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忌諱中形成的美麗方言
●肖金洲(市委政法委)
說起忌諱,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我想到的是「行船不說破口話」,那麼,要是手上、腳上受了傷,破了口,怎麼辦呢,總得交流吧,於是,我們就換一個詞,叫「奶了個口子」。
有人尋根究底,為什麼是「奶了個口子」,其實很簡單,奶口是指小孩子,明清兩朝,凡男子自十六至六十歲稱丁,婦女稱口,合稱丁口。16歲以下的,就成為奶口。「奶了個口子」,意思就是劃傷的那點小口子,就像奶巴子的嘴巴那樣小。
這些由忌諱引申出的詞彙,在仙桃以及周邊形成一個有趣的方言現象,外地來的人聽不懂,本地人聽著很親切。
現在快過年了,過年時,咱們仙桃人就忌諱「殺」字,豬肉是屠夫殺的,咱們去「割」回來就行了。雞子得自己殺吧,那得叫「鋸」,古音讀gè,還要念幾句話:「雞子雞子你莫怪,你是人間的一盤菜,今年去,明年來,脫去毛,投人胎。」 咱們都是普通人,不能學「君子遠庖廚」,那您殺雞時也許會念這個「咒」的前兩句,後兩句下編。關鍵是,咱們不殺生,叫「鋸(gè)」雞子。
過去殺魚一般也得自己動手,魚上砧板時,往往已經死了,不好念咒,怎麼辦?換一個詞。叫「遲魚」。您別說,這個「遲」,既表現生動又很文雅。遲通「治」,有芟除的意思。古時候一種零割碎剮的一種酷刑,叫凌遲。想想咱們處理魚,刮鱗剖腹,去腸挖腮,有沒有一點「凌遲」的味道,所以我們就把殺魚說成了「遲魚」。
還有一個外地人不解,本地人也有望文生義、舉燭尚明的詞,就是我們把小姑娘叫「糰子」。有幾位老爺子,說「糰子」是「罈子」,是說女孩子將來出嫁了,娘家人有酒喝之意。其實女孩出嫁回來,提雞蛋也行,禮輕人意重,不一定要提「酒罈子」。
這個「糰子」,說起來還是一種忌諱文化。古代中國沒有接生學,姑娘嫁出去,生產過程就如同在鬼門關走一趟,據統計,解放前產婦死亡率高達15%,嬰兒死亡率高達30%,所以避死避孤是一件很大的事,醫學不發達,那就講究一些別的事,比如坐月子不能洗澡啊,不能通風啊之類,造成一些二次傷害。語言也要跟上,姑與孤同音,自然需要避諱,意思還要相反,團團圓圓多好,那就叫「糰子」!仙桃「團」與「壇」同音,所以有些人把這個詞解釋為「罈子」是不對的,哪是酒徒的解釋。
怎麼證明這個呢?我有旁證,仙桃人把姑媽叫大爺二爺么爺,隨父輩大小排,西部靠潛江一帶,有叫「恩媽」的,而恩婆、恩喇嫲,則是對姑奶奶的表稱。這「恩」字,本意是惠,表示姑媽對娘家的顧念深情,得以恩相稱,不能讓恩婆恩媽「孤」了。至於姑爺,稱孤道寡是有本事的人,叫就行啦。
說點喜慶的,我們中國人都喜歡雙,成雙成對多好,仙桃當然不示弱,也有對單的忌諱。我們床單都要叫稱雙數,叫被褥復子。可見,複比單好。
(文章來源:仙桃日報)
(責任編輯:DF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