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縣境內),終於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史稱「趙北長城」。《史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裡以備楚」。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燕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獨石山),東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國長城和魏長城(即濱洛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成為了中國地區唯一政權,並改制為帝國,統一中國。 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上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在修筑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城牆被拆毀。將秦、趙、燕各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裡,從此始有「萬裡長城」之稱。又稱」秦長城「。
秦長城可大致分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固原市、彭陽縣,橫跨六盤山,進入甘肅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託克託南,抵黃河南岸。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秦之後漢繼續對長城進行了修建,主要是在西漢,從漢文帝在位時到漢宣帝在位時止,先後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朝鮮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長近一萬公裡的長城。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東漢亦築長城,但規模較小。英國一名探險家(William Lindesay),在蒙古境內戈壁沙漠探險的時候,在戈壁沙漠深處發現一段保存相對完好的長城遺址。經考察和研究,該段長城遺址很有可能始建於漢代,其後經過數次修復和續建,實為萬裡長城的一部分。
繼漢之後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稱為北朝長城。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北魏築長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誠,向西至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境,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築長城,起於北京市居庸關,至山西省河曲縣。
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天保三年(552年)至天保八年(557年)六年時間裡,大修長城有五次。天保五年(554年)「十二月庚申,帝行北巡至達速嶺,覽山川險要,將起長城」。天保六年(555年),北齊文宣帝「發夫一百八十萬築長城」,「東至於海」。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今山西汾陽)總秦戍(今山西大同西北)築長城東至於海,前後所築東西凡三千餘裡,車十裡一戍,其要害置州鎮,凡二十五所」。天保八年(557年)「於長城內築重城,自庫洛拔(今山西朔縣西南)而東至於塢紇戍(今山西繁峙縣平型關東北),凡四百餘裡」。
河清二年(563年)三月,「齊詔司空斛掉光督步騎二萬,築勳掌城於軹關,仍築長城二百裡,置十二戍」。北齊天統元年(565年),「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目庫堆戍東拒於海,隨山屈曲二千餘裡,其間二百裡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築城,或湖谷起障,並置立戍邏五十餘所」。今北京市通州區有北齊土長城遺址,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
北周在大象元年(579年)「發山東諸州民修長城」,東魏武定元年(543年),修長城,東至上墱,修到古北口。
到了隋朝,隋文帝在位時,為防範突厥,多次於冬季徵發丁壯修築長城。公元585年,隋文帝使司農少卿崔仲方發丁三萬於「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距河,西至綏州,綿垣七百裡,以遏胡寇」。隋煬帝在位時,兩次於夏季大規模徵發勞力修築,此時防禦的對象還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渾。《隋書·煬帝紀》載大業三年(607年)七月:「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一旬而罷,死者十五六。」隋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將東起紫河,經朔方、靈武直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和增建。
