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山遊客最多的大殿是祝融峰頂的祝融殿,不過山上最早的古剎並不是名氣更大的高臺寺等名寺,而是祝融峰額下,靠近祝融殿的上封寺。雖然地處通往祝融殿的必經之路旁,門外遊人如織,不過大多數都是直奔祝融殿的,進入上封寺觀光的遊客並不多。
上封寺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距今約1400年,現在是座漢族古寺,不過早期卻是座道觀,隋朝初期是道教第二十二福地,隋煬帝南巡時下旨改為寺廟,御賜「上封寺」之名並沿用至今。其實在此之前,南嶽並不是位於湖南的衡山,而是今安徽省安慶市的天柱山,時至今日,當地人仍稱天柱山為古南嶽,這座山曾叫皖山,是安徽簡稱的來源。
上封寺面向旅遊公路處修有三座大門,正門有幾分徽派風韻,左右兩個側門是牌坊風格,三座大門的兩側分列石獅各一隻。
衡山的海拔雖然只有1300多米,不過從半山亭步行到上封寺也要兩個小時左右,如果從山上步行上山,所需的時間更多,把道觀和寺廟修築於此,天然有種出世離塵的意境。
上封寺位於祝融峰的開闊處,風勢較大,一般建築材料根本無法抵禦長年累月山風雨雪的侵襲。時間向前到了明代,民間煉鐵技術飛速發展,出現很多鑄造工場,不少信眾購買鐵瓦捐獻,上封寺隨之成為鐵瓦石牆的建築結構。
上封寺的面積並不大,前方正中是漢傳佛寺常見的天王殿,是明朝嘉靖年間增建的。天王殿的左側是聖帝殿,右側是財神殿。這座古剎並不是傳統佛寺,而是以佛教文化為主,道教文化為輔,兩者和諧相生的綜合性寺廟。其實從更深一層來說,佛教從兩漢時期傳入中土之後所經歷的本土化就是融合了中國的道家哲學,就是在現在看來,兩教在細節處還是有諸多共同之處。
天王殿後方是大雄寶殿,是上封寺的主殿。
上封寺除了建築結構為鐵瓦石牆之外,天王殿裡還曾經鑄有鐵質四大天王立像,可惜在1949年毀於大火。
鐵瓦石牆結構看似堅不可摧,但畢竟熬不過歲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古寺幾經興廢,不過屢廢屢修。
上封寺雖然遊客不多,不過寺前的平臺卻是拍照聖地,同時也是欣賞山谷奇觀的理想位置。
冬天,上封寺前潔白素淨,草木盡皆披上白衣,奇特的霧凇奇觀讓人嘆為觀止。
工作人員正在清除大殿前的積雪和冰層,而大殿的瓦片上還殘留有昨晚留下的積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