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常會說「相由心生」,而且人們經常會相信一個人的外貌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命運。由此也誕生了很多俗語。比如說之前說過的「瘦人頸短多災害,肥人額長有閒財」、「耳大必有福,眼邪心不正」,還有「兩腮無肉不可交,滿臉橫肉為兇相」等等。
古代的人上過學堂的都是精英階層,而許多生活經驗卻是由底層人民總結出來的,他們有一些經驗雖然不會用很華麗的語言來描述,卻也總結出很多很精煉的俗語來。老百姓有句話說,話糙理不糙,就是這個道理。這些短短的幾個字中,都是千百年來的勞苦大眾用血汗總結出的經驗。
尤其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種俗語文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經驗。這些俗語,通過口口相傳的模式來傳承,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如此就形成了民間獨特的傳統文化。現在我們要說的就是老祖傳承下來的這句俗語「腿長腳瘦,家財必漏」。
腿長腳瘦,家財必漏
在老百姓口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那就是「腿長腳瘦,家財必漏」。
老人們都覺著腿又細又長的人,而且腳比較枯瘦的人,得不到大富大貴。依照我們現在的審美來看,大長腿是非常誘人的。帥哥的標準就是豪車、豪宅、大長腿;美女的標準就是膚白、貌美、大長腿。
但是在古代的人看來,這種腿長的人沒有富貴的命。原因是因為腿長的人,必然走路的姿勢不好看,也不符合古代人的審美原則。
比如說是曾國藩在《冰鑑》中有言「五短多貴,兩大不揚」說的和上文所述的「腿長腳瘦,家財必漏」的俗語說的是一個道理。
一個人容貌貴在齊整,說得全身協調。在老人們看來,一個人的腿過於長,就是《冰鑑》中所說的「兩大」,是不協調的容貌。而為什麼說「五短多貴」呢?原因是「五短」身材雖然是四肢短小、脖子也短,這種身材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很不受待見,但是整體卻很協調。在一些老人眼中這是富貴的象徵。
孔子腰長腿短
傳說,當年孔子從宋國出國的時候,又在鄭國和門徒們走散了,有一天,有人看見孔子一個人狼狽地在城門口,於是就對子貢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這個故事記載於《史記》,從這個人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孔子的額頭長得像堯,他的脖子卻比較像皋陶,而他的肩膀則是像子產。最關鍵的是「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腰部以下不到大禹的三寸,也就是說孔子的樣子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腰長腿短」。
司馬遷對孔子身材的描述,很符合古人對於好相貌的描述。
結語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現在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關注傳統文化的地方,更多地集中在了詩詞歌賦,論語國學等等這方面。就比如說是,這幾年很火的《詩詞大會》,還有《百家講壇》等等,這種傳統文化類的節目層出不窮。
但是很少有人會關注傳統文化中俗語這方面,因為這種文化,只是存在於民間,在很少有文字記載。人們更多的願意去閱讀詩詞歌賦,去彰顯自己的文化水準,但是卻很少會有人去專門學習俗語文化。
然而,俗語文化卻依舊生命力旺盛,就算缺少文字的記載,通過人們的口口相傳,俗語文化也能夠繼續流傳下去,這是因為他們有著廣泛的流傳基礎,不論你是年老,還是稚童;不論是你是高學歷,還是低文化,那就是只要有人,就會有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