寧夏鹽池縣到靈武到兩道明長城之間有一段長約73公裡的隋長城,靠近鹽池縣城一側的這道長城叫深溝高壘,俗稱頭道邊,再往北走,還有一道長城,叫河東牆,俗稱二道邊。在頭道邊的北側有一道隱隱約約的低矮牆體,為隋長城。牆體為黑色,紅色,白色土的堆積,建築十分粗糙,基寬9米,殘高1—3米。在牆體內側,相距1300米築一敵臺。鹽池縣境內十六堡村和八堡村附近的隋長城保留最為完好。
到了唐代沒有修長城的的說法,武則天也不曾築過長城。唯有有史可考的是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張說在媯州(今河北張家口)以北所築的一小段長城,這段長城的全長度皆位於今河北省境內,其規模比隋長城小得多。這段長城可能是為了防禦契丹、奚族或後突厥而建,但唐朝對後突厥的北方防禦體系主要利用三受降城和其軍鎮,自公元720年後,也未曾有過後突厥對唐朝邊境入寇的記載。
到遼朝和金朝的時候為防禦烏古敵烈部和蒙古高原諸遊牧部落,築有金界壕和遼代邊壕。遼代邊壕,俄羅斯歷史學家稱其為成吉思汗邊牆,東起自中國內蒙古額爾古納右旗上庫力鄉西面的庫力河西岸,經拉布達林鎮後沿根河左岸由東向西,至額爾古納河後沿額爾古納河右岸折向南,經陳巴爾虎旗八大關後,在呼熱圖東北10公裡處越過額爾古納河進入俄羅斯赤塔州境內,沿額爾古納河左岸行至凱拉斯堆西南4公裡處離開河岸向西南延伸,在滿洲裡國門西5公裡處進入中國新巴爾虎右旗境內,再向西60餘公裡後進入蒙古國東方省境內,在克魯倫河以北和烏勒吉河以南區域向西南延伸,進入肯特省後,先沿烏勒吉河南岸,後跨過烏勒吉河沿北岸,最後終止於烏勒吉河源附近。
邊壕在中國境內長度約210公裡,在俄羅斯境內長度約109公裡,在蒙古國境內長度約416公裡,總長度約738公裡。在邊壕內側發現了67座戍堡遺址,在中國境內有18座,在俄羅斯境內有11座,蒙古國境內有38座。
金界壕又稱金長城、兀朮長城、金源邊堡,是在大興安嶺區域所建造的壕塹。金初界壕從七家子至上廟溝全長約1680千米,界壕主要分布在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黑龍江省、河北省亦有分布。部分地段在蒙古國境內,約410公裡。
到了明朝,從明太祖洪武帝至明神宗萬曆帝的二百多年,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裡的長城。明長城主要沿著九邊重鎮一線修築,有內外長城之分。
位於山西、河北的外長城,基本上和內蒙古的省界吻合,通常被認為是中晚明北疆的國界。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內長城作為第二道防線。
內、外兩段長城在西邊於山西忻州市偏頭關(俗稱偏關,明代時為山西鎮總兵駐地)匯聚。
外長城自西向東,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沿山西、內蒙古交界線,經偏關縣老營堡向東北轉過朔州市平魯區(唐代名將尉遲恭的出生地)、再經朔州市朔城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山西朔州市右玉縣、大同市左雲縣、市區、陽高縣(東南20裡即是漢高祖親伐匈奴卻被圍困多日的白登山)、天鎮縣新平堡馬市口,進入河北張家口市懷安縣、萬全縣、橋西區、崇禮縣、赤城縣,經北京延慶縣居庸關西北在北京延慶縣四海冶和內長城交匯。
內長城全長1600多公裡。自西向東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營堡個角墩,沿山西境內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線,向東南轉過朔州市平魯區,再經忻州市神池縣、朔州市朔城區、忻州市寧武縣(有寧武關)、忻州市原平縣、朔州市山陰縣、忻州市代縣(北有雁門關)、朔州市應縣、忻州市繁峙縣、大同市渾源縣至大同市靈丘縣(有平型關),在大同市靈丘縣牛幫口又分叉,北上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縣、淶源縣、易縣、淶水縣、張家口市涿鹿縣、入北京市門頭溝區、又回到張家口市懷來縣,再入北京延慶縣八達嶺、居庸關西南,在北京延慶縣四海冶和外長城交匯。南下,沿河北、山西交界線,順太行山向南,經娘子關、固關,在長治市黎城縣東陽關結束。
長城的修建從春秋到明後期,持續了兩千多年。明長城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分完整的長城。
萬裡長城從來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牆,而是由大量建築組成的嚴密體系。統而言之,越到後期,長城體系就越完善、越嚴密,整體防禦能力不斷增強。長城體系主要由關隘、城牆與樓臺、烽燧三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其他附屬設施。城牆與樓臺又可以分為城門、城樓和城牆三部分。
長城有多少關?
