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映的《蕎麥瘋長》,在各大網絡平臺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豆瓣上的評分欄中,給出兩星的那一項顯著高於其他四項。
甚至有人對於 「為什麼馬思純已經這麼美了,還要接這樣的爛片」提出刻薄的問法。
而需要注意的是,拋開影片本身的劇情問題造成的差評如潮不談,對於馬思純的演技,大家也並沒有捧場。在多個平臺的長篇影評以及網友的短評中,都充斥著對馬思純演技本身的批判。
《蕎麥瘋長》的三位主角中有兩名女性角色。鍾楚曦在影片中的演技相當出彩,且由於她本身頗具特色的異域長相和角色人設本身相輔相成,那種嫵媚感和導演想要在她身上所呈現出來的:將美好事物撕碎的悲劇感,就這樣呼之欲出。
而反觀另一位女主馬思純的表現,卻顯得有那麼一些用力過猛。
馬思純在《蕎麥瘋長》中最漂亮的一場戲是開頭的一段強暴戲,在這裡,那種壓迫感和沉悶感確實讓人感同身受也為之落淚。但是後面劇情中,馬思純的個人特色卻逐漸淹沒,角色本身的無奈糾結也未能良好體現,而這都可以指向一個新的點:馬思純變成「撕心裂肺」專業戶了嗎?
從2016年和周冬雨主演的《七月與安生》,到今天的《蕎麥瘋長》,仔細觀察兩部影視作品中的角色,都無一例外是悲劇型人物,甚至包括2019年的《大約在冬季》。無論是商業片還是文藝片,馬思純似乎都表現的相當偏愛悲劇劇本。
在《七月與安生》中,矛盾爆發點的一場戲在於洗澡潑水,怒吼互撕上,無論是聲嘶力竭,還是痛哭流涕,情感卻總是有些薄弱,觀眾期待的那麼一點化學反應,就在空氣中若有若無,難以下定。
同樣,《蕎麥瘋長》的預告片中,馬思純的「雲蕎」也是一模一樣的撕心裂肺,為了夢想的破碎,朋友的離去而瘋狂。
兩部片子所反映出來的共同點,其實不在於演員本身的演技很差,馬思純作為一個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的資深演員,其實長相在娛樂圈中並不突出,雖然本身有著平靜溫和的面孔,但娛樂圈裡,什麼類型的女星都能抓出一大把。如果真的演技太過薄弱,也根本在娛樂圈難以走到今日。
但是,為什麼馬思純這麼喜歡悲情人設?
在前段時間開播的綜藝《看我的生活》裡,馬思純的「文藝少女」人設在網絡上引起了相當激烈的爭議。從這裡入手,也許能夠回答今天提出的問題。
節目中,無論是朗讀英文詩篇,插花作畫,英語繞口令等等「文藝行為」層出不窮,在這次綜藝引發的議論中,馬思純也被人拔出了各種微博上複製粘貼張愛玲語錄和優柔寡斷的文章「移花接木」。
大多數人對於這一次事件的落腳點都在於馬思純的文藝小資人設破碎的渣都不剩,但作為一個影視自媒體人,看到了馬思純的選本特性。
正是因為這樣的「偽文藝」,這樣被網友怒嘲的「做作」,其實都是在給自己貼苦情標籤。閉上眼睛好像就可以看到一個林徽因一樣美麗又文藝的女子在俗世的煙火裡沉淪,然而無病呻吟,換不來真正的流芳千古。
含著一口仙氣,憑空建造的空中樓閣,總有一天會被現實打垮。
演員的人設只是加分項,只是希望在劇本之外得到觀眾對真人而不是角色的更深一層喜愛,但是當這樣的加分項失去了價值,只能變成枷鎖,讓演員難以自拔。
就連馬思純的粉絲,也開始小部分倡議馬思純儘快轉型,避開苦情女主人設,來塑造新的多樣化的立體熒幕形象。
與其讓粉絲辛苦維護人設,與其引戰,與其在綜藝上被大張偉直言「這是你真實的日常嗎」,不如靜下心來,拋開那些套路,做一會兒自己人生的女主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