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剛剛平定英布叛亂的劉邦,才回在長安就病倒。
突然北方燕地傳來軍報,燕王盧綰造反了。
盧綰是誰?
他是劉邦的髮小,關係鐵到不行,好到同穿一條褲子。
在劉邦沛縣那些老哥們中,別人都沒有封王,唯獨給盧綰封了燕王。
劉邦怒不可遏,立馬讓自己的連襟樊噲率領大軍滅了盧綰。
禍不單行,大軍才出發沒多久,有人偷偷給劉邦打小報告。
「樊噲和呂后沆瀣一氣,他們打算等皇帝您駕崩後圖謀不軌。」
劉邦因為盧綰的事早就被氣昏了頭,再加上病越來越重,現在被這人一刺激,以為樊噲也要造反,立馬叫來陳平和周勃。
「禍之烈,友敵為甚。」——《羅織經》
俗話說,最痛的傷害,永遠來自最熟悉、最親密的人。
他們最了解你,捅的刀子最準,也最痛。
而面對親密之人的背叛,除了危害最大,而且還最傷人心。
「你倆立即去樊噲軍中,將樊噲殺了,事後周勃接管樊噲軍隊,陳平帶樊噲人頭來見朕。」
周勃本想多問幾句,但被陳平攔住,兩人領了詔命立即出發。
路上,周勃拉住陳平,悄悄問他這事怎麼辦?顯然周勃也沒了主意。
陳平見周勃如此,心中有了計較。
悄悄在周勃耳邊說道:「樊噲是呂后連襟,又是陛下同鄉好友,要是咱們把他給殺了,呂后必然要怪罪我們。」
周勃道:「對啊,但是陛下吩咐要殺樊噲?總不能違抗君命吧。」
陳平道:「陛下如今病重,恰逢燕王盧綰叛亂,又有小人進讒言,才會有如此詔命。咱們真把樊噲給殺了,到時候陛下萬一後悔了,不但呂后要怪罪,陛下也要治罪我等。」
周勃一定,臉色慘白,抖若篩糠,顫道:「這如何是好,不處置樊噲違抗君命要死,殺樊噲也要死。吾命休矣!」
「將軍莫慌,不若如此這般····」陳平悄悄在周勃耳邊說道。
周勃一聽,喜上眉梢,說道:「好,好,就這樣辦!」
兩人晝夜兼程,趕到樊噲軍營外,用計謀將樊噲騙出弄了個五花大綁裝上囚車,由陳平帶著回長安,交給劉邦處置,而周勃則接管樊噲兵權。
「是以智者善窺上意,愚者固持己見,福禍相異,鹹於此耳。」——《羅織經》
很多人做事,只看做什麼、怎麼做,但很少去想為什麼要做這個?以及做這個事的目的是什麼?
聰明的人先看目的,再想想辦法,而愚蠢的人,想都不想直接就去幹。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將要達到目與自身利益相結合,找到兩相兼顧的辦法。
走到半路,長安傳來噩耗,劉邦駕崩,臨終詔命讓陳平直接去滎陽。
陳平嘆了口氣,看來沒殺樊噲是對的,但是這個詔命,如果照做了,卻會要了陳平的命。
樊噲的老婆呂嬃是個記仇的人,絕對不會因為自己沒殺樊噲就真的放過自己。
這娘們一定會在呂后面前說自己的壞話。
到時候,陳平遠在滎陽,而呂嬃天天在呂后面前說他的壞話。
一開始呂后未必會信,但是說得多了,呂后就真會相信了。
為了防止這事,必須要回長安!
「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羅織經》
你無傷虎意你可自知,但虎是否有害人心你怎麼知道?
與其相信別人會放過你,不如相信自己能掌握主動權。
對於和自己有矛盾的人,不要心存僥倖認為對方不會出招!
陳平不顧詔命對他的安排,直接帶著樊噲趕回長安。
在未央宮,劉邦靈位前,陳平伏地嚎啕大哭:
「陛下啊,您讓我殺樊噲,我不敢處置,我已經將他帶回來交給您處置,您怎麼就走了啊?」
在旁的呂氏一聽就放心了,看來樊噲還活著,不過樊噲的老婆、呂后的妹妹,那副要吃人的表情卻也落在了陳平眼中。
見陳平哭得如此傷心,呂后出言安慰。
陳平老油條一個,趁機打蛇上棍,提出想留在長安,宿衛宮中,為皇帝守靈。
呂后答應了陳平的請求。
就這樣,呂后經常能夠見到陳平,對他越來越放心,而呂后的妹妹想說陳平也沒起到任何作用,甚至還把陳平提拔為丞相。
「君有幸臣,無由亦須結納。」——《羅織經》
上級身邊一定要卡位。
所謂卡位,一為權勢資源,二為信息通暢,三為有事可以幫襯。
如果能自己卡位最好,如果不行那就結交那些已經卡位的人。
說起劉邦得天下三個助力,張良、蕭何、韓信。
陳平雖然追隨劉邦不是最早的,但是他的重要性,不亞於三人。
不光是他的六出奇計,為劉邦解決項羽、範增、韓信,亦或脫困白登之圍。
而且,他在面對時局變化、風雲突變時,都能夠做出最佳的選擇保存自身。
這都是因為,陳平深諳人性,所設計謀也都是基於人性。
上面的故事,是陳平人生中最大的挑戰。
他能渡過這關,得益於他洞悉了人性的三個必然!
其一,攬功推過。
絕大多數人面對出現的不幸,都要找外部因素來解釋背鍋。
是否真的有關,不重要,但是需要找到一個標靶。
基於這點,陳平發現了處置樊噲背後存在風險,呂氏會把殺樊噲這事的因果算在陳平頭上。
而這點在《羅織經》中就有這樣一句話: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其二,順昌逆亡。
面對比自己強大的人,你有沒有道理並不能決定什麼。
你以為自己有道理,但是在對方看來,你在挑戰他,此時你想的和對方想得完全是兩碼事。
基於這點,當劉邦說要殺樊噲,陳平認了,沒有拒絕。當劉邦死後,他又立即擺低姿態順從呂后,這樣才逃過兩劫。
而這點在《羅織經》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弱則保命,不可作強。
其三,缺信禍生。
所有的矛盾、問題,源於缺少信任和溝通。
如果,彼此的關係或者處境製造了溝通不順暢,必定會造成信任缺失,最終發展出矛盾。
基於這點,陳平看出,如果他去滎陽,遠離呂后,就會出現重大危機。
而關於這點《羅織經》中就有這樣一句話:順不避媚,忠不忌曲,雖為人詬亦不可少為也。
後來陳平與周勃誅滅呂氏,扶立漢文帝,並擔任丞相,得以善終。
可以這麼說,但凡高手必定深諳人心,並善於利用人性為自己運作。
如何提高自己對人性的認知與把握呢?
文中多次提到的《羅織經》,對於了解、利用人性就很有幫助。
這本書對於人性拿捏與洞悉,可以說是極其深刻。
其中提煉出的關於人性的內涵,無論是在職場、商場、情場,都能用得上。
但是,我有句忠告要送給你。
這本書,爭議性很大,有人說這書是毒瘤讀了就是用來害人。
也有人說,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本書,能夠用來保護自己,發現機會。
所以,當你在讀這本書時候,請心存善念,記住讀是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用來害人。
這套天下無謀系列,不但包括了《羅織經》,還有其他幾本謀略經典不亞於《羅織經》。
全套書均是原文+解析+故事,通俗易懂、分析深刻、案例豐富。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商品卡,也入手一套。
相比這套書給你帶來的收穫,這點錢真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