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設有關隘駐守。關隘一般建在狹窄的通道上,如兩山之間的最窄處,山水之間的狹長走廊,以及溪流、河谷的相交處。由於關隘於軍事的重要意義,此處的長城有著更為堅固、完善的防禦體系。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甕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長城究竟有多少關呢?這一直是個問題。現在大多說有兩百多關,具體多少還有待考證。在所知的歷史上著名的關隘有明長城東端的起點——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古稱老邊牆)始建於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位於虎山南麓,虎山原名馬耳山,位於鴨綠江與鴨綠江的支流靉河的交匯處,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面積約4平方公裡,主峰高146.3米,山峰突起,周圍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據《明史》記載:「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綿亙萬裡,分地守御。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明實錄》也載有:修築已坍塌的「東路自開原直抵鴨綠江」邊牆。《安東縣誌》記載說:「老邊牆,在縣治東北四十裡,靉河北岸,……嘉靖二十五年,更為第二次拓邊,置江沿臺堡於今九連稱,則老邊牆之築,必在此時」。明代巡撫都御史王之浩登臨虎山要塞時,曾寫下《登馬耳山望朝鮮》一詩。
修建虎山長城的目的是為防範崛起的女真人及海上外敵的入侵,明朝未年,虎山長城成為後金的實際控制區,而蕯爾滸之戰後,虎山長城做為阻擋後金的軍事要塞而遭到破壞,清朝入關後虎山長城失去軍事防守意義,從此荒棄。
「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的——山海關
又名渝關、榆關。古人稱讚它「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是明長城最東端的第一個關隘。控制著由北京通往東北遼西走廊的要衝,是明長城最東端的第一個關隘。位於燕山和渤海之間有一段長約7.5公裡的平緩地帶,自此從華北平原前往遼東的古道被稱為碣石道。由於周邊地勢險峻,此處就成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交通要道。此處最早的築關歷史可以上溯至戰國時期的燕長城,秦朝、後周和隋朝均有在此處修建關城的記載。漢代在此設置臨榆縣,南北朝時更名為臨渝鎮,隋代起此處設臨榆宮,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在此處修建臨榆關。遼代改為遷民縣,金代改為遷州,元代改為遷民鎮。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達組織人力在遷民鎮的基礎上此處修建了明長城關口。因該關口周邊有山有海,遂命名為山海關。因山海關為明長城最東側的關隘,遂又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城牆和周邊的長城均用條石作為基礎,內部用土夯築,外表包磚。建成之後,山海關以東的區域被通稱為關外,以西的長城以內的區域被稱為關內。
山海關設置了隸屬於薊鎮管轄的山海衛。至宣德年間,一般由世勳鎮守大臣和都指揮使鎮守山海衛,其餘官銜下設有正三品的指揮使、指揮同知,正四品的指揮僉事,正(從)五品的正(副)千戶等。另山海關周邊防禦分為兩路關隘,分別為山海路關隘和石門路關隘。山海路關隘下轄10個小關隘,即山海關、南海口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三道關、濫水關、寺兒峪關、一片石關。路守備設於山海關衛城內。戚繼光擔任薊遼都督後,在山海關一線修築了23座敵臺,隆慶四年(1570年)修建向關內延伸的14座烽墩,另於萬曆七年(1579年)渤海海邊興建了入海石城,並在山海關東側修建了佔地0.24平方公裡的東羅城,其上建有2座角樓、7座敵樓和1座城樓。當時的山海關關城東門箭樓,也就是鎮東樓的頂層北側屋簷下掛有一塊「天下第一關」的匾額。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5公裡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建於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嘉峪關建有關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嘉峪關以地勢險要,巍峨壯觀著稱於世,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與千裡之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現在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99999塊磚包牆[1]。東西城垣開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均築甕城。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裡面有中國第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展現長城文化的專題博物館——長城博物館。
