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一斤糧食能夠釀出幾兩酒呢?

2021-01-19 騰訊網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許多人對酒,有特殊的愛好,非常喜歡喝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像我們國內就有一些好酒,比如說像茅臺,五糧液之類的,但是這些好酒都太貴,但是市面上許多裝在瓶子裡面賣的酒都是酒精勾兌,很難喝到純糧食釀製的酒。

於是許多人都想自己,用五穀雜糧來釀製好酒,自己釀製的酒,比外面酒精高度的酒,健康、安全、衛生、好喝,而且釀酒也是挺好玩的,也可以當成一種生活的樂趣!玩著!玩著!就有好酒喝!

那麼,一斤糧食能夠釀出幾兩酒呢?

前面也說到,不同的糧食,還有不同的加工工藝手法,最終所釀製出來酒的比例也是不一樣的。

就比如這個高粱酒:

如果,使用100斤的高粱糠,採用麯子發酵發酵,最終能夠生產出來60度的高粱酒,大約在2 5斤這樣,這種古法釀酒,產量不高,但是酒的品質好好喝。

如果,使用100斤的高粱糠,採用糖化黴釀酒法,最終能夠生產出來60度的高粱酒,大約在50斤到60斤,這種新工藝手法產量翻了差不多一倍,但是這種高粱酒的品質明顯下降,沒有那麼好喝。

就比如這個米酒:

如果,使用100斤大米,採用酒麴 ,蒸餾釀酒法,一般情況下都可以量出50度的,米酒大約有80斤,如果是要求度數低一點的,40度的通常也有100斤。

就比如這個 玉米酒:

如果,使用100斤玉米,再配合酒麴 ,蒸餾釀酒,一般情況下可以量出50度左右的玉米酒,大約在60斤,產量沒有大米釀的酒那麼多,玉米酒也沒有米酒好喝。

上面的這些都是普通蒸餾釀法,用糧食釀製出來的酒,如果是想要釀製醬香型的酒,那麼釀造工藝就更加複雜,發酵時間比較久,釀製好酒之後,陰涼乾淨通風乾燥的地方,安置這些美酒,醬香型的白酒出酒率大概就是30%左右。濃香型的出酒率大概是在40%左右。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看見酒的品種非常的多,要葡萄酒,玉米酒,米酒,高粱酒等等,總之,在所有食物當中,含有足夠的澱粉的糧食,都可以拿來釀酒,只是最終不同糧食釀出來的酒,出酒的比例也是各不相同,在日常的糧食當中,人們比較愛喝的就是葡萄酒和米酒高粱酒,不同食物釀出來的酒的味道也是各不相同深受不同的人喜歡,我這裡比較流行釀葡萄酒和米酒,我們這裡都是用上好的大米釀製上好的米酒。

中華民族,對於穀物釀酒,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古人們最早釀出來的酒是黃酒,大概只有幾度,後面到了宋朝,有人掌握了酒麴釀酒的方法,開始大量使用酒麴釀酒酒的度數提升到了10多度。

糧食經過煮熟發酵之後自帶酒精自帶酒度,已經含有一股酒的味道,但是度數比較低,經過用專門的道具進行蒸餾之後,前期流出來的酒,被稱之為「酒頭」,最後面流出來的酒,被稱之為「酒尾」,通常人們 ,在釀酒過程中,都是掐頭去尾,就是要去掉蒸餾酒的兩頭酒頭和酒尾,酒頭度數太高,不合適飲用,酒精含量太高,飲多了容易傷身,酒尾度數太低,不好喝不易保存,因此,蒸餾釀酒都是取中間部分,酒的度數一般都是在50度到60度之間,這些酒都是取酒中的精華,最為好喝的部分。一般真正好的成品酒,是要經過老師傅,用不同批次,不同度數的酒,相互之間勾兌,最終得到一定度數的酒,把高度酒和低度酒兩者之間調和,這種工藝在釀酒裡面叫做「加漿」,最終得到了你想要的度數的酒。

