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工廠學徒逛地攤,3塊大洋包圓地攤貨,命運從此巨變
導語:從前宮裡用的東西大多是琉璃廠製造出來,所以在琉璃廠做過工的人,也見過不少好東西,見得多,懂的就多。因此從琉璃廠出來的學徒,也都有不凡的見識,他們現在已經從學徒變成了專家,其中有一位學徒還從地攤上撿了個大漏,想想都讓人羨慕。
我們知道,在眾多收藏家中,馬未都是最能撿漏的,而在這個行業中,還有很多人也曾經有過這樣的運氣。早些年琉璃廠是工部的一個廠房,專門為皇家做東西,因此很多人都會去裡面做工,掙點錢學點本事。有些學徒十一二歲就開始在裡面工作,等到學成後就出來自謀生路。
在琉璃廠工作,師傅們並不會真正教授學徒鑑寶的本事,這些全靠學徒自己去學習,去多觀察,而有一個學徒他就非常機靈,而且眼光也不錯,非常討師傅的喜歡。當年中國正處於戰亂,學徒被師傅派去天津,當時他就在地攤上看到一件宋官窯碗。常言道,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哪怕這件宋官窯碗上真品,在亂世期間也不值多少錢,更何況攤主還不識貨。
於是學徒就過去買宋官窯碗,不過他擔心攤主察覺出來,到時候攤主可能就捨不得賣了。他索性買了一大堆東西,攤主一看學徒買的多,於是就說這些你給我5塊大洋。學徒還價說便宜點,3塊大洋。攤主想反正這年頭生意不好做,倒不如賣了換點錢算了,就這樣學徒3塊大洋買了個古董。
學徒回北京後,拿著宋官窯碗去了古玩行。當時人們聽說學徒撿了個寶貝,都想要,於是學徒就開始串貨,也就是讓想要的人看看這個宋官窯碗。之後開始競拍,不過那時候不是明著拍,而是投暗標。就是大家都寫一個價錢,將錢塞到盒子中,等到大家把錢數都寫完了,再看誰給的錢多,那麼這個宋官窯碗就歸誰。就這樣學徒將宋官窯碗賣了3萬大洋。
在那個年代,3萬大洋可不是小數目,足夠普通人一生的花費了。學徒拿著這筆錢做了很多事,完全改變了自己的一生,用現在的話講,那就是成了暴發戶。他買了四合院,娶了妻子,並且還拿剩下的錢做起了生意,最後他為了趕時髦,還給自己取了個外國名字。估計賣掉宋官窯碗的攤主得後悔的腸子都青了吧!
結語:如今像馬未都和學徒這樣的撿漏高手也變少了,主要還是因為大部分古董被發現,留下的越來越少,所以撿漏的機會也就少了。不像早些年,古董造假的少,而且那時候古董流通並不像現在這樣吃香,所以有眼力勁的人看到寶貝之後,這東西多半是真品。想要通過古董撿漏發財,靠的不僅僅是運氣,還有充分的知識,看來這位學徒在琉璃廠學到了不少東西。雖然說收藏界撿漏能發大財,但是也不能抱著這樣的心思去搞收藏,否則很容易被欺騙了。