在嘉峪關流傳一個歌頌古代工匠的傳說。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佔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佔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佔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佔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名為定城磚,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文人騷客之——玉門關
俗稱小方盤城,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約90公裡處,是中國境內連通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之一。
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得名;關城方形如盤,北、西兩面有門,北門外不及百米即到疏勒河;和西南的陽關同為當時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門戶,出玉門關的北道,出陽關為南道。六朝時自今安西通哈密一道日益重要,關址東移至安西雙塔堡附近;唐朝再次建立,現在的玉門關是漢代玉門關的遺址;宋以後中國同西方的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廢圮。
玉門關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文人墨客的詠嘆之地,唐代詩人王之渙就曾留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佳句。
漢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唐李白〈關山月〉:「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唐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蓋將軍,真丈夫。行年三十執金吾,身長七尺頗有須。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裏白草枯。」
唐胡曾〈詠史詩玉門關〉:「西戎不敢過天山,定遠功成白馬閒。半夜帳中停燭坐,唯思生入玉門關。」
唐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李白〈子夜吳歌·秋歌〉:「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二關之一——陽關
位於今敦煌市西南約60千米,始建於漢武帝時期,因其處於玉門關之南,而稱之為陽關;而陽關及玉門關亦合稱「二關」。是古代陸路交通的咽喉之地,把守著通往西域的南路。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描述:「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函谷關
函谷關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春秋戰國時代由秦國所建。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函谷地西至潼關,東抵崤山,古稱桃林或崤函,在戰國初年屬魏國。前330年,秦國全部收復河西地區失地,隨即開始東進擴張,為守衛關中,憑藉黃河、崤函、少習山之險要地勢,在西端修建臨晉關、函谷關和武關,來阻攔敵軍入侵。戰國時期,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餘六國曾聯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秦如控制函谷,退可以守住關中門戶,保八百裡秦川不失;進可以出兵豫東,爭雄天下;如果該地被敵國佔領,秦軍則被封閉在潼關以西,難以東進,而且隨時面臨敵軍入侵馳踏關中平原。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什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趨循遁逃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由於函谷關易守難攻,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後,新立的楚懷王為儘快平息戰亂,宣告誰先入關中,得為關中王,此處所提的關亦是函谷關,之後劉邦先入關中,不過並非直入函谷關,理由即是函谷關易守難攻,加上關內即是秦的首都鹹陽,護守函谷關的秦軍必是精銳,為避免攻堅,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繞道進入關中。不過,項羽不滿劉邦先入關,設下鴻門宴,但又不願違逆楚懷王當初的宣告,因此在冊封時將劉邦封為巴王,之後封為漢王,劉邦仍然在漢中成功積蓄力量,最終在楚漢相爭中戰勝項羽。
西漢建立後,在函谷關邊設縣,稱弘農,治弘農郡。東漢末年群雄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強迫漢獻帝從洛陽遷都長安時,就以函谷關堅固易於防守為理由。三國時代,曹魏曾在附近建關樓,常被稱為新關,與秦函谷遙相呼應。此後兩千年間,先後有16場戰役在這裡發生,地勢險要的函谷關常常成為軍事爭奪的對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亂、現代抗日戰爭等。