好酒身上的一些品質:

首先,一般來說,好酒都是用純穀物釀造,用五穀雜糧釀出來的酒,不口乾,不上頭,不辣喉嚨。

其次,用各種五穀雜糧釀出來的酒,有不同的味道,好酒也有酸、甜、苦、辣、鹹五味之分,剛喝下第一小口時就會感覺。比較順口,舒服,舌尖不會感覺到特別刺激感,舌頭周圍可能有點酸,但是,牙齒和嘴唇之間會覺得香氣味四溢,但是不會感覺到沉悶,呼吸之間有一股米酒的芬香,留下喉嚨之後感覺有點苦,但是很快就感覺到有一點甜的感覺。

其次,好酒可以痛痛快快的大口喝酒,一杯好酒下去,人也感覺到舒服有精神,即使喝得太多過頭了,第2天也不會,頭痛,或者精神不好。

總而言之,有興趣愛好的朋友,可以自己請當地的師傅上門幫忙釀製米酒,釀製出自己喜歡喝的美酒佳餚,美酒佳餚,可遇而不可求!喜歡釀酒的朋友,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分享自己的釀酒經驗。

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順手點個讚,關注收藏轉發一下,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後句更有智慧,值得中年人品讀
    比如這幾個下句: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去引用一些詩詞中,比如高考時用「十年磨一劍」,鼓勵後進生時用「聞道有先後」,提倡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時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農村人自己在家裡釀酒,一斤糧食能出多少酒?要明白流程和用料!
    過去的農村,有不少人在自己家裡用糧食釀酒,現在這麼做的人已經很少了,自己釀的酒,自己喝著是放心的,其實釀酒如果不講究質量的話,自己釀的喝著還是不錯的,這個比買那些便宜白酒要好得多,具體好在什麼地方,相信大家都各有體會。
  • 古人千杯不醉,為何現代人往往幾杯酒就撐不住了?
    在各種古代的文學作品,我們時常能看見古人有千杯不醉的經歷,像是詩仙李白,時常有「金樽清酒鬥十千」之類的豪放句子,不過很多人也懷疑古人的描述是在誇張,像是現在,二兩白酒都要慢慢喝下去,誰要是一口氣豪飲一瓶白酒,估計直接就因為酒精中毒送進醫院了,撐得住百杯酒的人,在現在根本就找不到,可是古代飲酒千杯都是正常操作
  • 一碟話梅芸豆一杯酒,三五朋友數星鬥,天涼好消暑
    配點水果也不錯,搬個小桌,幾個小凳,在天台上一邊吃著話梅芸豆,一邊喝著酒。抬頭可見深圳夜空的美,低頭可傾聽朋友的話。「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杯多」話梅芸豆似人生,酸甜可度皆為彩。
  • 深巷出好酒,老財神紅包酒重磅出擊
    純糧酒,乃中華民族酒業之根,中華人民精神之韻。穿時不過期,穿腸更濃香。累可解乏,苦可消悶。純糧美酒傳世寶,來客酒畢道真言。所謂「三杯渾白酒,幾句話衷腸」。純正糧食糧食酒,酒色橙韻,添杯掛袖,香濃可口。好酒亦稱金波,張養浩於《普天樂·大明湖泛舟》中道,「杯斟的金濃灩灩」。
  • 朋友易得,知己難求
    人生一世,註定會遇到很多的人,也會註定有些人只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來去匆匆;也會註定有些人會成為能陪伴一程的朋友,隨時光的流轉,走走著也就遠了,因為沒用心相交;同樣也會註定有的人會成為一生的知己。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說的就是這個理,初識相談甚好,終究難走心,所以才有朋友易得,知己難求。真正的知己朋友,沒有貧富之分,只有相互的欣賞,相互的理解,一個眼神的相碰,就能有穿透心靈的靈犀。生活中,真正的知己朋友,一定是位懂你的人。
  • 喝墨水小酒館:三餐四季,適時而飲,原來白居易才是最懂酒的文人
    推杯換盞之後,更是可以成為知己。白居易一生的兩個摯友,也是從他的酒友開始的。  白居易與元稹可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時常聚在一起舉杯暢飲,吟詩作對,甚至同榻而眠,分別之際也要不斷互相寫信贈詩。  元稹寫下「願為雲與雨,會合天之垂。」  白居易回復「夢中握君手,問君意何如?」
