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
2020年立春是02月04日,17:03:12,農曆2020年正月十一日,星期二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
《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
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裡挖一個坑,然後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裡,等到了某個時辰,坑裡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裡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的在洞裡甦醒了,再過五日河水就開始解凍,魚兒就開時在水面遊動,而此冰還沒有完全溶解,有點碎冰,就像魚負載上面一樣。
關於立春都有哪些習俗
在民國以前,立春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叫做立春節。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娟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
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
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
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
大多數人比較認同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戶,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
山東民間要把上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士,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另外還有採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
除了黃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期間的吉祥圖。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
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