函谷關另一個比較特殊之處是他被道家和之後的道教視為聖地,函谷關右側,就是被稱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宮。太初宮是為了紀念老子當年在此著寫五千言《道德經》而修建的。
養虎之地——虎牢關
又稱汜水關,晉代稱成皋關,唐代因為避唐高祖祖父李虎的忌諱而改稱武牢關,地理位置在洛陽以東,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裡的汜水鎮境內。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相傳西周穆王在此圈養猛虎而得名。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洪武四年改稱古崤關置巡檢司。《左傳·魯莊公二十一年》(前673年):「鄭伯平周王室之亂...與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其建為城邑,則是此後的一百零二年(即前571年)。是年「秋七月,晉師侵鄭,諸大夫欲從晉...會於戚謀鄭故也,孟獻子曰:「請城虎牢以逼鄭。冬,夏會於戚...,遂城虎牢」。在春秋故事「鄭伯克段於鄢」中,鄭莊公的母親武姜起初為小兒子公子段而向鄭莊公請求賜予一座城池名「制」。鄭莊公因該地險要,不答應將此地給公子段,故事中的「制」即是此地。
此處亦曾發生過無數經典戰鬥,小說《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和關羽溫酒斬華雄為人所津津樂道(三國演義把虎牢關和汜水關誤作兩關,歷史上並未有三英戰呂布,斬華雄的是孫堅,史實亦無虎牢關之戰)。另外在隋末唐初的虎牢之戰中,李世民也在此打敗竇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為建立唐朝打好基礎。
關中四關——蕭關
分有漢蕭關、唐蕭關、宋蕭關,位於關中以北,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境內,中國古代西北著名關口,也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區段上的名關。與武關、大散關、函谷關並稱為「關中四關」,也被稱為「秦之四塞」。處於六盤山、米倉山、隴山交界地帶,絲綢之路南段重鎮。地理位置東望長安、西控涼州、北接河套,是明代九邊重鎮之一,為其中「西三鎮」(嘉峪關、蕭關、懷遠)指揮使駐地。自秦代以來,秦始皇、漢武帝、曹操、唐太宗先後巡視此地,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時就是死於六盤山蕭關附近。蕭關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更是雙方相互爭奪的要塞。蕭關古城經明代擴建後有三重城牆,周圍大小堡寨上百座。《嘉靖固原州志》中這樣記載:「居高平第一,扼兩山要口,控三水之交,當四鎮之衝,歌五原之野,擁六盤山之險,掌七關之固,綰八營之道口,掀九塞之中肋」
蕭關作為西北重要邊關,是古代邊塞詩詞的重要意象。南北朝詩人何遜,唐朝詩人杜甫、盧綸、虞世南、王維、賈島、陶瀚等,宋朝詩人陸遊、司馬光、梅堯臣所作之詩都提及此地。
關中四關——大散關
古稱散關,位於今日陝西寶雞西南17公裡大散嶺上,扼守漢中地區通往關中地區的陳倉古道,現為川陝公路和寶成鐵路交通樞紐,「關中四關」之一。
據傳說,該地原為西周初年名臣散宜生的封地,因而得名。歷史上該地為兵家必爭之地,大小戰役70餘次。其中較著名的有:
前206年,劉邦部將韓信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擊敗章邯,奪取大散關,開始楚漢爭霸戰爭,劉邦在此建立基業。
228年,諸葛亮率蜀漢軍出大散關,謀取關中;但多次被司馬懿阻止。
1131年,南宋將領吳玠、吳璘在大散關擊敗以兀朮為首的金朝軍隊,1141年紹興和議後,宋金確定了秦嶺為兩國分界,以大散關為界。此後宋金兩國在大散關附近多次發生戰鬥,著名詩人陸遊也曾在此駐守,一句「鐵馬秋風大散關」使得該地之名千古流傳。現該地為著名旅遊景點。陳子昂、李商隱等人亦對此地吟誦一番。
秦之四塞——武關
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的少習山峽谷之間武關河的北岸,歷史悠久,春秋時名「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稱為「秦之四塞」,是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的南大門。
前299年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懷王不聽昭睢、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秦昭襄王脅迫楚懷王割地,楚懷王不肯,被秦國扣留,老死秦國。
前206年8月,劉邦起義部隊由此入關,逼近鹹陽。
嘉靖大地震——潼關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
是關中東大門,自秦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唐朝安史之亂初期,755年駐防中央的唐軍於靈寶戰敗失守潼關,最終致使首都長安失陷及唐玄宗出逃成都府。
1556年1月23日,陝西省發生約8級的大地震,潼關是重災區之一,潼關附近地震導致「山多崩斷,潼關道壅,(黃)河逆流」,倒灌渭河。全國死亡人數佔計高達83萬(不包括沒有登記戶口的居民),是中國歷史以至全球史上傷亡最為慘重的一次地震。
1960年潼關以下黃河幹流修建三門峽大壩,古潼關於當年被拆除。
四大古關——劍門關
是位於中國四川省劍閣縣劍門關鎮(今屬廣元市)的一座古代關隘。與雁門關、函谷關、仙霞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有劍門天下險之稱。
