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古代的文學作品,我們時常能看見古人有千杯不醉的經歷,像是詩仙李白,時常有「金樽清酒鬥十千」之類的豪放句子,不過很多人也懷疑古人的描述是在誇張,像是現在,二兩白酒都要慢慢喝下去,誰要是一口氣豪飲一瓶白酒,估計直接就因為酒精中毒送進醫院了,撐得住百杯酒的人,在現在根本就找不到,可是古代飲酒千杯都是正常操作,明顯有些不現實,難道這些都是古人類似於「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誇張說法嗎?
千杯固然有,但是和現在沒法比。
古人飲酒千鍾確實不罕見,但是此酒非彼酒,論起烈度,古代的酒,根本沒法和現在的白酒之類的蒸餾酒相比較,度數差太多。
古時候的酒,往往都是拿糧食來釀造,差不多就是現在的米酒,你聽說過有誰喝一兩杯米酒就能酩酊大醉的嗎?
古人所喝的就,不過是米酒或果酒,外加都是小杯慢慢飲酌,喝個千杯不醉,真不是什麼問題,可你要是給他換成現在的白酒,可能一兩杯就得醉倒。
正因為酒味不濃,詩人才會留戀此中未醉半醒的狀態,以此寫出絕妙的詩文。
由於酒味清淡,也就不容易對身體有損害,所以古代雖然不少人都好酒,但是因此導致英年早逝的人不多。
不過古代也不是沒有因喝酒而傷身的人,像是竹林七賢之一,外號酒鬼的劉伶,嗜酒如命,每天飲酒一斛,也就是五鬥,簡直是把酒當水在喝了,再怎麼低度數的酒,也禁不起這個喝法,而與他同樣好酒如命的魏晉名士,不在少數,說不定除了五石散,酒也是魏晉時人短壽的原因所在。
子曰覺得,酒作為杯中之物,醉人之餘,對人的身心都有不小的影響,整天沉迷在飲酒之中的人,不過是借著酩酊大醉來逃避現實的無奈,一昧地損害自己的身體。李白據說捉月而亡,看起來浪漫,實際上不就是因為酒醉,把水中月當成是天上月,於是溺於水中。
喝酒誤事,古來教訓。
從古至今,由於喝酒而導致大事貽誤的情況就不在少數,像是《三國演義》裡面,張飛鞭撻下屬,行事橫暴,酒醉後就被人給暗中謀害,丟了性命,要是張翼德猶在,劉備夷陵之戰,再怎麼說也不至於落得如此慘敗,實在是值得惋惜。
在現在,時不時就能看見有人由於喝酒而導致沒了命的新聞,由於飲酒過度,往往年邁之後,肝臟的毛病就不斷湧現了出來,可以說喝酒純粹只能誤事而已。如今的交際場,也不是單純酒桌文化說了算,不愛好飲酒的人又不會被輕視,說到底,喜歡以酒為交際的,到頭來也只能是好酒之徒。
不要說現代人喝的都是白酒,就是古代的酒,多了的話,身體也撐不住。喝酒真的有害無益,各位需警惕。
你覺得如果你來嘗古人的酒,能千杯不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