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九月十三日凌晨零點30分左右。林總與家人等9人在山海關機場強行登上一架三叉戟飛機。
他乘坐的三叉戟飛機剛剛起飛,地面上有人就下結論:這架飛機完了,上去的人上去就下不來了。
為何?
依據有二:
第一,油未加滿,副駕駛員和報務員也未來得及上飛機。三叉戟降落時,必須正、副駕駛員一起操作才能確保飛機安全。但現在飛機上只有正駕駛,所以飛機著地時不是損壞機身,就是引起油箱著火、飛機爆炸。
第二,飛機上沒有報務員。如果飛機出了國境,因沒有報務員,不能與他國機場聯繫的話,非被人家當「敵機」擊落不可!
一語成讖!幾個小時後,由於油料用盡,三叉戟飛機在(蒙)溫都爾汗迫降時,出事了,機毀人亡。
三叉戟出事時,許文益同志是駐蒙大使,剛上任二十多天。他接報後,立即根據上級指示,緊急趕赴現場,處理這次事件。
在與蒙方官員多次會面商談後,九月十五日下午,許文益同志同孫一先、沈慶沂、王中遠等使館工作人員,與蒙方外交以及法律、民航、法醫、衛生等專家和記者、攝製人員一同登上了伊爾14飛機,從烏蘭巴託出發,飛往溫都爾汗。
許文益等人到達三叉戟飛機出事現場後,大家都被眼前的一幕驚住了。現場四處散落著飛機殘骸,機尾部分散落了衝鋒鎗、手槍以及皮質文件包等。由北向南長約八百多米、寬約三百多米的草地,已全部燒黑了。機尾上的紅旗和機號等標記清晰可見。三叉戟機頭以北五十米處散布著九具屍身。
蒙方人員告訴許文益:「這四周是小的丘陵,中間小小的盆地十分平坦,南北長約三千米,東西寬約800米。這個地方叫蘇布拉嘎盆地。」
許文益等人立即工作,對現場進行仔細勘察。許文益將遇難者屍體由北向南編成一至九號,並讓孫一先等從各個角度拍成照片。
根據事後查證:一號是楊振綱;二號是林總之子;三號是劉沛豐;四號是邵起良;五號是林總;六號是張延奎;七號是李平;八號姓葉;九號潘景寅。
之後,許文益根據上級指示,向蒙方提出交涉,要把遇難九人的遺體運回國內。但這個要求沒有得到蒙方的同意。
後來,蒙方人員又一再強調:「蒙方沒有火化習慣,必須立刻土葬。」
許文益向國內首長請示後,同意了按蒙方意見,進行土葬。
蒙方人員提出建議:「失事現場不宜讓死難者『居住』。按照習俗,墓地要選在高地上,面向東方,從早到晚都能見到太陽象徵著吉祥。」
於是,蒙方的桑加上校帶著人踩著沒膝的茅草,先是向東走去,然後又折回來,最後來到三叉戟主機西北的一公裡高地上。
桑加上校對許文益大使說:「這裡地勢較高,向東可以看到失事現場。而且每天迎著剛升起的太陽,葬在這裡好。」
許文益同意了,並表示感謝。
桑加上校帶著一個班士兵連夜挖墓穴。挖了一個大墓,長10米,寬3米,深1.5米。
為表示感謝,許文益大使讓孫一先拿來隨身帶來的幾瓶二鍋頭送給蒙方士兵。
9月16日上午10時許,蒙方士兵抬來九口棺材放在屍體旁。
對九具屍體從不同角度拍照後,然後按編號順序入殮。
入殮時,九號屍體因身軀高大而兩手上舉,裝進棺材後不能合蓋。
蒙古士兵就請示:「是否可以折斷雙臂。」
許文益大使聽後一愣,痛苦地點了點頭。
九具棺材入墓穴後,許大使和蒙方人員先後執鏟做象徵性填土,接著使館其他同志填土,最後由蒙古士兵填土修墓。
安葬完畢後,許文益在墓旁立了一塊碑,上面寫著「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遇難九同志之墓。」
隨後,許文益帶領使館人員站成一排,懷著非常複雜的心情,畢恭畢敬地三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