三國時諸葛亮修建蜀道,見此地地形陡峭,兩山峽谷間是天然關隘,於是就勢修建了關卡以為蜀漢屏障。蜀漢亡國前數月,姜維在此率兵抵抗鍾會十萬魏軍,直至蜀漢降魏。而《讀史方輿紀要》則說劍門關建立於唐朝。
965年,劍門之戰,後蜀軍被宋軍擊敗。
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一詩描述劍門關:「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外三關——雁門關
又名西陘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中國四大古關之一,又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雁門山因兩山東西對峙,其形如門,飛雁出於其間而得名。雁門關高踞雁門山上,為「天下九塞」之首(《輿圖志》「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扼守著山西南北交通的要衝,切斷了塞北高原通向華北的一條重要通道。它的東面連接紫荊關和倒馬關,西面連接寧武關和偏關,均為明長城(內長城)上的重要關隘。
戰國末年,趙武靈王修築長城,設置雁門郡,命李牧常駐以防匈奴的進攻。南北朝時西陘關為「北庭三關」之一。唐代設立了關城,防止突厥南下。元代時,雁門關逐漸廢棄,關城被毀。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陸享修復了古西陘關,又在關址以東5公裡處新築了關城。此後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和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都對關城和附近的長城段進行過較大的修整。
在中國歷史上,雁門關一直是中原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前線要塞,許多名將在這裡建立了不朽的功業。趙國李牧曾誘敵深入,大破匈奴十萬餘騎。漢朝霍去病、衛青和李廣先後由雁門關出兵,北討匈奴。隋煬帝被困雁門關時,李世民獻策用疑兵之計退去了突厥軍隊。唐末,沙陀(西突厥的一支)貴族李克用攻克雁門關,奠定了後唐的基業。宋朝時,楊業和楊延昭父子都曾鎮守此關,與遼軍展開多次鏖戰。仙霞關位於中國浙江省江山市保安鄉南部,為穿越仙霞嶺的仙霞古道上的重要關隘,為浙、閩、贛三地要衝,素有「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之稱,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黃巢起義遺址,現存四道關門和五公裡麻石壘砌的古道。四大古關之一,古時與附近的安民關、二渡關、木城關、黃塢關、六石關合稱仙霞六關。
南明時期隆武政權軍隊在此抵禦進逼福建的清兵。1942年5月,105師曾在保安、仙霞嶺一帶構築3道防線,其中就在仙霞關北口一帶重點布防,抵禦日軍進攻。在歷時10天的戰鬥中,中國軍隊以傷亡500餘人的代價,擊退日軍的猖狂進攻,殲敵1000餘人。使日軍沒能越過仙霞嶺,廿八都及閩北浦城一帶免遭鐵蹄蹂躪。
外三關——寧武關
在今山西忻州市寧武縣城區,與偏關和雁門關合稱山西「外三關」。始建於明代中期,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建成。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擴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為攻入北京,與明軍進行了一場大戰,史稱「寧武關之戰」,擊敗三關總兵周遇吉,不久攻入北京,滅亡了明朝。
外三關——偏頭關,簡稱為偏關,關城即今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縣城,外三關之一。是三關中最西邊的一座。得名一說是因為關城東仰西伏,狀如人首之偏;另一說是因為五代時期、宋代和金代在這裡設立偏頭寨的原因。
到元代開始叫作偏頭關,但其關城已毀,僅存殘址。今天的關城為明代所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太原五衛,偏關屬鎮西衛。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鎮西衛指揮使張賢在偏關置偏關所,開始建新城。宣德四年(1429年),山西鎮總兵由寧武關移駐偏關,之後多次擴建,成為現在的規模。
內三關——居庸關
是明長城其中一座出名的關城,與附近的八達嶺長城同為首都北京西北方的重要屏障。與倒馬關和紫荊關合稱「內三關」。居庸關也是太行八陘中軍都陘的重要關隘,始建於秦代。今位於北京西北部,距北京約60公裡。居庸關設於太行山餘脈之軍都山峽谷之間的關溝,兩側均有高山聳立,縱深約20公裡,地勢險要。與八達嶺及附近的長城被稱為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疊翠。
早於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就有關居庸的記載,道「天下九塞,居庸其一」。居庸關的建設則始於漢代,當時亦只是作為郡縣間的關口,並未納於長城的建築體制內。
到了北魏時代,居庸關才修築成長城的一部分,並建設成長城上其中一座重要的關口。此後歷代均有加築修建,進一步成為北京西北方的軍事重鎮。明朝時期,為了對抗外長城以北的蒙古,守衛京師。後在九鎮之外,增加了昌平鎮總兵與真保鎮總兵。居庸關屬於昌平鎮下屬的三參將之一(另外兩個參將是黃花城與鎮邊城)。而八達嶺設守備,隸屬於居庸關參將。作為京城西北之要塞屏障,居庸關擁有完善的防禦體系。自北而南分別由岔道城、居庸外鎮(八達嶺)、上關城、中關城(居庸關)及南口五道防線組成,而居庸關則作為整個體制之指揮中心。
內三關——倒馬關
