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足球加唱歌跳舞,你說有沒有搞頭?」
影視作品有許多種類型,就像菜的品種一樣,而同一個品種的食材又多許多種做法。比如最常見的土豆絲,可以有酸辣的,可以有涼拌的,甚至還可以做成薯條。每個人有不同的喜好,對於同一種食材的許多種做法,有的喜歡,有的不喜歡,這就叫口味。
影視作品同樣也是如此,有劇情片、懸疑片、生活片、喜劇片、犯罪片、槍戰片、動作片、武俠片等等,而一部劇通常會包含這些類型裡面好幾個類型,也就是我今天這篇文章的主題:影視作品就像一道美味佳餚,佐料添加是否合胃口,是最至關重要的。本文由耳目影視編輯,文章首發於耳目影視旗下自媒體平臺!
我們拿現在正在上映的《八佰》來舉例,它的類型就是:劇情歷史戰爭。三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但是這種戰爭類型的片子永遠不會歸納為槍戰片,我們可以稱之為定型,也就是說《八佰》《集結號》這些電影它的類型是固定的,如果加入懸疑片的成分在裡面,那就會變成一部諜戰片,就好比《偽裝者》,因為戰爭永遠是殘酷的,所以很少會用喜劇片+戰爭片的組合,就算有也只是故事背景發生在某個戰爭年代,而突出喜劇片的成分,深深弱化了戰爭,甚至根本沒有戰爭,而是往劇情片的方向發展了,這就是影視劇「美味佳餚」組合的常見模式,所以有一些類型強行組合到一起,就會顯得非常違和,就好比一碗甜湯,你往裡面添加大量的辣椒一樣,怎么喝都覺得奇怪。
怎麼添加佐料這就非常考驗導演的能力了,創作這東西的確是非常主觀的,我們熟悉的知名一些導演,他們也都是在某個領域類型畢竟成功,徐克是拍武俠片的,許鞍華是拍文藝片的,吳宇森是拍槍戰片的,這些知名導演在後期也會轉型,他們也會拍一些自己沒有嘗試過的類型電影,往往轉型初期效果都比較失敗,能夠一轉型就獲得成功的少之又少。所以我們觀看影視作品的時候,通常首先會注意導演是誰,就能從中大概了解這片是一種什麼風格,特別是電影,上映之初都會打上自己的風格標籤,說明是一部什麼電影。而其中有一些電影呢,標籤特別多,包含的種類繁多,宣稱自己是愛情、懸疑、奇幻、動作、青春等等為一體的新類型電影,這種就得注意了,99%是爛片。
文藝片大導演王家衛一直以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一個另類,當時這部《東邪西毒》上映的時候,票房非常差,這部電影的類型是: 劇情 / 動作 / 愛情 / 武俠 / 古裝,作為主演之一的梁家輝都曾經吐槽:「只知道自己的名字叫黃藥師,但是也不是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裡頭的黃藥師,而是住在沙漠裡總是喝酒的一個人,並且這個人雖然名義上是一個劍俠,但他做的不是一個劍俠該做的事。」我估計當年他拍這部電影之前肯定這樣問過劉鎮偉:文藝片加武俠片,你說有沒有搞頭?,劉鎮偉肯定心裡沒底,於是心想你那估計不太靠譜,喜劇片加武俠片,你說有沒有搞頭?
最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票房慘澹收場,劉鎮偉的《東成西就》票房大賣。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東邪西毒》口碑卻越來越高,從當時人們口中的爛片,一步一步成為人們心目中王家衛最好的武俠片,各種解讀,各種推崇備至,跟這部影片同樣遭遇的還有劉鎮偉和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也是隨著時間的沉澱,最後評分定格在9.2分。
無論是所謂的後現代主義,還是用古龍的手法去拍金庸的武俠,這些通通都不能掩蓋一個問題,那就是創作主觀意識不能太超前,影視作品的佐料不能隨便添加,因為不是人人都是王家衛,周星馳也永遠只有一個。導演過於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拍一部影視作品,很容易票房口碑全崩,大導演或許還有點資本容許這麼玩,新晉導演就不能這麼幹了,這樣的行為完全等於是作死。所以市場需要什麼,他們就會去迎合觀眾拍什麼,開開心心把錢賺了才是重要的,什麼獎項呀、口碑呀,這些都是虛名而已,就好像浮雲一樣,他們也不是不在乎,而是沒有資本這麼玩。
大家非常熟悉的導演杜琪峯,許多人說他是黑幫警匪片大佬。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他是用武俠片的手法在拍黑幫片,他是80年代開始當導演的,第一部執導電影就是武俠片,後面又執導了83版《射鵰英雄傳》,之後也還是古裝武俠片居多,1996年與韋家輝、遊乃海等人合組了銀河映像電影公司,之後才確定了其黑幫警匪片的風格。
1993年的《東方三俠》兩部曲,不就是現代版的武俠片嗎?第二部名字直接叫《現代豪俠傳》,把裡面的女飛俠梅豔芳,賞金獵人張曼玉,女殺手楊紫瓊放回古代,劉松仁的警局換成朝廷,一點不違和,甚至可以無縫連接。
包括銀河映像時期的《槍火》《真心英雄》,主要是講兄弟情義,換成古裝武俠片也是一樣可以的,哪怕是大家評價最高的《龍城歲月》《以和為貴》,把裡面的龍頭棍換成武林盟主令牌,各大社團換成武俠片中的各大門派,古天樂是華山派,林家棟是衡山派,鄭浩南的「加錢哥」換成武俠片中收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殺手,任達華是嶽不群,梁家輝是左冷禪,不就是跟《笑傲江湖》一樣,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嗎?