  • 原度酒、降度酒、低度酒,喝酒應該選哪個?
    滿清也是出於民族風俗習慣,蒙古一樣的地理氣候,對高度酒尤其鍾愛。據史料記載,朝廷的自我管理,都有用酒的制度。順治七年(1650)年,內務府設酒醋房,掌管皇家用酒的監管、釀造和分配使用。其中御用白酒叫玉泉酒,康熙和乾隆舉辦的千叟宴,主要用的白酒,同時還用有源升號的二鍋頭,都是高度酒的代表。那時候的酒,度數高就是好酒。
  • 這一生,紅顏易得,知己難求
    平日裡的社交活動只是一種不走心的過場儀式,大部分人與你稱兄道弟,飯桌酒局上大談交情,其實大家都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出了特定的場合,不過是萍水相逢的點頭之交罷了。一個懂你的知己,反而可能是與你相處時間最少的那個人。這種交心的感情,已經到達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層次,毋需太多刻意的維護,就能夠保持住彼此深厚的感情。
  •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呢?
    杜甫寫詩稱,「李白鬥酒詩百篇」,李白喝一鬥酒都不會醉,還能作詩百篇。在唐代,一鬥大概相當於今天兩升,也就是說,李白的酒量在4斤以上。4斤的酒量,擱今天絕對是令人驚訝的海量,東北、內蒙最能喝的大漢,恐怕兩斤白酒也已到頂了。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如此能喝呢?
  • 趣歷史|沒了酒,唐朝該多寂寞
    回鶻數千人飲畢,尚不能半」。章懷太子墓壁畫禮賓圖其次,款待皇親貴胄、賞賜有功之臣不能小氣。在當時,御酒,是身份的象徵。《唐六典》按身份等級對給大臣供酒作了明確規定:親王以下每月供酒九鬥;五品以上每日酒一升半;六品以下則無供酒規定。
  • 32句表達人生哲理的詩詞,古人的智慧結晶,讓你享用一生!
    這種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古人詩詞中的至理名言。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蘇軾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____惠能4、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 蘇東坡愛酒,釀蜜酒喝下去居然腹瀉,林語堂稱其「造酒試驗家」
    蘇東坡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一生愛酒。他曾對人說:「予雖飲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盞為樂,殆不可一日無此君。」他天天飲酒,酒後稍寐,寐起便揮毫,或寫詩填詞,或作文作賦,或寫字作畫。蘇東坡不但喝酒,還嘗試釀酒。
  • 這4種白酒,是貨真價實的「糧食酒」,真正懂酒的人才會買
    但不是說所有的貴的酒就是糧食酒哦,這一點很多人沒有搞清楚,因為貴的酒包含兩個因素,第一品牌大,第二可能是純糧食酒。涉及到品牌,那麼自然要廣告維護費用的。品牌知名度越大,廣告費用越高。但不見的是純糧食酒,為什麼呢?
  • 古人過年喝什麼酒,和我們現在的酒一樣嗎?
    酒,是中國人必備的年貨之一,它滲透在中國人的每一個生活場景中。從古詩詞中我們便能窺探一二。詩仙李白,說是酒鬼也不為過,酒造就了他的豪邁,「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才女李清照常常喝醉,「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風流的孟夫子也愛酒,「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而白居易喝起酒來卻很小清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盼望著,盼望著,春節就要臨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