在《戰國策》中稱呼為鴻上關(又稱鴻之塞),漢朝時稱常山關,古名靑龍口關。所在今為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倒馬關鄉。內三關之一,紫荊關、居庸關、故關稱為明朝京西四大關。倒馬關建於1452年,在1465年大規模整修。明朝馬中錫的《倒馬關師序》稱路途險峻、山路崎嶇,馬容易遇阻礙而跌倒。
內三關——紫荊關
是中國長城上其中一座關隘。它是長城上一座著名的關城,位於居庸關和倒馬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位於河北省易縣縣城西北45公裡的紫荊嶺上,關城東為萬仞山,城西有犀牛山,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城南是黃土嶺。始建於春秋戰國時代,歷史上有「上谷關」(秦漢),「五阮關」(東漢),又有「蒲陰徑」、「子莊關」之稱,屬「太行八陘」之第七陘。遼宋時改稱「金坡關」,後因嶺上紫荊盛開,最終得名紫荊關。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都是華北平原的重要門戶之一,數兵家必爭之地。有古人描述為證:「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於中,群險疵於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
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的戰爭達140多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金貞祐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荊關進逼北京。
娘子關為中國萬裡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
萬裡長城第九關——娘子關
為戰國時期中山國所建長城的關口之一,唐朝設立承天軍戍守處,唐大曆年間(767年—779年)修建「承天軍城」。宋代建「承天寨」。娘子關之名最早見於金朝的元好問的《遊承天懸泉》詩句中「娘子關頭更奇崛」之句。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
明代為「承天鎮」。由於明朝時期因邊患頻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城堡,專設守備把守,今為當時原貌。清代增建「固關營」,分設把總駐守。因關城處於萬裡長城內邊的「內三關長城」南端,有「萬裡長城第九關」之稱。關城分上關、下關,東為上關,鐫有「娘子關」橫額;西為下關,上有閣樓,題「唐平陽公主駐兵處」,門額書「秦晉屏蔽」。明嘉靖時重修。關城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垛;南門為石灰巖砌券,額題」京畿藩屏」,上建「宿將樓」。石柱鐫刻有兩副著名楹聯:「雄關百二誰為最,要路三千此併名」;「樓頭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關城東南側,關門前僅有一條四十五度的石坡古道可通過。
娘子關同井陘關隔山相對,同為軍事重地,扼太行山井陘口,為山西和河北之間為數不多的通道之一,不論是要保障山西,還是要保障河北的安全,娘子關都起著重要作用。現今石太鐵路和晉冀公路均從此關口經過,為交通要道。
同事這裡也是著名的景點,以西北側的「懸泉」最為出名,又稱為娘子關瀑布、水簾洞瀑布。瀑布寬6.5米,落差40米。明代王世貞有詩讚:「噴玉高從西極下,擘崖雄自巨靈來。」郭沫若於1965年遊娘子關時有詩《過娘子關》道:「娘子關頭懸瀑布,飛騰入谷化潛龍。茫茫大野銀鋤陣,疊疊崇山鐵軌通。回顧陡驚溶碧玉,倒流將見吸長虹。坡地二十六萬畝,跨過長江待望中。」
平型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西南白崖臺鄉,臨近忻州市繁峙縣東北橫澗鄉,是明代內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平型關因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平型關戰役而家喻戶曉。
抗日戰爭——平型關
平型關的名字來源於「瓶形」。北宋時期是宋遼國界,稱作瓶形寨,金朝時稱瓶形鎮,明朝時稱瓶形嶺關,之後改為今名。
九大名關——武勝關
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南朝齊稱武陽關,唐朝稱禮山關,後復稱武陽關。清始稱武勝關。為中國九大名關之一。與平靖關、九裡關並稱「鄂北三關」或「義陽三關」。
武勝關位於湖北省廣水市與河南省信陽市交界處、桐柏山與大別山之間,是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京廣鐵路、107國道由此通過。
天下第二關——友誼關
原稱鎮南關,位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友誼鎮卡鳳村(市區西南15公裡處),自西漢始建,曾用名雞陵關、大南關和界首關。古稱雞陵關,明朝永樂三年(1407年)改稱鎮夷關,亦稱 大南關、 南關、界首關,明末稱鎮南關;清雍正時兩旁增築城堞百餘丈,為邊防要隘。是中國古代九大名關之一,號稱「天下第二關」。與西北的平而關、水口關合稱「南天三關」。1953年改名睦南關,1965年更名友誼關至今。「友誼關」三字由當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元帥題寫,用漢白玉雕刻。湘桂鐵路穿越峽谷連接越南諒山,是中國和越南之間的重要關口。
關內指長城山海關以西或嘉峪關以東一帶地區;關外指長城山海關以東或嘉峪關以西一帶地區。
#了不起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