當然這就是大導演的本事,可以把兩種風格類型電影合理的融合到一起,同時根據時代的不同,再來加入自己的主觀創作,才形成了銀河映像的別具一格特色。銀河映像出品幾乎就等於精品二字,觀眾也願意為之去買單,這也是靠杜琪峯整個銀河映像團隊的不懈努力,才達到今天成就的。
當然對於新晉知名導演,或者一些根本不認識的導演,觀眾就沒有這麼包容了,你開創一個新類型的東西出來,就跟那《東邪西毒》一樣,肯定是讚美與批評同時共存的,並且肯定是批評的聲音會更加多,因為你這一套東西大眾根本無法理解,普通觀眾有一套習慣的觀影模式,這種模式也是通過觀看許多同類型影視劇而慢慢形成的。《隱秘的角落》火爆出圈,其實我覺得挺諷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劇開播第一天,第一集播出的時候,很多彈幕是這樣的:
「節奏太慢了,太拖沓了,沒有《白夜追兇》好看!」
「這是什麼東西?最不喜歡看小孩子演戲了,怎麼講的全部是學校的事情?」
「這哪裡算懸疑劇呀,蒙人的吧,一點推理過程都沒有。」
對呀,這是什麼呀?懸疑片不是《白夜追兇》《無證之罪》《唐人街探案》《法醫秦明》那樣的嗎?然而最後《隱秘的角落》火了,再看看大家是怎麼評價的?一句話:年度最佳懸疑網劇!
這就充分說明了大家的觀影習慣和固定的思維模式,突然來這麼一部娓娓道來慢慢講故事的懸疑片,就不習慣了,覺得太拖沓,一點不懸疑,兇手不就是張東升嗎?還看啥?還有什麼好值得推理的?再到之後的各種劇情解讀,到底最後誰死沒死?朱朝陽到底有沒有推小女孩下樓?卻成了最大的懸疑了,如果這部劇把秦昊換成一個不怎麼知名的演員,能不能火還真的是個未知數。當然並不是說秦昊給這部劇帶來了流量,而是說他的出色表演為這部劇增色不少,所以那兩句臺詞,「你看我還有機會嗎?」「一起去爬山嗎?」,因為他而火了,甚至一度有人說人,除了秦昊,實在想不出還有誰能演繹張東升這個角色演得更好了,這也對他在這部劇中的表演一種肯定。
結果因為這部劇太火了,於是相關部門加大了剩下劇集的審查力度,終於兩個月之後,迎來了第三部作品《非常目擊》。這次又是一個新花樣,文藝片的外衣,懸疑片的內在,大量王家衛式的沉悶對白,大家又接受不了了,最多的評價就是故弄玄虛,刻意地矯揉造作。
可我是一個典型的「吃貨」,我不怕嘗試新的食物,於是我堅持吃下去了。結果我發現,大量的文藝臺詞,並非刻意地矯揉造作,也不是故弄玄虛,相反的而是一環扣一環,前後都是因果關係。除了文藝片風格,還加入了杜琪峯銀河映像的宿命感,這道新式美味佳餚原來挺好吃的。
隨後迷霧劇場的幾部劇集,鹿晗和王千源那個《在劫難逃》是輕科幻+懸疑,馮紹峰和文琪那個《致命願望》是奇幻+懸疑,又都是新搭配的食材,只有廖凡和白宇那部《沉默的真相》是傳統典型的懸疑片模式,按照觀眾的口味,唯一可能吃起來比較香的也是這部《沉默的真相》了。《在劫難逃》到時候大家肯定會說,這不抄襲《盜夢空間》嗎?而《致命願望》和《非常目擊》導演是同一個人,這個就更加懸了。
所以說呀,這些影視導演如何去添加屬於自己的東西,真的是個大難題,特別是這種新導演,賭贏了就是一戰成名,輸了大家也會記住他的名字,從今往後看見他的作品都不會去看了,這種打擊是非常致命的。
如何在取悅觀眾的同時,又能有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體現在裡面,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離知名大導演的頭銜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